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课堂的教学价值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孰轻孰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语文课堂是应该重教,还是重学,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联想到前几年方兴未艾的有效教学和近几年争论的高效教学,我们不得不去重新评估曾奉为圭臬的经典教学体系和现正流行的各种时髦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语文课堂“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如何确定?教师“教的内容”是否满足了学生“学的需求”?教师如何评估自以为之重点、难点是否转化为学生的需学、须学?从特级教师李仁甫所倡导的生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管窥一二,探索语文教学的奥秘。
  李老师已比较全面的架构起生成课堂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效果明显的教学风格,引起了语文教学界的普遍关注与热情响应。生成课堂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哪里?这是我研究生成课堂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参加“生成语文教学研讨会”,聆听李老师执教《金岳霖先生》一课时急于探索、也有初步结论的问题。愿不揣谫陋,权作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语文同道的关注、争鸣,从而探索出一条更好的语文教学之路。
  一、生成源起于“问题”
  课堂教学总是离不开问题的,“问题”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和深度。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问题教学”所研究的成果来看,最重要的是要关注问题由“谁”提出。生成课堂的教学价值最核心的便在于问题由学生提出。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几乎涵盖了教师预设的可能,而且不少问题——如“捉跳蚤”与“讲哲学”——是教师预设性备课根本不会想到,或不会想这么深的。
  我们在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有必要关注提出问题的“原生态”。新课改以来,课前让学生提出问题已经不是新鲜招数,也不是预习的摆设。但是,在一些老师自以为是的甄别和筛选后,留下的问题又仍然变为教师预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表面看似“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契合度很高的同时,却将那些表面看似无聊却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束之高阁,而将课堂又带回到教师主导、学生辅助的万劫不复的泥淖。当马一豪发问“‘捏跳蚤’与‘讲哲学’是什么关系?”时,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确实是撬动了同学的心,尽管不断有同学提出新的问题,但是在提出问题时,总是不忘记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尝试性解答,而掀起课堂争论的第一个“课堂高地”。试想,如果这个问题不是在课堂上原生态的提出,而是以纸条提问的方式,能入老师法眼吗?如果老师事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而弃之一边,就没有可能引发同学的激烈辩论。后来同学提问的“作者跟王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也体现了这样的特质。
  课堂不关注学生的问题,是没有出路的,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惑,是教学的起点。原生态的问题,尽管有时候会显得琐碎,有点无趣,但是学生在言说与辩论中,慢慢地聚焦出“主问题”或者“问题群”。
  二、生成过程在“活动”
  课堂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灌输的,而是在相对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中慢慢生成的。如果说问题是生成的“生”的萌蘖状态,那怎么才能“成”呢?靠什么?靠“活动”。
  我们仍然以“捉跳蚤”这一板块为例,构成这一板块的结构就是“教学活动”,这个活动是由老师和学生、更主要体现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争辩构成的,但是这个大的教学活动又可以进行拆分为若干个小的教学活动,教师从一开始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价值,有意或者无意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向他方,但学生并没有就此罢休,不断地对“追跳蚤”与“讲哲学”之间的关系作出回答和发问,教师非常敏感地意识到这一教学时机,在刹那间,设计了一个堪称经典的教学活动,通过“改句”——删词、添词、加句——的方式,将学生对“细节”进行细细品味,从而令学生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解决问题,体会到细节之美。
  生成存在于“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切不可自以为是的打断或者切断这个“过程”,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之中,享受生成之乐、生成之美,需要急中生智创设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体验、体味、体悟,从而登顶生成之巅。
  “活动”是构成课堂的核心组件,也构成了课堂的板块结构。要创设这种精彩、精致、精美的教学活动,首先要“活”,相信课堂是“活”的,而自觉拒绝“死气沉沉”的僵死课堂;其次要“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动眼、动嘴、动手、动脑、动心……只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才能“活”;只有“活”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想学、要学、乐学的态度与动机;再次要“智”,教师设计的活动要能让学生由衷佩服觉得“太聪明了”、“太有创意了”,是神来之笔,是意气之举。跟随一个富有智慧的老师,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变得很富有智慧、富有创意,灵活技巧,“鬼点子”特别多。
  三、生成关键在“表达”
  我以为语文学习的全部要义在于“表达”。欲达课堂之生成,领略不可预约的精彩,关键在于让学生大胆表达,说自己想说的话,写作自己想写的文字。童真童趣童心,最重要的在于“无忌”。自由是智慧的源泉,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与表达自由的时空,自由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才会有独立之精神、独特之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有创新之见。
  李老师在这节课上,可以说让学生将“表达”发展到极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因为无所顾忌、无所禁忌,才会妙语连珠、精思如椽。尽管我们表面上没有看到“写”,但是,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现场来看,任何一位同学的发言都可以整理为一篇有己见的小论文。
  语文课堂应该以“表达”为中心,应该让学生大胆说话、自由写作,而不是不让学生说,不让学生这样写,让学生不能这样说而要那样说,最终还是以唯一替代了多元,让学生慢慢地驯化为听话的奴隶、而少了自己的主见。当然,在以表达为中心的生成中,特别要注意学生要学会“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在学会“表达自己的智慧”的同时,也要学会“智慧地表达”。
  四、生成目的在“生长”。
  卢梭说:“教育即生长。”杜威阐述为:“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生成总是与生长相伴而生的。李老师所倡导的生成课堂正是对“生长说”的最佳实践。课堂中的生成指向于学生人生识见的形成、人生视野的开阔、人生判断的机敏。尽管在课堂上会有很多枝蔓,但因为是学生的无忌童言,而显出旁溢之美,流光溢彩。我很欣赏本节课中对“关系”的聚焦与锤炼,“捉跳蚤”与“讲哲学”、“林徽因”与“金岳霖”、“汪曾祺”与“王浩”、“金岳霖”与“孩子们”、“金岳霖”与“联大教授”……这些“关系”的捕捉,本身显现出学生们对解读文本已经养成的智慧,不再是孤立、机械地去评头论足,而是置身于复杂的关系中理解一个人、尊重一个人、体验一个人;我更欣赏在本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对诸多复杂关系“度”的拿捏上。或戛然而止,留有回味;或宕开一笔,延伸课外;或细细把玩,深究其味。
  把语文置于学生的人生识见中,依“需”而教;把文本置于学生的学力水平上,依“学”而教;把文本置于教材的模块要求上,依“须”而教。生成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生长,在自然、自由、自主的生长基础上,又多了一份智慧、一份创意。
  课堂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80%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中的;有什么样的课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形态;追求什么样的课堂,就会培育什么样的教育生态。生成课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人生识见之如何生成,从而彰显出独具魅力的教学价值。
  [作者通联: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简约”与“深度”并抵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肤浅”,而是设计问题的切口要小,要是主问题、关键问题。旨在让一个“简约”的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地关联文本的各个部位。如果说,我们常见的“漫天发问”是横向滑行的话,那么,简约的主问题是在向纵深开掘,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不可预约的精彩”(生成语文倡导人李仁甫语)。  笔者亦主张“熟课生备”,教案不用总写,但
摘 要 “整本书阅读”的历史追叙。从经典的整本书形成,到经典的整本书传承,聚焦“整本书阅读”的要害。尤其孔子读经,其读出经典的精髓、读出经典的价值、读出经典的要义,无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孔子释经的独到——“删”,也可能提供给我们“整本书阅读”参照。而从“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比照中,亦可了然读书的至理。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孔子;五经;春秋  央视热播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其实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特别重视古汉语知识的讲解,“串讲法”教学成为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先逐字逐句翻译,重点讲习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最后总结全文思路、思想及艺术手法。这样的教学模式,把课文遴选的名篇佳作教成了文言语法的梳理和归纳,陷文言文教学于枯燥乏味之中,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无从体悟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也难以积淀“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串讲法”径顾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
一、情景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传统节气中的立夏。老师却要在今天和大家赏析一个关于“雪”的场景。老师在新闻上听说,在今年的年初,武汉降下了一场多年难遇的大雪,大雪一连几天。老师作为东北人,下雪是我非常常见的情景,那老师想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咱们武汉的雪景是怎样的?  生:其实我想说,雪第二天就被扫雪工给扫没了。  师:根本就没有
在2017年的全国新课标I、II、III卷中,第21题均采用了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命题方式。这种命题方式注重运用,具有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阅读、培养考生思辨能力等特点,是今年全国卷的一个新题型,但其难度不大,要做好这类试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该题题干明确告诉我们有四个要求,一是“文段有三处推断”,二是这三处推断均“存在问题”,也就说,我们要阅
[片 段]  在导入新课,了解背景后,笔者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全诗两遍;然后,再要求读两遍课文下面的有关注释;最后,对诗中还不理解的意思,圈点勾画,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生: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唧唧复唧唧”的理解,我在课外看到两个不同的解释版本,一种认为是木兰的叹息声,一种看法是织布机发出的声音。老师,您认为哪种解释为好?  师:这位同学能够广泛阅读以及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
作文课上不少学生抓耳挠腮,无病呻吟。有的觉得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材料写不出来。其内因或许是“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语言积累”,外因则是教师指导不得法。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一、多读,胸中有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 “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达不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需要一定的语言沉淀。古今
在唐宋八大家之中,韩愈是写序文最多的一位,这篇《送李愿归盘谷序》被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誉为“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足见这篇赠序艺术成就之高了。而对比虚托手法的巧妙运用则是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色,甚至可以说,韩愈将这一手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章开篇,简明扼要地叙写盘谷之美及其得名由来之后,作者随即引述了一大段李愿的话,其实是假托李愿之口,来写当时社会上三种人的所作所为和人生追求,对比
智慧历来是人们所追求的境界之一,当解读的文本中出现智慧的时候,也往往是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时候。《母狼的智慧》是毕淑敏的一篇文章,被选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专题:狼”中,与蒲松龄的《狼》同处一专题。文中借一个老猎人之口,讲述了一头母狼是如何牺牲自己保护两头小狼的故事。文中母狼将小狼藏匿在骆驼粪中,然后自己将猎人引向远方并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了幼崽,彰显出一种智慧。在解读的过程中,课堂的前半段一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没有哪位教师不衷心拥护,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达到这个美好的境界。其实,让学生当堂达标,让课堂当堂见效就是一种好办法。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再学习的兴趣与内部动机,形成了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进而焕发出学生生命的活力,同样也焕发出教师的生命的活力。因此,语文教学要遵循当堂见效的课理,教学目标要符合当堂达成的原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