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正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变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方式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一定收获,现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数学课总是由复习旧知到引入新知。这些知识往往都是书本上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计算公式。教师为教数学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数学知识而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及难学。其实,数学离不开生活,小学数学在生活都能找到原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掌握数学。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教学内容应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要实现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我们教师还应敏锐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数学材料,更好地体现数学时代性。让知识源于书本,又不拘泥于书本,教学内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传统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获取知识结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匮乏。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过程。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过程,已不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教学手段,它本身也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的。数学教学应该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材编排上采用先验证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后介绍圆周率及研究史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也在不断地加强和拓展。对祖冲之这个数学家及圆周率早就有所了解,即使没听说过的学生,也会在课前预习中了解这些内容。因此,我就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先介绍圆周率及研究史实,再让学生亲历探究圆周率是怎么得到的,圆周长是不是刚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我首先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比较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在我引导下,学生会用"绕线法"和"滚动法"得出厚纸板做的圆的周长,也会用"折叠法"测量出用布做的圆的周长。但对求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觉得有困难。这时,我再次引导学生做实验,探究用一种间接方法计算圆周长,从而得出圆的周长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真理,又感受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还从中学到了不少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践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
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比如,新教材第三册的"派车问题",即"30人去机场,面包车坐8人,小轿车坐3人,你怎么派车?"这道题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设计出本组的派车方案。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出好几种方案:1、可以派4辆面包车;2、可以派10辆小轿车;3、可以派2辆面包车和5辆小轿车等。最后经过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推出本组成员认为最佳方案参加全班交流。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比问答式教学来揭示规律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由关注解题技巧向关注思维转变
现在有些教师上课还是以讲授为中心,通过大量练习来训练学生解题技巧。学数学肯定要做练习,不做练习肯定不对。可是,过度练习是当前数学教学存在的通病。我们要认真研究有效的练习策略。练习可以叫人熟能生巧也可以叫人熟能生笨。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反反复复练习,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当遇到新问题新情境时只会生搬硬套,不会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练习使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答案,最终形成思维僵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教师十分关注,但这里所讲的数学思考方法,即数学思维,又有多少人关注过呢?
其次,我们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在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在应用题教学中出示了一道题目,"某厂加工一批服装,原来每天加工45件,需要4天完成,现在要想提前1天完成,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多少件?"多数学生的解法是:45×4÷(4-1)-45 = 15件,但是有两位学生的解法与众不同,他们的解法是:45÷3 = 15件,并说出如下理由:原来需要4天完成的服装现在需要3天完成,那么提前1天的任务平均分到3天当中,就是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的服装件数。多么巧妙的思路,多么简洁的解法。我们教师不得不发现,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潜能是巨大的。
以上四方面的教学尝试,使我深深感到要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就必须深入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提炼数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境;要让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全新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贯彻课堂教学始终,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教学方式还难以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不断去实践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开展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数学课总是由复习旧知到引入新知。这些知识往往都是书本上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计算公式。教师为教数学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数学知识而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及难学。其实,数学离不开生活,小学数学在生活都能找到原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掌握数学。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教学内容应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要实现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我们教师还应敏锐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数学材料,更好地体现数学时代性。让知识源于书本,又不拘泥于书本,教学内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传统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获取知识结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匮乏。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过程。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过程,已不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教学手段,它本身也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的。数学教学应该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材编排上采用先验证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后介绍圆周率及研究史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也在不断地加强和拓展。对祖冲之这个数学家及圆周率早就有所了解,即使没听说过的学生,也会在课前预习中了解这些内容。因此,我就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先介绍圆周率及研究史实,再让学生亲历探究圆周率是怎么得到的,圆周长是不是刚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我首先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比较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在我引导下,学生会用"绕线法"和"滚动法"得出厚纸板做的圆的周长,也会用"折叠法"测量出用布做的圆的周长。但对求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觉得有困难。这时,我再次引导学生做实验,探究用一种间接方法计算圆周长,从而得出圆的周长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真理,又感受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还从中学到了不少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践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
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比如,新教材第三册的"派车问题",即"30人去机场,面包车坐8人,小轿车坐3人,你怎么派车?"这道题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设计出本组的派车方案。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出好几种方案:1、可以派4辆面包车;2、可以派10辆小轿车;3、可以派2辆面包车和5辆小轿车等。最后经过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推出本组成员认为最佳方案参加全班交流。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比问答式教学来揭示规律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由关注解题技巧向关注思维转变
现在有些教师上课还是以讲授为中心,通过大量练习来训练学生解题技巧。学数学肯定要做练习,不做练习肯定不对。可是,过度练习是当前数学教学存在的通病。我们要认真研究有效的练习策略。练习可以叫人熟能生巧也可以叫人熟能生笨。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反反复复练习,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当遇到新问题新情境时只会生搬硬套,不会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练习使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答案,最终形成思维僵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教师十分关注,但这里所讲的数学思考方法,即数学思维,又有多少人关注过呢?
其次,我们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在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在应用题教学中出示了一道题目,"某厂加工一批服装,原来每天加工45件,需要4天完成,现在要想提前1天完成,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多少件?"多数学生的解法是:45×4÷(4-1)-45 = 15件,但是有两位学生的解法与众不同,他们的解法是:45÷3 = 15件,并说出如下理由:原来需要4天完成的服装现在需要3天完成,那么提前1天的任务平均分到3天当中,就是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的服装件数。多么巧妙的思路,多么简洁的解法。我们教师不得不发现,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潜能是巨大的。
以上四方面的教学尝试,使我深深感到要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就必须深入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提炼数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境;要让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全新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贯彻课堂教学始终,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教学方式还难以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不断去实践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开展教育理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