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诱思探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突出一个“诱”字,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要突出一个“思”字。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要按照“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迁移、运用”的层次关系构建知识点,同时在整个学习中要始终贯彻“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及时反馈,促进同化;全身活动,心灵体验”的教学设计思想。这为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改精神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三年来对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撷取几个精彩片断,回味我的智慧课堂。
一、以“趣”荡起高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为了兴趣而学习。
[案例]九寨沟风景
(实录:看到这些仙境般的图片后,学生议论纷纷、兴奋不已。)
师:看到这些美丽的风景图片,同学们是不是也有一种心向往之的冲动啊!正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老师没有去过,但是我听说那是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一直想去饱饱眼福,但是没有机会。那好,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九寨沟之旅”,去领略一下她的魅力吧!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信息我是从哪里获得的?
生:上网。
生:旅行社。
生:咨询已经去过的人。
……
(点评:通过引入四幅风景图,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那么,我们如何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呢?(引出课题——搜索引擎)
二、质“疑”激发高潮
思考来源于疑问。以诱思探究思想为指导,设疑激趣,营造和谐的教学情意场,使师生、生生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案例]“汉诺塔”
师: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印度婆罗门神庙的僧侣们流行一种被称之为“汉诺塔”的游戏。游戏的装置是一个塔台,台上有3根柱子(记作A,B,C)。A柱上自上而下放了64个金盘,按照由小到大的次序排放。游戏的规则是把A柱上的金盘全部移到C柱上。移动的过程中,一次只能移一个金盘,且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他们相信当所有盘子移完的时候世界末日就到了。
(实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许多同学的脸上显露疑惑,对老师讲述的古老传说半信半疑,有一种想小试身手的冲动。)
师:相信同学们都玩过“汉诺塔”这个游戏,那么,我想请问,同学们最多的移动过几个盘子?
生:4个
生:6个
生:7个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都很用心,下面我们找几位同学上来做一下这个游戏。(学生演示,并做板书记录。)
提问:当A柱上有10个盘子时,移动次数是多少?
(点评:学生能很快地从中发现规律,即移动次数为2n-1。)
师:那同学们试着计算一下,当对64个盘子进行移动时,需要移动多少次?
生:264-1次
师:264-1=18446744073709551615,这么庞大的数字,看来,众僧们耗尽毕生精力也不可能完成金片的移动。
师:那么,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否通过计算机实现呢?那又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递归法,去揭开“汉诺塔”的神秘面纱!
(点评: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通过质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亲身体验。)
三、以“动”形成高潮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我让他们“动”起来,不仅是动笔、动脑,更多的是在体验中获取真知。
[案例]猜词秀
题目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个背对屏幕,一个面对屏幕。面对屏幕的学生在获得词语后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描述(不能用英语),演示学生可以申请放弃某个词语;背对屏幕的学生根据合作学生的演示猜出词语的答案。(时间50秒)
(实录: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跃跃欲试,有两组学生迅速地站到了讲台上。教师要求大家安静,然后用大屏幕显示词语。)
师:两组在刚才的游戏中表现都不错,那么大家想一下,这个互动游戏体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
生:信息是可以被感知的。
生: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生:信息的传递性。
生:信息可以有两种载体。
……
(实录:学生纷纷举手响应,各抒己见。我及时地进行了点评,并给予表扬。)
(点评: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思维很活跃,不但说出了信息的载体依附性,而且说出了信息的传递性,这在备课前是没有想到的。)
四、务“实”赢得高潮
“反馈达标”是关键。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而要让学生掌握其操作,并运用自如,那教师就要下一番苦功夫,让学生在做题时不感疲惫,在实践中精神百倍。
[案例]破案高手
(命题思路:如果用书本上的成绩案例教学生各种筛选的办法,学生会缺乏积极性,不想听。本题模拟了一个真实情境,即可能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绑架事件。第一,能培养学生学会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很多学生觉得警方破案很了不起,现在自己也当一回警察,帮警察破案,学习起来很有动力。线索1包括了自动筛选的内容;线索2、3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或”、“与”两种筛选条件;线索5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大于或等于”筛选条件;线索4、6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始于”、“包含”两种筛选条件。学生在帮助警方破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筛选的各种方法。)
有一个企业家的儿子被人绑架了,罪犯要求家属拿50万赎人。警方接到报案,迅速展开调查。根据排查和多方调查、取证,警方锁定了以下犯罪嫌疑人(见“犯罪嫌疑人档案表.xls”),掌握了如下线索:
(1)根据敲诈电话,罪犯是男性。
(2)听口音,罪犯应该是北京或河北一带的人。
(3)据学校保卫讲,接小孩放学的人身高在1.7米至1.9米之间。
(4)据另一位目击证人称,曾听他的同伙叫他的名字,其中有一个“俊”字。
(5)做案者年龄在30岁以上(含30岁)。
(6)经过调查,此人姓刘。
要求:根据警方提供的线索,用Excel对“犯罪嫌疑人档案表”文件进行筛选,帮公安部门找出罪犯。
诚然,诱思探究思想奏响了“情境”、“体验”、“反馈”的和谐乐章,开启了我的智慧,我用这把智慧的钥匙经营着我的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章丘市第五中学)
一、以“趣”荡起高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为了兴趣而学习。
[案例]九寨沟风景

(实录:看到这些仙境般的图片后,学生议论纷纷、兴奋不已。)
师:看到这些美丽的风景图片,同学们是不是也有一种心向往之的冲动啊!正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老师没有去过,但是我听说那是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一直想去饱饱眼福,但是没有机会。那好,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九寨沟之旅”,去领略一下她的魅力吧!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信息我是从哪里获得的?
生:上网。
生:旅行社。
生:咨询已经去过的人。
……
(点评:通过引入四幅风景图,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那么,我们如何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呢?(引出课题——搜索引擎)
二、质“疑”激发高潮
思考来源于疑问。以诱思探究思想为指导,设疑激趣,营造和谐的教学情意场,使师生、生生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案例]“汉诺塔”
师: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印度婆罗门神庙的僧侣们流行一种被称之为“汉诺塔”的游戏。游戏的装置是一个塔台,台上有3根柱子(记作A,B,C)。A柱上自上而下放了64个金盘,按照由小到大的次序排放。游戏的规则是把A柱上的金盘全部移到C柱上。移动的过程中,一次只能移一个金盘,且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他们相信当所有盘子移完的时候世界末日就到了。
(实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许多同学的脸上显露疑惑,对老师讲述的古老传说半信半疑,有一种想小试身手的冲动。)
师:相信同学们都玩过“汉诺塔”这个游戏,那么,我想请问,同学们最多的移动过几个盘子?
生:4个
生:6个
生:7个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都很用心,下面我们找几位同学上来做一下这个游戏。(学生演示,并做板书记录。)

提问:当A柱上有10个盘子时,移动次数是多少?
(点评:学生能很快地从中发现规律,即移动次数为2n-1。)
师:那同学们试着计算一下,当对64个盘子进行移动时,需要移动多少次?
生:264-1次
师:264-1=18446744073709551615,这么庞大的数字,看来,众僧们耗尽毕生精力也不可能完成金片的移动。
师:那么,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否通过计算机实现呢?那又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递归法,去揭开“汉诺塔”的神秘面纱!
(点评: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通过质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亲身体验。)
三、以“动”形成高潮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我让他们“动”起来,不仅是动笔、动脑,更多的是在体验中获取真知。
[案例]猜词秀
题目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个背对屏幕,一个面对屏幕。面对屏幕的学生在获得词语后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描述(不能用英语),演示学生可以申请放弃某个词语;背对屏幕的学生根据合作学生的演示猜出词语的答案。(时间50秒)
(实录: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跃跃欲试,有两组学生迅速地站到了讲台上。教师要求大家安静,然后用大屏幕显示词语。)
师:两组在刚才的游戏中表现都不错,那么大家想一下,这个互动游戏体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
生:信息是可以被感知的。
生: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生:信息的传递性。
生:信息可以有两种载体。
……
(实录:学生纷纷举手响应,各抒己见。我及时地进行了点评,并给予表扬。)
(点评: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思维很活跃,不但说出了信息的载体依附性,而且说出了信息的传递性,这在备课前是没有想到的。)
四、务“实”赢得高潮
“反馈达标”是关键。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而要让学生掌握其操作,并运用自如,那教师就要下一番苦功夫,让学生在做题时不感疲惫,在实践中精神百倍。
[案例]破案高手
(命题思路:如果用书本上的成绩案例教学生各种筛选的办法,学生会缺乏积极性,不想听。本题模拟了一个真实情境,即可能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绑架事件。第一,能培养学生学会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很多学生觉得警方破案很了不起,现在自己也当一回警察,帮警察破案,学习起来很有动力。线索1包括了自动筛选的内容;线索2、3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或”、“与”两种筛选条件;线索5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大于或等于”筛选条件;线索4、6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始于”、“包含”两种筛选条件。学生在帮助警方破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筛选的各种方法。)
有一个企业家的儿子被人绑架了,罪犯要求家属拿50万赎人。警方接到报案,迅速展开调查。根据排查和多方调查、取证,警方锁定了以下犯罪嫌疑人(见“犯罪嫌疑人档案表.xls”),掌握了如下线索:
(1)根据敲诈电话,罪犯是男性。
(2)听口音,罪犯应该是北京或河北一带的人。
(3)据学校保卫讲,接小孩放学的人身高在1.7米至1.9米之间。
(4)据另一位目击证人称,曾听他的同伙叫他的名字,其中有一个“俊”字。
(5)做案者年龄在30岁以上(含30岁)。
(6)经过调查,此人姓刘。
要求:根据警方提供的线索,用Excel对“犯罪嫌疑人档案表”文件进行筛选,帮公安部门找出罪犯。
诚然,诱思探究思想奏响了“情境”、“体验”、“反馈”的和谐乐章,开启了我的智慧,我用这把智慧的钥匙经营着我的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章丘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