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励志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列兵许三多由公认的“孬兵”成长为“兵王”的过程,除却得益于自身的“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的朴素价值诉求,更多地受惠于班长史今与队长袁朗为其量身定做的独特的培养模式。可以说,如果没有遇到史今和袁朗,许三多只会贴着“孬兵”的标签灰溜溜地离开部队,并带着这标签庸碌一生。
但这并不等于仅凭史今或袁朗的一己之力,便能够将许三多打造成极品士兵。事实上,如果将史今和袁朗两个人的身份进行互换,让袁朗成为许三多的班长,让史今成为“老A”的队长,许三多依旧只能是“孬兵”。许三多的幸运,在于他在“心理断奶期”时,遇见的是史今这样的极具包容和博爱意识的“精神教父”;而在“成长成熟期”时,遇见的又是袁朗这样的极为严格、极具榜样性的“带头大哥”。前者帮助他一点点战胜懦弱,一点点挺起脊梁;后者帮助他一步步走向成熟,一步步迈进理想殿堂。史今与袁朗,是许三多在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节点上遇见的两个最适当的教育者,他们用各自的富有特色的“另类”的爱,为许三多铺就了走向辉煌的红毯。
包容与鼓励,师爱的第一级台阶
如果许三多没有遇到史今,他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军旅生活呢?
从新兵连开始,许三多就已经成为一个人人厌弃的累赘。因为,他过差的成绩,总是给集体抹黑。从红五连调入钢七连后,他在各方面的表现,更是让连长从心底拒绝他的存在,班副伍六一也以这样的战友为羞耻。这时的许三多,俨然如当下众多班级中的“双差生”,老师不疼,校长不爱,班主任最大心愿就是劝其退学。
但他遇见了史今这个“贵人”。史今将许三多这个烫山芋认认真真地接到了自己的手中,明知道这“山芋”不好吃、难消化,几乎一无是处,但还是想要用自己的包容、关爱、鼓励,将这“山芋”雕琢成一个合格的士兵。史今的心并不大,并未想着要将转变许三多当做自己走向成功的跳板,也没想过能将许三多培养成“兵王”。史今的心中,只有一个最朴实的愿望:许三多是自己带来的兵,就要将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兵、健全的人。
为了这样的心愿,他一边默默忍受着因为许三多的存在而带来的诸多屈辱,一边想方设法激活许三多的内在进取心。他不顾全班人的白眼,将“先进个人”的称号送给了许三多。为了许三多,他放弃了唯一的留在军队的机会。终于,他唤醒了许三多内心的责任意识,唤醒了许三多的进取精神。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脱下军装,回归农民的身份。
从教育、转化许三多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感叹:史今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现在,让我们转换视角,将史今想象为一名班主任,将许三多视作一名后进生,一起探究史今的“师爱”特征。
这份“师爱”最显性的特征,当然是包容。教育最需要的,是包容;但往往被忽视的,也正是包容。毕竟,包容的前提,是承认差距,容忍犯错,允许个性,正视得失。
会有史今这样的班主任吗?当然有!但是,这样的班主任,会在生硬的考评制度下一天天稀少下去。因为,当史今们凭了教师的职业操守而尽心竭力地帮扶、教育许三多们时,管理者却紧闭起朝向他们的那扇包容和鼓励之门,只以冷冰冰的数字,回报他们的热情与理想。如此,又怎能不让史今们心生倦怠。
所以,成就许三多的,是史今的包容与鼓励;成就许三多们的,则不仅是史今们的包容与鼓励,更有教育管理者的包容与鼓励。只有政府职能部门给教育行政部门以足够的包容与鼓励,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以足够的包容与鼓励,学校给班主任、教师以足够的包容与鼓励,才会让史今们的包容之心日渐宽阔,才会让更多的许三多由“孬兵”成为“兵王”。
责任与担当,师爱的第二层楼
如果史今只是一味地包容许三多的各种过失,却不努力激活他的责任意识,则许三多永远不会走向成功。《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正是建立在为史今争光、让史今能够留在部队这一责任心的基础之上。史今将自己的去留这一重大责任异常清晰地压到许三多的肩头,因为他知道,只有让许三多意识到这份责任,并主动地担起这个责任,许三多才能彻底摆脱依赖,摆脱怯懦,成为敢担当的士兵。
当下教育中,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似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疏漏。为数众多的学生,读书既不是为了“中华之崛起”,也不是为了“丰富人生,积累能量”,甚至连“光耀门楣”这样的最世俗的责任意识都不拥有。相当多的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就是为了有个相对体面的工作,领一份相对丰厚的报酬。在这些学生的心中,没有国家、社会、父母、家庭等责任概念,只有自身享乐的价值诉求。
只是依顺了这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实现这样的价值观,当然算不得真正的师爱。真正的师爱,必然会如史今要求许三多的那样,将一份虽是沉甸甸、却又有能力担得起的责任,从教育的诸多元素中挑选出来,放到每一个学生的肩头。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师爱,还会不断创造条件,为这份责任附加新的意义。与此同时,又会不断地创造条件,为每一个学生补充必要的能量,让他们的能力,足以胜任担起肩头的责任。
荣誉与勇气,师爱的中级目标
《士兵突击》中,作为“孬兵”的许三多,被怯懦左右了思想,看不到自身的潜能,也不相信自身的潜能。但当史今将自身的去留这一重担压到了许三多的肩头之后,当史今将赢得“先进班集体”这一荣誉的“重任”全权交付给许三多之后,许三多便咬紧牙关,为了班长和班集体的荣誉而“出战”了。这一“战”,原本不敢在他人的注视下完成腹部绕杠动作的许三多,破天荒地完成了333个大回环动作,远远超过了伍六一创下的110个大回环动作的集团军记录。
一“战”成名!此一“战”,让许三多品尝到了为集体赢得荣誉的喜悦,也让许三多学会了正视自身的能力。《士兵突击》以这一“战”为转折点,完成了许三多由“孬兵”到“尖子”的华丽转身。
当下的教育中,我们是如何唤醒学生的荣誉感,如何激活学生的勇敢品质的呢? 一名称职的教师,当然应该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荣誉感,努力提升学生面对各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但是,教师必须能够将荣誉、尊严、勇气放到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的条件之下,必须以顺应生命成长的真实需要的荣誉、尊严、勇气来锤炼灵魂、陶冶生命,这才是为师应有的职责,才是师爱应有的内涵。
现在,很多学校舍弃了“三好学生”的评选,代之以“文明之星”“进步之星”“体育之星”“文艺之星”“学习之星”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此种行为,便是在培育健康、积极的荣誉观。教育,只有确立起多元评价的机制,才能促进生命朝向不同的方向多元发展。评价多元了,荣誉、尊严、勇气也就有了多元化的意义,生命也就有了多样化的精彩。让每一个生命都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才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优秀与卓越,师爱的最终追求
如果说史今凭借包容、鼓励、责任、担当、荣誉、勇气等元素,完成了许三多生命的第一次重构,那么,袁朗则借助于近乎“反人性”的残酷训练和一次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考验,让许三多“百炼成钢”。
袁朗的“师爱”,无论是从方式方法上,还是从目标意义上,都迥异于史今。因为,袁朗面前的许三多,已经是公认的“尖子”。对于这样的“尖子”,史今式的“师爱”已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想把许三多培养成真正的“兵王”,就必须采用非常规的、“另类”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拓宽其生命的宽度、深度和韧性,使其能够有更大的力量、更大的勇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袁朗几乎是以魔鬼的形象充当起许三多的“老师”。袁朗布置的所有的“作业”,没有一次不挑战着许三多的生命极限。袁朗没有像当下大多数班主任那样,担心许三多会想不开而出现意外。袁朗教育许三多时采用的一切手段,都是“慈不掌兵”的最好证据。
许三多并没有被袁朗的训练摧垮,而是日渐优秀,终至卓越。
在人的教育过程中,目标决定手段。面对已经具备“兵王”潜质的许三多,袁朗的教育目标十分清晰,就是将其锤炼成“兵王”。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辅之以特殊的教育手段。这样的目标与手段,就是教育工作者时常挂在嘴边的“因材施教”。
将袁朗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引入当下的学校教育,便会发现,在拓宽学生的生命宽度、深度和韧性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欠缺。一方面,我们能够将超极限的课业负担心安理得地压在学生的肩头,丝毫不担心他们会由此出现有违生命健康成长的举动;另一方面,我们又对课业和考试之外的一切活动谨小慎微,不敢组织校内集体活动、不敢安排校外旅游、不敢利用合理的惩戒教育违纪者……我们想方设法地将所有的学生都塑造成精美的瓷器,并努力提高他们的市场价格,却极少想到瓷器的易碎,极少想到更多的学生并不应该成为瓷器,而应该成为大树、成为钢铁、成为稻谷,成为一切应该成为的生命。
只是,再精美的瓷器,也经不得风雨的吹打。要成为能够坦然应对一切磨难的卓越者,就必须承受得住坎坷与挫折。从教育的视角看,培养这样的耐挫力,其实也是一门必修课。当下,这门课太过缺乏,急需补修。
综合上述四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要将一个普通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卓越的人才,实在离不开适当时间内的适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在不同的成长节点上,赋予师爱以不同的特质。正是这些特质的一点点积累,才让受教育者一步步走出懦弱和虚妄,走向优秀和卓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才敢于骄傲地说:师爱是一种“另类”的爱。所谓“另类”,实在是因为这样的爱超越常规、超越感性、直抵灵魂、直面生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中学)
但这并不等于仅凭史今或袁朗的一己之力,便能够将许三多打造成极品士兵。事实上,如果将史今和袁朗两个人的身份进行互换,让袁朗成为许三多的班长,让史今成为“老A”的队长,许三多依旧只能是“孬兵”。许三多的幸运,在于他在“心理断奶期”时,遇见的是史今这样的极具包容和博爱意识的“精神教父”;而在“成长成熟期”时,遇见的又是袁朗这样的极为严格、极具榜样性的“带头大哥”。前者帮助他一点点战胜懦弱,一点点挺起脊梁;后者帮助他一步步走向成熟,一步步迈进理想殿堂。史今与袁朗,是许三多在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节点上遇见的两个最适当的教育者,他们用各自的富有特色的“另类”的爱,为许三多铺就了走向辉煌的红毯。
包容与鼓励,师爱的第一级台阶
如果许三多没有遇到史今,他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军旅生活呢?
从新兵连开始,许三多就已经成为一个人人厌弃的累赘。因为,他过差的成绩,总是给集体抹黑。从红五连调入钢七连后,他在各方面的表现,更是让连长从心底拒绝他的存在,班副伍六一也以这样的战友为羞耻。这时的许三多,俨然如当下众多班级中的“双差生”,老师不疼,校长不爱,班主任最大心愿就是劝其退学。
但他遇见了史今这个“贵人”。史今将许三多这个烫山芋认认真真地接到了自己的手中,明知道这“山芋”不好吃、难消化,几乎一无是处,但还是想要用自己的包容、关爱、鼓励,将这“山芋”雕琢成一个合格的士兵。史今的心并不大,并未想着要将转变许三多当做自己走向成功的跳板,也没想过能将许三多培养成“兵王”。史今的心中,只有一个最朴实的愿望:许三多是自己带来的兵,就要将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兵、健全的人。
为了这样的心愿,他一边默默忍受着因为许三多的存在而带来的诸多屈辱,一边想方设法激活许三多的内在进取心。他不顾全班人的白眼,将“先进个人”的称号送给了许三多。为了许三多,他放弃了唯一的留在军队的机会。终于,他唤醒了许三多内心的责任意识,唤醒了许三多的进取精神。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脱下军装,回归农民的身份。
从教育、转化许三多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感叹:史今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现在,让我们转换视角,将史今想象为一名班主任,将许三多视作一名后进生,一起探究史今的“师爱”特征。
这份“师爱”最显性的特征,当然是包容。教育最需要的,是包容;但往往被忽视的,也正是包容。毕竟,包容的前提,是承认差距,容忍犯错,允许个性,正视得失。
会有史今这样的班主任吗?当然有!但是,这样的班主任,会在生硬的考评制度下一天天稀少下去。因为,当史今们凭了教师的职业操守而尽心竭力地帮扶、教育许三多们时,管理者却紧闭起朝向他们的那扇包容和鼓励之门,只以冷冰冰的数字,回报他们的热情与理想。如此,又怎能不让史今们心生倦怠。
所以,成就许三多的,是史今的包容与鼓励;成就许三多们的,则不仅是史今们的包容与鼓励,更有教育管理者的包容与鼓励。只有政府职能部门给教育行政部门以足够的包容与鼓励,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以足够的包容与鼓励,学校给班主任、教师以足够的包容与鼓励,才会让史今们的包容之心日渐宽阔,才会让更多的许三多由“孬兵”成为“兵王”。
责任与担当,师爱的第二层楼
如果史今只是一味地包容许三多的各种过失,却不努力激活他的责任意识,则许三多永远不会走向成功。《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正是建立在为史今争光、让史今能够留在部队这一责任心的基础之上。史今将自己的去留这一重大责任异常清晰地压到许三多的肩头,因为他知道,只有让许三多意识到这份责任,并主动地担起这个责任,许三多才能彻底摆脱依赖,摆脱怯懦,成为敢担当的士兵。
当下教育中,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似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疏漏。为数众多的学生,读书既不是为了“中华之崛起”,也不是为了“丰富人生,积累能量”,甚至连“光耀门楣”这样的最世俗的责任意识都不拥有。相当多的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就是为了有个相对体面的工作,领一份相对丰厚的报酬。在这些学生的心中,没有国家、社会、父母、家庭等责任概念,只有自身享乐的价值诉求。
只是依顺了这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实现这样的价值观,当然算不得真正的师爱。真正的师爱,必然会如史今要求许三多的那样,将一份虽是沉甸甸、却又有能力担得起的责任,从教育的诸多元素中挑选出来,放到每一个学生的肩头。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师爱,还会不断创造条件,为这份责任附加新的意义。与此同时,又会不断地创造条件,为每一个学生补充必要的能量,让他们的能力,足以胜任担起肩头的责任。
荣誉与勇气,师爱的中级目标
《士兵突击》中,作为“孬兵”的许三多,被怯懦左右了思想,看不到自身的潜能,也不相信自身的潜能。但当史今将自身的去留这一重担压到了许三多的肩头之后,当史今将赢得“先进班集体”这一荣誉的“重任”全权交付给许三多之后,许三多便咬紧牙关,为了班长和班集体的荣誉而“出战”了。这一“战”,原本不敢在他人的注视下完成腹部绕杠动作的许三多,破天荒地完成了333个大回环动作,远远超过了伍六一创下的110个大回环动作的集团军记录。
一“战”成名!此一“战”,让许三多品尝到了为集体赢得荣誉的喜悦,也让许三多学会了正视自身的能力。《士兵突击》以这一“战”为转折点,完成了许三多由“孬兵”到“尖子”的华丽转身。
当下的教育中,我们是如何唤醒学生的荣誉感,如何激活学生的勇敢品质的呢? 一名称职的教师,当然应该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荣誉感,努力提升学生面对各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但是,教师必须能够将荣誉、尊严、勇气放到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的条件之下,必须以顺应生命成长的真实需要的荣誉、尊严、勇气来锤炼灵魂、陶冶生命,这才是为师应有的职责,才是师爱应有的内涵。
现在,很多学校舍弃了“三好学生”的评选,代之以“文明之星”“进步之星”“体育之星”“文艺之星”“学习之星”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此种行为,便是在培育健康、积极的荣誉观。教育,只有确立起多元评价的机制,才能促进生命朝向不同的方向多元发展。评价多元了,荣誉、尊严、勇气也就有了多元化的意义,生命也就有了多样化的精彩。让每一个生命都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才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优秀与卓越,师爱的最终追求
如果说史今凭借包容、鼓励、责任、担当、荣誉、勇气等元素,完成了许三多生命的第一次重构,那么,袁朗则借助于近乎“反人性”的残酷训练和一次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考验,让许三多“百炼成钢”。
袁朗的“师爱”,无论是从方式方法上,还是从目标意义上,都迥异于史今。因为,袁朗面前的许三多,已经是公认的“尖子”。对于这样的“尖子”,史今式的“师爱”已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想把许三多培养成真正的“兵王”,就必须采用非常规的、“另类”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拓宽其生命的宽度、深度和韧性,使其能够有更大的力量、更大的勇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袁朗几乎是以魔鬼的形象充当起许三多的“老师”。袁朗布置的所有的“作业”,没有一次不挑战着许三多的生命极限。袁朗没有像当下大多数班主任那样,担心许三多会想不开而出现意外。袁朗教育许三多时采用的一切手段,都是“慈不掌兵”的最好证据。
许三多并没有被袁朗的训练摧垮,而是日渐优秀,终至卓越。
在人的教育过程中,目标决定手段。面对已经具备“兵王”潜质的许三多,袁朗的教育目标十分清晰,就是将其锤炼成“兵王”。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辅之以特殊的教育手段。这样的目标与手段,就是教育工作者时常挂在嘴边的“因材施教”。
将袁朗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引入当下的学校教育,便会发现,在拓宽学生的生命宽度、深度和韧性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欠缺。一方面,我们能够将超极限的课业负担心安理得地压在学生的肩头,丝毫不担心他们会由此出现有违生命健康成长的举动;另一方面,我们又对课业和考试之外的一切活动谨小慎微,不敢组织校内集体活动、不敢安排校外旅游、不敢利用合理的惩戒教育违纪者……我们想方设法地将所有的学生都塑造成精美的瓷器,并努力提高他们的市场价格,却极少想到瓷器的易碎,极少想到更多的学生并不应该成为瓷器,而应该成为大树、成为钢铁、成为稻谷,成为一切应该成为的生命。
只是,再精美的瓷器,也经不得风雨的吹打。要成为能够坦然应对一切磨难的卓越者,就必须承受得住坎坷与挫折。从教育的视角看,培养这样的耐挫力,其实也是一门必修课。当下,这门课太过缺乏,急需补修。
综合上述四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要将一个普通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卓越的人才,实在离不开适当时间内的适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在不同的成长节点上,赋予师爱以不同的特质。正是这些特质的一点点积累,才让受教育者一步步走出懦弱和虚妄,走向优秀和卓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才敢于骄傲地说:师爱是一种“另类”的爱。所谓“另类”,实在是因为这样的爱超越常规、超越感性、直抵灵魂、直面生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