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夺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sk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 段]
  在导入新课,了解背景后,笔者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全诗两遍;然后,再要求读两遍课文下面的有关注释;最后,对诗中还不理解的意思,圈点勾画,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生: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唧唧复唧唧”的理解,我在课外看到两个不同的解释版本,一种认为是木兰的叹息声,一种看法是织布机发出的声音。老师,您认为哪种解释为好?
  师:这位同学能够广泛阅读以及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那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生:我的看法“唧唧复唧唧”是木兰的叹息声。因为后一句明确地说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师:可前一句说“木兰当户织”。既然是织布,就有声音发出来,“唧唧复唧唧”就应该是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生:其实,木兰开始就在叹息,只不过叹息声不是那么大而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后来她感到问题很严重了,叹息声也就越来越大,以至于没有心思织布,就停下来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生:我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因为这样理解更符合语境;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有波澜和层次感。
  生:我也同意“木兰开始一边叹息一边织布”的看法。因为这样还可以凸显木兰的勤劳贤惠。试想,木兰在心情焦虑之时,手都不离纺纱织布,那平时不就更是手不离针线活吗?
  生:木兰边叹息边织布,这样木兰的叹息声与织布机发出的声音相得益彰,以声衬声,画面感忒强,木兰的形象也鲜明地凸显出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原来把“唧唧复唧唧”声理解成木兰织布声。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唧唧复唧唧”指木兰的叹息声确实更符合语境。另外,“唧唧复唧唧”还运用了叠词以及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那此句该怎样朗读呢?
  生:读得缓慢深沉,这样才能把木兰因伤感而无心织布的画面感表现出来。
  (生读)
  师:读得很到位。“唧唧复唧唧……惟闻女叹息”,哪是什么事情这么严重,以至于我们的女英雄花木兰无心织布呢?
  生:后文作了交代——“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意思是说:皇上大规模征兵打仗,指名道姓要木兰的父亲带兵出征。可她的父亲年事已高,已不可能胜任这一重任。但是皇命不可违抗。而更为可怕的是木兰又没有能够担当此大任的兄长。于是,木蘭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中。
  师:看来问题确实很严重。后来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从先前“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到后来下定了决心——替父从军。这其中肯定作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请想象下此时的心理活动。
  生:怎么办?怎么办?父亲年老体衰,怎能带兵出征?可弟弟还未成年,他更不可能带兵打仗了。如果没人去出征的话,这可是违抗皇命了,那全家可都要遭殃了。没办法,我只有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生:“女扮男装”说起来是容易,做起来可真是难啊!打仗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许要几年甚至十几年。长时间的女扮男装,我个人生活可就非常不方便了。更严重的是,要是不慎被人发现了我是女扮男装的,那可是欺君大罪啊。但总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吧。豁出去了——走一步算一步试试看吧。自己多加小心,也许这个办法可以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
  生:父母年老体衰,弟妹年幼体弱。我走后全家的生活可怎么办啊?但皇命难违。我看只有女扮男装才可解决眼前的危机。话又说回来,弟妹虽然年幼,但平时还是蛮懂事的。我走后,他们在父母亲手把手的教导下,是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生活虽是苦点,但我看还是可以过得下去。
  ……
  师:同学们思路开阔,既能够立足文本,又能够大胆想象,对木兰的心理活动揣摩得很准确。从刚才同学们的想象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女英雄?
  生:勤劳孝顺的女英雄。
  生:胆大心细的女英雄。
  生:柔弱而感情细腻的女英雄。
  生:忠孝两难的女英雄。
  生:深明大义的女英雄。
  ……
  师:是啊,木兰这位女英雄的“唧唧复唧唧”,一改我们过去经常看到的不食人间烟火而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她既有遇到突发事件一时而不知所措、担忧焦虑的普通女性的柔弱一面,更有在大是大非面前英勇果敢的大英雄一面。木兰才是我们喜欢的非常接地气的英雄。那如果要有感情地朗读第1和2节的话,你会怎样读?为什么?
  生:从第1节到第2节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要读得缓慢低沉,因为此时木兰深处忧虑之中;而“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要读得坚毅果断,因为木兰此时已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并下定了“替父从军”的决心。
  师:不错,分析得很到位。那请你把这几句深情地读读。
  (生读)
  师:我们可能会有疑问:诗歌一开始就写“唧唧复唧唧”有什么用意?
  生: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女英雄木兰为何这般焦虑?!
  生:让主人公一出场就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英雄也有我们普通人焦虑柔弱的一面,也有为难之处。
  师:真是“先声夺人”啊!一句看似普通的“唧唧复唧唧”,带给了我们疑问和思考。而顺着这些疑问探讨下去,又让我们了解到了许多,特别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不一样的女英雄——有血有肉的花木兰,也让我们对英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英雄也是人,有人的七情六欲;英雄很普通,不是万能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大英雄!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对女英雄花木兰的崇敬之情,把第1、2节朗读一遍。
  (生读)
  [赏 析]
  “细节决定成功”。同样,在语文导读中,抓住文章中关键的细节去设问、引导,就能出新出彩。就像本教学片段,教师抓住“唧唧复唧唧”这个非常普通甚至容易忽视的拟声词作为切入点,循循善诱,让学生走入文本,加深和拓展了诗歌的内涵,让主人公花木兰的形象凸显出来:她既有遇到突发事件一时而不知所措、担忧焦虑的普通女性的柔弱一面,更有在大是大非面前英勇果敢的大英雄一面。木兰才是我们喜欢的非常接地气的英雄。
  [作者通联:江西南丰二中]
其他文献
“自读课”是统编教材阅读教学的一个概念,它是与“讲读课”相对而言的。以前的人教版教材称为精读课和略读课。相对而言,现在统编教材的提法更易懂更便于教学,“教读课”是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读”为主的课型,这类课文兼具王荣生教授的“定篇”“例文”类型文本的特点,老师的教读是为后面学生的自读做榜样,作例子,让学生明白自读的方法,以期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自读课”则是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的文本教学课型,是
【原有目标】  1.学习本文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升格思路】  至于“学习”“理解”之类的动词不具备可操作性,不应当用来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错误暂且不论,只说3项目标存在的问题。  要看课文目标是否正确,先看其是否符合单元教学要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所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二第四单元,主要有如
近几年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更正面地呈现社会生活,立意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引导意义。但学生理解材料表面化,立意笼统宏大。其实,好的立意背后有正确思想价值观的支撑。价值观立意已进入写作教学探索的视野。   一、新材料作文中的价值观立意   1.新材料作文的立意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
教学即对话。阅读教学主要是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与文本的真实、有效对话,文本的意义系统逐渐向学生敞开,学生与文本之间逐渐达成理解,实现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审美的鉴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意义世界也得以改变。   尽管广大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阅读教学即对话的本质,但实际教学中这种对话的真实性、有效性仍然不尽如人意。曲解、误解、浅解、空解文本的现象并不少见;碎片式、浅层次
摘 要 “说”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类形式,在教学中如何厘清这一文类的文体特征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本文对郑朝晖老师《师说》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总结出这一类文本教学的四个思维向度,即探寻为何要写、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和写的影响。  关键词 依类而教;文类教学;教学设计;思维向度   【教学目标】体会《师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情绪变化的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
“简约”与“深度”并抵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肤浅”,而是设计问题的切口要小,要是主问题、关键问题。旨在让一个“简约”的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地关联文本的各个部位。如果说,我们常见的“漫天发问”是横向滑行的话,那么,简约的主问题是在向纵深开掘,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不可预约的精彩”(生成语文倡导人李仁甫语)。  笔者亦主张“熟课生备”,教案不用总写,但
摘 要 “整本书阅读”的历史追叙。从经典的整本书形成,到经典的整本书传承,聚焦“整本书阅读”的要害。尤其孔子读经,其读出经典的精髓、读出经典的价值、读出经典的要义,无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孔子释经的独到——“删”,也可能提供给我们“整本书阅读”参照。而从“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比照中,亦可了然读书的至理。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孔子;五经;春秋  央视热播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其实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特别重视古汉语知识的讲解,“串讲法”教学成为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先逐字逐句翻译,重点讲习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最后总结全文思路、思想及艺术手法。这样的教学模式,把课文遴选的名篇佳作教成了文言语法的梳理和归纳,陷文言文教学于枯燥乏味之中,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无从体悟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也难以积淀“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串讲法”径顾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
一、情景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传统节气中的立夏。老师却要在今天和大家赏析一个关于“雪”的场景。老师在新闻上听说,在今年的年初,武汉降下了一场多年难遇的大雪,大雪一连几天。老师作为东北人,下雪是我非常常见的情景,那老师想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咱们武汉的雪景是怎样的?  生:其实我想说,雪第二天就被扫雪工给扫没了。  师:根本就没有
在2017年的全国新课标I、II、III卷中,第21题均采用了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命题方式。这种命题方式注重运用,具有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阅读、培养考生思辨能力等特点,是今年全国卷的一个新题型,但其难度不大,要做好这类试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该题题干明确告诉我们有四个要求,一是“文段有三处推断”,二是这三处推断均“存在问题”,也就说,我们要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