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回归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又名《春风化雨》),讲述的是1959年发生在福蒙特州威尔顿预备学院的故事。这所学院是一所大学预备学校,坚守着“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校训。家长们对学校寄予厚望:他们把孩子送来接受教育,期待着他们成为未来的律师、银行家、医生。但学院固定的课程以及刻板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精神备受压抑,在他们心目中,这学校如地狱一般,单调、束缚、凝重。英文老师Keating的出现以及他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体会到了自我的珍贵、理想的崇高。他告诉学生珍惜时间,抓住现在;要求学生撕掉刻板的前言,学会自己思考;他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他带领学生创作诗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表达自我;他告诫学生顺从的危险,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信仰,找到自己的路……这群年轻的学生在Keating的带领下,发现自我、崇尚自由,恢复了追求梦想、做真正的自己的勇气和激情。“一生都在冷静”的诺克斯勇敢地追求爱慕的女孩,胆小的托德在课堂上当众说出连贯的诗句,尼尔发现了自己真正的梦想是演戏。但是现实是残酷的,父亲的反对,让才华横溢的学生尼尔因为无法实现做演员的梦想而开枪自杀。深受学生尊敬的Keating被迫离开学校。悲剧的结尾,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
  一、人的失落——传统教育的弊端
  威尔顿预备学院是全美最优秀的预备学校,备受美国家长们的尊崇,但却是学生心中的地狱学校。这所学校为美国重点大学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包括Keating老师这样具有创新气质的毕业者。可以说,以威尔顿预备学院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又为何备受家长欢迎的同时,成为学生们心目中的地狱学校呢?
  首先,学生受学校的控制。这所学校秩序森严,对学生实施严格的管理,课程固定、教育方式刻板,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学生送入大学,因为升学率是社会、家长认可这所学校的关键。在这里,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不需要自由思想,只要接受学校教给的升学知识。当Keating老师向校长解释他在广场的教育行为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顺从的危险”“教育的根本是学会自我思考”时,受到了校长诺兰的反对。他对Keating说道:“这儿的课程是固定的,已经过检验并很有效,这种年龄的孩子很容易受人影响,所以遵从传统、纪律……送他们上大学,其余的就不用管了。”为了教给学生升学所必需的知识、达到高的升学率,学校需要学生的顺从。其方法便是最大程度地控制学生,控制的手段就是备受推崇的“传统、纪律”。学校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压制着学生自由丰富的思想,磨灭了学生鲜活的个性,学生成了没有自我的客体,被当做抽象的接受书本知识的“器具”,因此倍感“地狱”学校的压迫之苦。
  其次,学生受家长的控制。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竞争激烈,家长往往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判断,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为孩子规定好未来的道路,并且不容置疑。他们认为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孩子只需顺从,其内心的真实愿望没有价值、无须关注,只是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影片中尼尔的父亲为尼尔规定好了未来的道路是上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生,因此“做了很大的牺牲”,让儿子在全美最好的预备学院上学。他不希望看到儿子做任何看似与学习无关的事儿:直接通知尼尔已经帮他辞去了校史助理编辑的职务,坚决反对儿子参与演出话剧这“耽误前途”的活动。当尼尔坚持参加戏剧的演出,并希望以自己完美的表演与对戏剧的热情打动父亲时,却引发了父亲强烈的愤怒:“我们不会让你毁了自己一生,明天我就会让你从这所学校退学,上布莱登军校。你要上哈佛,你要成为一个医生。”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我做梦都没想过的好机会”。从尼尔父亲的角度来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的未来,出于对儿子的爱。但是这种爱是忽略儿子内心真正需求情况下的爱,这种爱也就成了对儿子严格的控制。在父亲的眼中,孩子只需顺从他们的安排,而孩子在顺从的同时,失去了作为独特个体的自我的存在。
  学校和家长以爱的名义控制学生的行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控制并非爱……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1],从未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心灵上的对话,总是以自我的意志束缚着孩子们的身心。影片中的学生在遇到Keating之前,其行为完全处于学校和家长的控制与压迫下,顺从与接受成为了习惯、自我思考与自我选择被压制,是传统教育制度和家长控制下的“被压迫者”。而作为一个“有意义”的人,个人的自由抉择对人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如果从来不作抉择,就没有本质可言,因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安排的,他所做只是接受。一旦接受成了习惯,本质就是虚浮的,因为这等于这个人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也就从来不曾认真考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2]。学校和家长以爱为名义的控制让学生遗忘了自我、失去了选择成为自我的可能性,成为别人意志控制下的毫无个性的客体。这就是传统教育中人的失落,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因此学生们并不快乐,把学校比作悲惨的“地狱”。
  二、人的回归——Keating的教育理念
  Keating老师的出现,无疑给备受压抑的学生带来了一缕明媚的曙光、一丝甘润的春雨。他热情、真诚,对学生总是充满关爱,备受学生们的尊敬;他是一首自由的诗歌,总是给学生们无限的惊喜。Keating以学生的“船长”为己任,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们用充满惊喜的眼光重新认识、参与到生活的世界之中,迸发出了生活的热情和生命的活力,发现了真正的自我,并为真实的自我而努力。Keating老师在和孩子们的交往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无疑是“人的回归”,因为“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是教育的目的”,他告诉学生生活的意义是因为“你的存在,因为生命和个体的存在”。他唤醒了“被压迫”着的学生从未真正意识到的自己,让学生从“昏睡”中醒来,觉察到自己内在的本质、天性中潜在的可能性,找回了“失落的自我”。
  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Keating带领着学生来到校史室,让学生们看着那些曾经和他们一样年轻的生命被定格在泛黄的照片之中,告诫学生要“卡匹迪恩”(Carpe Diem),即“抓住当下”。“卡匹迪恩”并不是意味着让学生随意地享受今天、及时享乐,而是“抓紧时间,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因为人是生活在当下的,人的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之中,并在现在中不断地形成过去、走向未来。那么如何让学生“抓住当下”以避免生命结束之时只是毫无意义的“花下之尘”呢?Keating让孩子们称呼他为“我的船长”,而他正是以学生们的船长为己任,通过四个步骤的领航,唤醒学生们的潜在本质、产生自我要求的力量,促使学生回归生活世界、体会真实的生活与自我。首先,启发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在诗歌欣赏课上,Keating首先让学生尼尔朗读教科书前言的“诗歌鉴赏”部分。学生本以为他会讲授与此相关的鉴赏知识,所以认真地做着笔记、学着运用书本教给的诗歌鉴赏方法。然而,Keating却要求学生把整个前言撕去,因为这样的前言会限制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会让学生无法思考和感受语言与文字的魅力。而要感受生命的意义,就要学会自我思考,感受那些能改变世界的文字与思想的力量,并且思索“你的诗是什么”。其次,要求学生寻找自己的声音。在讲述莎士比亚戏剧的课上,Keating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让学生体会观察世界可以用不同的眼光;提醒学生不要仅仅考虑别人的想法,还要向内关注自己的声音。他让学生课后写一首自己的诗歌,以“冲出平静的绝望”找到自己的声音。第三,鼓励正视自我、表达自我。布置学生写一首自己的诗歌之后,Keating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众朗读。诺克斯朗读了自己为心爱的女孩而写的诗,而在朗读的过程中集聚了追求女孩的勇气。而胆小内向的托德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但在Keating的鼓励引导之下,托德当众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诗歌。之后,在Keating离开学校的时候,托德首先站起来和Keating告别的勇气也正是源之于此。第四,告诫学生顺从的危险,坚持自我的可贵。在广场上,Keating通过学生们一致的步伐和无意识的拍手,让学生体会到群体中个人的顺从的危险。他告诉学生,坚持自我是困难而又必须的,虽然“我们都有一种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们必须坚信自己的信仰是独特的,因为是你自己的”。   Keating这一系列独特的教育,如春雨一般滋润着学生们的灵魂,“书本世界”不再是学生们唯一的世界,他们进入到了一个真正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并在生活世界之中实现了自我的回归,由此体会到了生活中的美好,逐渐恢复了生活的激情、坚守自我的勇气。雅斯贝尔斯认为“没有一个人能意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3],这正是Keating教育的闪光之处。
  三、选择之困境:尼尔的死亡
  年轻的生命选择自杀,是人类永恒的悲剧。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基于人的存在状况,提出了“人生三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尼尔的死亡正是由“不能够有自我”之绝望引起的。
  尼尔是影片极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是父亲听话的儿子,是同学中的领袖,也是较早一个受Keating教育影响的学生。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追随Keating学生时代的步伐,恢复了“死亡诗社”这一组织。在“船长”的启发下,尼尔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欣喜地发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是做演员。于是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参演了戏剧《仲夏夜之梦》,希望以自己对戏剧的梦想与成功的表演来获得父亲的谅解。当尼尔走下光芒四射的舞台时,等待他的仍是父亲严厉的训斥,并要求他转学。在和父亲的对抗中,尼尔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弱小,以至无法实现自我、成为自我,产生了“不能够有自我”这一深刻的绝望,尼尔的心灵无处安顿,于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尼尔在戏剧正式演出之前,曾经把自己的困惑向Keating倾诉,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导。令人遗憾的是Keating只告诉尼尔“必须跟他谈”“必须让他明白你是什么人,你的心在哪儿”“用你的坚定和激情向他证明这一点”。虽然尼尔尝试着这样做,但这些建议对改变尼尔的父亲毫无意义,也无法根本上解决尼尔的选择之困境:父亲坚持反对,自己无法选择成为自己的时候该怎么办。或许Keating本身也体会过个人力量的弱小、坚持自我的困难,于是选择浪漫主义诗歌来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和灵魂的栖居地。
  《死亡诗社》虽是以悲剧结尾的影片,但其中Keating的教育理想与教育尝试无疑是具有相当价值的,体现了“人的回归”这一教育理念与尝试,表现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沉痛反思以及对教育改革的强烈呼唤。它虽然是一部电影,但绝不是幻境,从未离开过现实。至今,我们还能从我国当下的学校教育中看到它的影子。因而,我们有必要呼吁我们当下的教育要继续进行改革,真正重视“人的回归”,即“从人自身或人的生活出发来看世界”[4],而不是从社会生活的零部件需要而存在。人是社会生活的主宰者,而不是社会生活的被主宰者。
  【参考文献】
  [1][3][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教育·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2]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45.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探讨鼠李糖乳酸杆菌GG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对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感染影响断奶仔猪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缓解作用。试验选取24头平均体重为(6.
哲学源自于古希腊,最初的解释是“热爱智慧”,笔者永远喜欢这种纯朴的诠释。教育哲学来得晚,据有关人士考证,1832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为培养公立学校教师开设教育哲学讲座,最早使用
励志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列兵许三多由公认的“孬兵”成长为“兵王”的过程,除却得益于自身的“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的朴素价值诉求,更多地受惠于班长史今与队长袁朗为其量身定做的独特的培养模式。可以说,如果没有遇到史今和袁朗,许三多只会贴着“孬兵”的标签灰溜溜地离开部队,并带着这标签庸碌一生。  但这并不等于仅凭史今或袁朗的一己之力,便能够将许三多打造成极品士兵。事实上,如果将史今和
艺术的感召:教育语境与电影语境的相遇  清亮的童谣、高窗中飞出的纸飞机、永远的怀念、来自地狱的天籁铸就了一个狷狂不羁的天才孩子的辉煌,是那群在世俗眼光中已沉入池塘底
邂逅一本好书,如同在清凉的夏日午后,邂逅一个人,对饮香茗,眼波流转,岁月安然。遇见眉公的时候,我正是如此。  陈眉公,原名陈继儒,明代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他工诗善文,擅书画,精鉴赏。一生闻名卓著,著述颇丰,史称“颖异”。著有《眉公十集》《文奇豹斑》《太平清话》等。而其所著《小窗幽记》尤其闻名,是一部流传至今、光耀古今的人生哲言小品集,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觉、言近旨远、益人神智。  我读了
也许因为出身的原因,毕飞宇时时在作品里间接或直接地表达对教育的思考。  《哥俩好》《地球上的王家庄》《哺乳期的女人》可以说是毕飞宇思考大教育范畴里的作品。直接以教师与学生或校园生活为题材的,则有《好的故事》《玉秧》《家事》《写字》《白夜》。长篇小说《推拿》也有很多教育内涵可以挖掘,诸如生命教育、特殊教育、励志教育及价值观的建立等。毕飞宇还有一个短篇小说《相爱的日子》也指涉到教育。而近期发表的短篇小
目的:研究棉粕寡肽的生产工艺、抗氧化活性、免疫活性以及在黄羽肉鸡饲喂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从已报导的可用于棉籽粕固态发酵的芽孢菌属、酵母菌属、乳酸菌属和曲霉菌
我生在“文革”时期,幼年时期正是“最讲政治”的时期。在那政治口号满天飞的时代,批孔反儒,反“中庸”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些当然也就成为了一个孩童深刻的记忆。随时间推移才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研究和评析这部作品的中外名家辈出,其观点异彩纷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悟到了作品蕴含的一些教育教学思想,兹不避浅陋,见教于大方之家。  一、孩子应该生活在肯定与鼓励中,而不应该生活在责备中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很小就有一种叛逆的性格,这种叛逆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红学家”们亦众说纷纭,笔者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则认为由于长辈们的不当
绘本为儿童而生,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了儿童丰富的生命诉求。经典绘本的作者绝对是与儿童秘密结盟的“同党”。他们用图画书的方式,表现了自己对儿童世界与儿童教育的理想追求。因此,我们转换视野,或许能够从一部分经典的绘本中透视出作者的儿童教育哲学。  一、走“在森林里”,寻找一种倡导“绿色嬉乐”的教育哲学  绿色代表自然的生机,童年的希望,快乐的嬉游。“绿色”的教育哲学,强调良好的儿童教育应该走向森林,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