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与“文化主义”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p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上,甚至在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卢卡奇的理论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他后来如何进行“自我批评”,他仍然被公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范式的奠基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当之无愧地被安排在这个位置上呢?
其他文献
王阳明多次谈到“立志”说,立志在阳明工夫论中实处于一特殊的地位。它不单单意味着确立“必为圣人之志”的抉择,同时也是切实的践履工夫。其特殊意义在于,“立志”实现了学者在为学践履过程中的一种视角的转换,令学者每一具体的行为都被放置在“念念存此天理”的整体视域之下理解,具体行为在这一终极目标之下所凸显的意义取代了每一行为所直接指向的意义。正是在这种视角转换之下,人们所做出的每一个行为才能够被看作是为学实践工夫。
如何将对环境的关注与社会正义的要求相互融合,正成为当前环境正义研究的核心问题。尽管许多社会正义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环境问题是一个“超越正义”的独立领域,英国政治哲学家戴维·米勒(DavidMiller)则指出,“如果我们想要在追求社会正义的同时,保护并改善我们的环境,就必须对指导我们的原则和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要实行的制度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哲学研究中,最奇特的现象莫过于人们沿着哲学的分支学科和具体问题,不断地向纵深和细微处进行探索,却遗忘了反身拷问哲学本身。一个人从未接触过哲学时,他会充满好奇心地追问:什么是哲学?一旦他成为哲学研究人员,他就像“管家婆”一样忙于具体事务,再也无心去追问这个问题了。其实,这种不追问状态乃是哲学思维衰弱的标志,它使哲学研究方式越来越趋同于实证科学的研究方式。于是,哲学这门充满智慧的古老学科,就像可怜的司芬克斯,从悬崖上坠落下来了,哲学消失了,哲学家也消失了,触目可见的则是哲学匠。
在历史上,人类曾尝试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改变社会,包括哲学、宗教、科学等等。在西方传统中很早就产生了将哲学和社会生活的改善联系起来的努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哲学的社会作用提出过要求,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有洞见独立于心灵之外的实在本身的特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行为以至善为目的。哲学能够改善人类命运这一观念一直回响在西方传统之中。在现代,康德认为理性内在地和人类的目标相一致,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揭示了当今时代的秘密。
一双索引赋值的引入 语义理论主要研究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或内容。在可能世界语义学中,语句的真值是在单个的可能世界中考虑的。以可能世界语义为框架,我们一般讲语句P在可能世界w中为真或者为假,并可借此讨论含有模态算子的语句的真假情况。
“第五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于2012年4月28—29日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和西南大学共同主办,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承办,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逻辑学研究所、毕节学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单位协办。本次会议是继2002年6月在台湾大学召开“首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之后第五次两岸三地的逻辑学盛会,邀请了台湾和香港学者20余人、大陆学者60余人与会,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本次大会主要围绕两岸三地逻辑教学研究、逻辑理论研究、逻
《论语》之《述而》篇凡三十八章,皆在于述说孔子的志尚、情趣、仪容、举止。其中二十七章属于“夫子自道”,另十一章则是孔门弟子对先师行状、神致的片段追忆。全篇可幅辏于一个焦点,此即该篇第六章所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根据人对语言的直观感受,最初的实在论者认为在思想之外存在着与思想中某些观念相对应的“对象”,其存在使其对应的“名字”具有意义。而当面对庞大的非存在领域时,这种理论便从内部生发出无法调和的矛盾。例如,既然“金山不存在”被普遍看作一个常识上为真的句子,“金山”就应该具有某种程度的存在,
一个有知的人能否知道(感知、意识、内省)他自己的有知状态?或者说,人们能否从一种有知状态,依靠认识推断来得到知识的知识呢?这是认识论和认识逻辑中的KK论题(KKthesis,亦称KK principle)。这里,K代表“知道”(know)这一命题的态度或心理状态,KK即是双重的认识态度。
作为一种理性的社会交际活动,论证历来吸引着学者们的理论关注。古代先贤们对论证的理论探究,催生了逻辑学的几大源流。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修辞学、论辩术研究的复兴,言语交际理论的进展,以及非形式逻辑、对话逻辑等逻辑学新分支的兴起,更使得论证的建构、解释、分析和评估成为西方学界时新的理论议题。时至今日,“论证”已成为哲学、语言学、修辞学、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