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函数及其图象是初中数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更是考点,常作为中考中的区分度试题。这部分内容给学生的总体印象是“课本容易,习题难,课堂容易,课后难”。课堂上能听懂,就是做不起题,经老师一点拔,好象又懂了,到考试时又不知怎样下手。进入函数学习后,学生差异明显出现,大部分学生从此对函数,对整个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攻破这个难点,提高学生的成绩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以下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做好渗透性教学。
函数的思想,就是用运动的观点,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在进入函数教学前,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可渗透一些函数思想。例如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当x=3时,2x 5的值是多少?还可设置如下问题:(1)x=5x=6时值是多少?(2)2x 5的值同x的取值有什么关系?这就将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在初一时就让学生有所感知.在方程、不等式、图形的面积、性质等方面都可以渗透函数的思想。做好了渗透性的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做好了思想准备,变陌生为熟悉。
二、做好学生学习思维方式的过渡。
由这一知识点到另一知识点,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转变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这转变,允许学生有一个时间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如由实际问题,写出函数关系式,对初学函数的同学是一个难点,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要求不宜太高,特别是实际问题中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如由“图象获取信息”是研究函数性质的前提,要逐步引导学生从图象获取信息,培养识图能力,若这方面未过渡好,为整个函数的学习设置一个很大的障碍,无法保证今后学习任务的完成。
三、教会学生同一数学对象。
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要能够将几种方式联系起来。如y是x的一次函数,方程中可描述为:y=kx b(k≠0),在坐标中可以是一条直线。又如y是x的二次函数,可以是方程y=ax2 bx c(a≠0),又可以是抛物线。不等式2x 3<0的解集,可以是x<﹣3/2,函数中,就是函数y=2x 3,当y<0时,x的取值范围,在坐标系中是直线y=2x 3上,在x轴下方各点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方程组 2x-y=3x y=6 的解,在方程中 x=3,y=3在函数中,是函数值相同时,自度量x的取值,在坐标系中是两直线的交点的坐标。再如:坐标平面内的点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表示,同时一对有序实数,也表示坐不平面内点,若是函数图象上的点,则有序实数对的第一个数即横坐标是自变量的值。第二个数即纵坐标,是该自变量值对应的函数值。同一数学对象,用不同的形式表示,是本章的一个特点,刚接触,学生有些不习惯,常将他们分离开,不能将他们很好地联系起来。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逐步让学生明确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表现形式,并形成内在的联系。
四、要帮助学生储备必要的知识。
函数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算术法、代数法、方程、不等式、图形的特征与识别等任何一方面知识欠缺,都将影响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如:函数y=x-2与y=k/x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相交于A点,与x轴交于B点,S△AOB=1,(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在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象限上,能否找到一点P,使△POB 为等要三角形,若能求出P的坐标,不能 说明理由。这里涉及到三角形的面积、点的坐标、方程、等腰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方面的知识。三角形的面积、方程、点的坐标的欠缺,不能完成第一小题。等腰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欠缺,不能完成第二小题。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夯实学生的基础,并适度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减少学习的障碍。
五、要教会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知识小结论的习惯。
要提高数学成绩,提高解题能力,必须要有足够的数学知识,该记该背的东西应当记住,该归纳总结的,一定要总结,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并熟练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些结论,隐藏在习题中,在平时的解题中获得,教材中没有点明,但对解题的帮助很大,应当加以总结,并作一般性的结论记住。如: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一点A,AB垂直x轴于B,AC⊥y轴于C则:(1)xA、yA=k (2)S△AOB=S△AOC=1/2|K|(3)S矩ABOC=|K|有了这些结论,很容易解决相关问题,例:y=kx b与y=a/x 的图象相交于A(2,m)B(﹣1,n),AC⊥x轴于C,S△AOC=2,求两个函数的解析式。容易知识1/2|a| =2,则a=±4,确定两个函数的解析式就非常方便。又如直线y=kx b的平移结论“上加下减,左加右减”。例:直线y=2x 3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y=2(x 2) 3=2x 7.。
总之,函数部分内容,是初中数学最难,综合性最强的内容,这部分 教学宜降低要求,缓慢推进,数形结合,多角度思考,善归纳,多识记,适度拓展,才能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克服畏难情绪,提高数学成绩。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渗透
李晓伟
(四川省宜宾市三中四川宜宾644000)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而人才是要靠培养的。然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而忽视了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很大程度上阻碍着高层次人才的产生。因此,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是教师,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而教师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师把每一节课处理好,教出创新意来,这就是一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把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一、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树立了新观念,探索新教法,进行着积极的有益的尝试,“问题教学”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学生坐在教室里,不是“提问”,而是“被问”,被教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问得晕头转向,问得哑口无言。“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自己的思维。教的作用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气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有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案例:高二年级数学第二册(上)7.3两条直线位置关系,4点到直线的距离。
若照本宣读,学生并会感到枯燥无味,谈不上思维过程和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学前稍加“装饰”,营造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境,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
(4)学生在上面解题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设计自然流畅,易激发学生的求知俗,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下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中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二、引导学生多侧面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中解题思路及方法的产生不能由老师包办代替,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要教会学生全面地观察题目的条件,结论以及整个解题过程,以避免遗漏,忽略重要的细节。
但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减元,或者整体地使用已知条件,即把B点的坐标换成参数坐标(4cosθ,23sinθ),亦有一定困难,学生思路受阻,解题无法进行,教师这时就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离心率的倒数,从而联想到椭圆的第二定义,问题得解。
夯实“三基”与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解题训练,而数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解题质量而并非依赖于解题数量。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中采集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开拓思路,这必将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三、重视“研究性课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把“研究性课题”作为高中教材的构成部分,是高中新教材的重要特色之一。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学习中不可缺少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教师分析得再好,讲解得再精彩,也只能停留在教师层面上的认识,要内化为学生认识过程就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体验。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做好渗透性教学。
函数的思想,就是用运动的观点,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在进入函数教学前,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可渗透一些函数思想。例如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当x=3时,2x 5的值是多少?还可设置如下问题:(1)x=5x=6时值是多少?(2)2x 5的值同x的取值有什么关系?这就将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在初一时就让学生有所感知.在方程、不等式、图形的面积、性质等方面都可以渗透函数的思想。做好了渗透性的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做好了思想准备,变陌生为熟悉。
二、做好学生学习思维方式的过渡。
由这一知识点到另一知识点,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转变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这转变,允许学生有一个时间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如由实际问题,写出函数关系式,对初学函数的同学是一个难点,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要求不宜太高,特别是实际问题中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如由“图象获取信息”是研究函数性质的前提,要逐步引导学生从图象获取信息,培养识图能力,若这方面未过渡好,为整个函数的学习设置一个很大的障碍,无法保证今后学习任务的完成。
三、教会学生同一数学对象。
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要能够将几种方式联系起来。如y是x的一次函数,方程中可描述为:y=kx b(k≠0),在坐标中可以是一条直线。又如y是x的二次函数,可以是方程y=ax2 bx c(a≠0),又可以是抛物线。不等式2x 3<0的解集,可以是x<﹣3/2,函数中,就是函数y=2x 3,当y<0时,x的取值范围,在坐标系中是直线y=2x 3上,在x轴下方各点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方程组 2x-y=3x y=6 的解,在方程中 x=3,y=3在函数中,是函数值相同时,自度量x的取值,在坐标系中是两直线的交点的坐标。再如:坐标平面内的点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表示,同时一对有序实数,也表示坐不平面内点,若是函数图象上的点,则有序实数对的第一个数即横坐标是自变量的值。第二个数即纵坐标,是该自变量值对应的函数值。同一数学对象,用不同的形式表示,是本章的一个特点,刚接触,学生有些不习惯,常将他们分离开,不能将他们很好地联系起来。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逐步让学生明确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表现形式,并形成内在的联系。
四、要帮助学生储备必要的知识。
函数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算术法、代数法、方程、不等式、图形的特征与识别等任何一方面知识欠缺,都将影响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如:函数y=x-2与y=k/x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相交于A点,与x轴交于B点,S△AOB=1,(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在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象限上,能否找到一点P,使△POB 为等要三角形,若能求出P的坐标,不能 说明理由。这里涉及到三角形的面积、点的坐标、方程、等腰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方面的知识。三角形的面积、方程、点的坐标的欠缺,不能完成第一小题。等腰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欠缺,不能完成第二小题。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夯实学生的基础,并适度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减少学习的障碍。
五、要教会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知识小结论的习惯。
要提高数学成绩,提高解题能力,必须要有足够的数学知识,该记该背的东西应当记住,该归纳总结的,一定要总结,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并熟练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些结论,隐藏在习题中,在平时的解题中获得,教材中没有点明,但对解题的帮助很大,应当加以总结,并作一般性的结论记住。如: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一点A,AB垂直x轴于B,AC⊥y轴于C则:(1)xA、yA=k (2)S△AOB=S△AOC=1/2|K|(3)S矩ABOC=|K|有了这些结论,很容易解决相关问题,例:y=kx b与y=a/x 的图象相交于A(2,m)B(﹣1,n),AC⊥x轴于C,S△AOC=2,求两个函数的解析式。容易知识1/2|a| =2,则a=±4,确定两个函数的解析式就非常方便。又如直线y=kx b的平移结论“上加下减,左加右减”。例:直线y=2x 3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y=2(x 2) 3=2x 7.。
总之,函数部分内容,是初中数学最难,综合性最强的内容,这部分 教学宜降低要求,缓慢推进,数形结合,多角度思考,善归纳,多识记,适度拓展,才能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克服畏难情绪,提高数学成绩。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渗透
李晓伟
(四川省宜宾市三中四川宜宾644000)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而人才是要靠培养的。然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而忽视了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很大程度上阻碍着高层次人才的产生。因此,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是教师,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而教师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师把每一节课处理好,教出创新意来,这就是一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把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一、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树立了新观念,探索新教法,进行着积极的有益的尝试,“问题教学”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学生坐在教室里,不是“提问”,而是“被问”,被教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问得晕头转向,问得哑口无言。“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自己的思维。教的作用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气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有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案例:高二年级数学第二册(上)7.3两条直线位置关系,4点到直线的距离。
若照本宣读,学生并会感到枯燥无味,谈不上思维过程和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学前稍加“装饰”,营造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境,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
(4)学生在上面解题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设计自然流畅,易激发学生的求知俗,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下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中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二、引导学生多侧面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中解题思路及方法的产生不能由老师包办代替,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要教会学生全面地观察题目的条件,结论以及整个解题过程,以避免遗漏,忽略重要的细节。
但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减元,或者整体地使用已知条件,即把B点的坐标换成参数坐标(4cosθ,23sinθ),亦有一定困难,学生思路受阻,解题无法进行,教师这时就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离心率的倒数,从而联想到椭圆的第二定义,问题得解。
夯实“三基”与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解题训练,而数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解题质量而并非依赖于解题数量。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中采集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开拓思路,这必将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三、重视“研究性课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把“研究性课题”作为高中教材的构成部分,是高中新教材的重要特色之一。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学习中不可缺少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教师分析得再好,讲解得再精彩,也只能停留在教师层面上的认识,要内化为学生认识过程就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体验。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