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2年第16卷主题词索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ling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按主题词汉语拼音顺序排列;(2)以英文为首的词列在相应英文字母节中,居中文主题词之后;(3)以其他文字或数字为首的词从其后的中文顺序.

其他文献
1.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反复心悸伴晕厥2年,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给予静脉滴注胺碘酮及电复律治疗,但仍有反复心悸发作。20个月前于某院诊为“遗传性长QT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阵发性房颤,窦性心动过缓”,植人心律转复除颤器(ICD,7230型,美国Medtronie公司),术后服用胺碘酮。
目的在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房颤)和6h快速起搏介导的房颤模型中研究心房动作电位时限(APD)的回复性质。方法18只犬随机分为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组(A组,n=8)和6h快速起搏介导性房颤组(B组,n=10)。两组犬麻醉后开胸,暴露心脏,分别在多个肺静脉及心房部位记录单相APD。以APD复极90%(APD90)的时间为纵坐标、以其前的舒张间期为横坐标构建不同部位的APD回复曲线。结果在A组,迷走神
目的评估莫雷西嗪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以及其对房颤负荷的影响。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212例,给莫雷西嗪单药干预,并随访观察治疗1、6、12个月后房颤的再发情况、负荷量和不良反应。结果服用莫雷西嗪1、6、12个月房颤再发率仅34%、32%、35%;用药前与用药后1、6、12个月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和最小心率均无明显变化,房颤负荷均有明显下降,并未见死亡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定位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流程进行准确性验证,旨在寻找一个简洁准确的方法区分右心室流出道(RVOT)和左心室流出道(LVOT)起源的VA。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起源于流出道的VA患者心电图资料,计算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并与射频消融结果相比,验证心电图流程的准确性。结果52例患者中有24例VA时R波移行≥V4导联,均在RVO
目的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起搏器更换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起搏器更换的714例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工作人员通过常规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随访,之后改为每年1次,并以电话随访方式进行非定期随访。通过术后定期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随访(19.5±9.7)个月。所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均纳人本次研
经皮经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其术中和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为束支阻滞和三度房室阻滞。现报道本院1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PTSMA后出现三度房室阻滞伴电风暴病例。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伴自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均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I类适应证,但植入ICD后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引起的电风暴可导致猝死,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导管消融已开始用于治疗ICD植入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报道1例ICD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电风暴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结果。
植入起搏器后,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出现心房或心室的起搏和感知功能障碍,需要医生及时识别并进行相应处理,包括程控调整参数,必要时重新手术调整。由于起搏器类型和工作方式不断增多,功能日趋自动化、生理化。因此,起搏心电图也越来越复杂,如果对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和方式不了解,就无法正确理解和分析起搏心电图,可能会得出错误的诊断,从而导致错误的处理。
接受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患者一旦发生了室性心动过速(VT),ICD将给予正确识别并治疗,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给予ICD的正确放电治疗,但是即使是正确的放电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不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减少ICD电池寿命,更重要的是影响患者预后。
目的探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及心耳切除术对小儿起源于心耳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疗效以及起源于心耳房速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因房速接受Carto电解剖标测射频消融患儿17例中证实为起源于心耳部位的房速5例,年龄3.2~12.8(8.1±4.6)岁,分析本5例患儿临床资料、心电图特点。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对相应心耳行冷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病例行外科心耳切除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