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追问时机 推进有效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hei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问”,简单地说,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即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进行多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应该说,一次成功的追问能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暴露真实的思维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也便于教师把握教学,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追问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有着随机的、临时的外在特征。也有着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要求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让我们的课堂魅力四射。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个特性,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在何时追问、在何处追问,就成了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一、问在难处 突破教学难点
  在学生理解的难点处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追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往往能使学生的思维清晰化、明朗化,从而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 “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开程度有关,与边画得长或短无关”这一知识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展开的:
  通过对黑板上不同角的比较异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让我们来做个角研究一下吧。你会用上哪些工具?
  学生用学具袋中的小棒做活动角。
  师:现在让你的角越来越大,你会怎么做?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如离开、分开、叉开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张口”概念。
  师:让你的角越来越小呢?
  学生自主进行操作。
  师:说明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此时教师用教具在投影上摆出随意一个角。
  师:请你摆一个和老师差不多大的角。
  师:再摆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
  师:再摆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
  追问:你确定你的角比我的角大了吗?
  师:哪个有勇气上前来和老师的角比一比?
  点名学生上台,学生的角与教师的角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用教具摆出的角边又粗又长,在强烈的视觉矛盾中学生开始疑惑,到底是教师摆的角大还是自己摆的角大呢?
  师追问:你现在还觉得你的角比我的角大吗?
  该学生略有迟疑:好像是你的大。
  其他学生也开始思索,然后慢慢开始表达:角的大小与边画得长或短无关,角的大小是看两条边的张口大还是小。
  师:也就是说,角的大小是与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画得长或短是无关的。对吗?
  师拿一把剪刀剪短角的一条边。问:那现在老师的角变小了吗?
  师再剪短另一条边,问:现在呢?
  师:如果再继续剪呢?
  教师把其中一条边拉长,问:现在呢?
  接着再拉长另一条边,问:现在呢?
  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与快速的追问中,学生深刻而直观地感受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画得长或短无关”。教师设置在知识难点上的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冲击与碰撞,知识在不断的碰撞中领悟,智慧在不断的追问中闪现,数学的思辨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二、问在疑处 促进新知理解
  学生的疑惑处往往就是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疑惑处往往是与旧知产生“认知”冲突的地方,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的追问就可以把学生的这种认知心理冲突推向极端,以暴露出其中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现象、新知识产生碰撞,引起学生生疑、析疑和释疑的深刻思索过程,最终使学生实现由原有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的转化。如俞正强老师在上“笔算除法”一课时,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展示学生的疑惑点,在课中不停地追问。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教学生除法的笔算,有一个学生对我的意见很大,你猜他有什么意见啊?
  生:他可能觉得这个除法竖式为什么要和其他的竖式不一样?
  师:是啊,他说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你觉得他该怎么写?
  学生上台板书。
  师:是啊,为什么要这样写(图1)而不是那样写(图2)呢?
  生:(图2)这样写余数就没地方写了。
  师:我也是这样跟他讲的,我说以后学余数时就没地方写余数了,他说不会的,我会写的。你猜他是怎么写的?
  师:我一看,哟,你也会写余数的。那怎么办呢?
  生:“厂”字那种写法余数是可以用减法算出来的,他那样写就不能用减法算出来。
  师:我也这样跟他讲的,就是要这样写的,这是一种规定,规定你懂不懂?他很痛苦地看着我:为什么呢?这个小朋友说,数学是要讲道理的啊,这样没有道理的规定我不服。
  师:平心而论,这样写可不可以?
  师:如果可以,你觉得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有学生说第一种简单,有学生说第二种简单。
  师:这个小朋友也说这样写比较简便,你看加法这样写、减法这样写、乘法这样写,很习惯啊,为什么要这样烦呢?你觉得烦在哪里?
  生:15要写两遍。
  ……
  这样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示,教师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还原了学生的疑惑,把潜在的问题暴露出来,这使得接下来的课堂探索更有方向、有目标、有内需,学习的过程自然更加高效。
  三、问在错处 加深本质认识
  教师有价值的追问,能够让学生在发生认知错误时及时修改,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对知识理解参差不齐时查漏补缺。教师在学生的错误处追问,提出的问题往往更有针对性,更具意义,也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进一步理解与认识。同样是“角的认识”一课,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问:放大镜下看到的角变大了吗?为什么?结果有大部分学生认为角变大了,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回避,也没有简单否定,而是顺势追问,先追问认为变大了的学生:你为什么认为它变大了?   生:因为用放大镜看任何东西都会变大的。
  师:你能具体说说这个角是怎么变大的吗?
  生:它的边变得粗粗的、长长的,整个角变大了。
  生:不对,这个角没有变大。
  师:你为什么认为没有变大呢?
  生:它只是边变长变粗了,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是没有变的。
  师:你的意思是?
  生:角的大小与边画得长或短是没有关系的,边的张口大小没变,角的大小也没变。
  师:你能把放大镜下看到的角画下来吗?
  师:现在,你们觉得角有没有变大?
  生:没有变大。
  师:因为——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画得长或短、粗或细无关。
  这一实例中,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笔者因势利导,紧扣“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画得长或短、粗或细无关”这一知识点,通过适时的追问,让学生在辨一辨、画一画的活动中,再次深刻理解和体验角的大小问题。这种刨根究底的追问,使学生深入思考,逐渐明晰,学生在析错、思错、辨错、纠错的过程中,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
  四、问在深处 历练思维习惯
  “深”即“深刻”,在数学教学中能促进学生深刻思考、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地方比比皆是。诚然,这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引导得当,我们在数学课堂中教给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更能让学生获得一些终身有益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而这些往往也就是优秀教师之所以比别人优秀之处。如前一例,俞正强老师在上“笔算除法”一课时,接着还有如下一个追问片段:
  师:我想问一问,大家在二年级时有我这个学生同样想法的同学有没有?
  大部分学生表示有。
  师:那你有向老师提问过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不问呢?
  生:老师说那样写,我就那样写了。
  师:你的意思是没什么好问的,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生1:因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生2:因为老师说这样列就这样列了。
  生3:当时也就想想罢了。
  生4:我觉得问了也白问。
  师又问刚才说没这么想过的同学:这么多同学都有问题,你为什么会没问题呢?
  生:因为以前不知道除法竖式怎么写,老师说这样写也就这样写了。
  师:哦,是来不及想就知道了。
  师问另一学生:你也是这样的吗?
  生:我是之前看过妈妈是这样写的。
  师:请你对这个发表评价。你是觉得有问题厉害还是没问题厉害?
  生:我觉得是有问题厉害。
  ……
  师:所以有问题要趁早问。
  在层层相扣的追问中,俞老师让学生明白了质疑精神的可贵,教给了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在这次课中学生就把俞老师渗透的“提问要趁早”这一句话牢牢地记在了脑中。这样的追问无疑是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好习惯的种子。
  五、问在“延”处 感悟数学思想
  “延”即“延伸”,在知识的延伸处、拓展处需要教师用追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追问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本身的知识点外还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领悟、更多的启发,让学生感悟更多的数学思想。
  如二年级乘法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连线“找朋友”题目,这样的练习题目可以说非常常见也非常简单,简单到许多教师都是做完、对完答案即算完成任务。但如果教师能把连在一起的算式进行比较追问,如6×4和4×6这对朋友是因数相同的,它们得数相同,口诀也相同;6×2与3×4这对朋友是得数相同,口诀不相同。此时再追问:这样得数相同的口诀你还能找到哪几句?这样学生思维的含量就变高了。当下次出现6×3○6×2这样的题目,教师就可以作这样的追问:你是怎么比出6×3
其他文献
地处新疆南部的喀什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目前,喀什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促进喀什市旅游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历史文化的保
为了评估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型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器件的单粒子效应,寻求单粒子翻转敏感部位,以XCV300PQ240为实验样品,利用重离子辐照装置详细测试了该器件的静态翻转
革命是晚清时期中国强国道路的选择之一,革命思潮对中国政治走向最终产生决定性影响,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正如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学者所指出:“革命的表层事件通常是人
期刊
研究了一种用于GW级高功率微波耦合输出的新型线极化高功率微波双工器,该双工器由周期性的金属圆柱组成。对该双工器的Floquet空间谐波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得到了双工器空间
土地改革之前的华北乡村,村庄领袖在社区地位评价模式中处于层级地位金字塔的顶端,是社区中占统治与支配地位的阶层。经过了短暂而剧烈的土地改革,村庄领袖的社区地位一落千
治外法权指外国元首、外交官以及外国军队、军舰等享有的豁免权,为国际上平等互惠的权利;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对处于他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所行使的司
期刊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全球经济市场化与政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今年3月25日晚上,在武汉小学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综合与实践’学与教的研究”课题组研讨活动。活动中,黄石市市府路小学的一位教师介绍了他们学校设计的一节“综合与实
1931年7月发生在东北吉林的万宝山事件,表面上看是东北农民与朝鲜农民就农地水田之争而引发冲突,但其背后隐藏着日本要吞并东北的图谋。万宝山事件发生之时,国民政府虽然早已
期刊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有一句话“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话如此表述,想必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