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背后的情感追问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canyu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历来是人们所追求的境界之一,当解读的文本中出现智慧的时候,也往往是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时候。《母狼的智慧》是毕淑敏的一篇文章,被选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专题:狼”中,与蒲松龄的《狼》同处一专题。文中借一个老猎人之口,讲述了一头母狼是如何牺牲自己保护两头小狼的故事。文中母狼将小狼藏匿在骆驼粪中,然后自己将猎人引向远方并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了幼崽,彰显出一种智慧。在解读的过程中,课堂的前半段一如预设,而到了后面却生成渐多,其中学生的一些问题对笔者理解文本、理解语文教学甚有启发。
  一、读至深处的追问
  像以往教学一样,在读完全文之后,学生感受到了母狼确实是有智慧的,毕竟在一个老猎人的眼皮底下将两只狼崽藏匿起来而不被发现,且还能将猎人引至相当远的地方以至于将猎人“累得几乎吐了血”,这对于一只动物来说显然是智慧的,也正因为如此,文章开头才说“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显然,在作者的表述里,聪明在这里就是智慧的意思,然而有学生忽然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说明母狼具有智慧吗?
  跟其他大部分学生而言,笔者当时也是一愣,于是问这位学生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该同学的回答倒也干脆:母狼肯定不想表现出这种智慧,这种智慧是悲惨的智慧,是为了保全孩子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智慧,不值得它自己骄傲,也不值得别人羡慕。
  这个观点引发了同学们的深思:大部分学生认为母狼是智慧的,因为如果不是母狼有此智慧,那早就被一窝端了。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还特地强调:整个课文中,作者花大篇幅描写了老猎人如何追踪母狼,通过老猎人心理活动的描写,为了就是说明母狼的智慧。但这个答案其实是无法对上面同学的问题作出回答的,因为在该同学的追问中笔者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猎人猎杀母狼这一行为,本身是冲击着该同学的感情的。而当笔者将这个意思表达出来的时候,不仅得到了提问的同学的认可,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思考:老猎人猎杀母狼,到底是彰显出母狼的智慧,还是显示出人类的“残忍”?
  二、智慧与情感交织
  坦率地说,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容易,因为从从文本描述角度讲,读出的肯定是母狼的智慧,而从本能的角度讲,阅读者也不大愿意接受同类“残忍”这一判断。但学生的追问已经叩动了学生的心弦,回避并非最佳选择,唯一智慧的选择,就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向前延伸。
  笔者首先回避了对“智慧”的讨论,而是面向学生所产生的情感认识:人类猎杀母狼,从情感上来说是否残忍?部分学生认为:人类猎杀动物,本身是不残忍的,因为这就是自然界中生物链的一种体现;但具体到本文当中,又确实可以读出残忍的一面,因为这是一只带着两只幼崽的母狼,这还是一只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小狼的母狼,当母狼决定保护小狼的那一刻,我们(指学生自己)读到的就不应当只是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而应当是一个具有母性甚至是母爱的故事,也正因为如此,当文章中说“我追捕一只带着两只小崽的母狼”时,就说明猎人心中已经没有了对母爱的关注,只是食物链中高端动物对低端动物的猎杀。当然这样的观点依然有反对者,反对者认为:让猎人猎杀动物时带着情感,这是不现实的,面对猎物而一击毙命,这才是猎人的“神勇”(特地强调是原文中的表述)。
  从当时的课堂情形来看,执不同观点者意见胶着,谁也说服不了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总结:从课文中读出食物链的学生,看到的是一种理性;而读出情感的学生,看到的则是一种感性。我们不能说哪个观点就是绝对正确的,更不能说是绝对错误的。人生活的世界,原本就是理性与感性交织在一起的,也可以理解为智慧与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交织,生活才呈现出其复杂且多姿的一面……
  智慧与情感的交织——学生接受了这个观点。
  三、语文教学的智慧
  学生的争论因笔者的总结而停止了,然而笔者的思考却没有停止。我们常常说文本需要多元解读,那多元解讀的契机究竟在哪里呢?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从主流的观点中产生了其它的认识时,教师应当如何面对,又应当如何引导,这是一个需要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话题。
  固然,《母狼的智慧》一文解读中,部分学生读出了猎人所理解的母狼的“智慧”,与另一部分学生所读到的猎人的残忍这一“情感”形成了冲突。以此冲突反观语文教学,其实也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形:一方面,我们为了追求语文教学的高效,常常需要许多教学的智慧,这种智慧往往是由教师对文本的逻辑分析、所选用的教学手段、所确定的教学思路来支撑的,这是智慧的一面;但如果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尤其是在课堂上面对着生成而无动于衷,那可能就会忽视了学生在文本解读时的情感需要,不利于学生建构出对文本的完整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学也应当是智慧与情感的交织,即语文教学既需要理念、逻辑、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学生的情感参与。当然,学生的情感不是空洞的,其一定是由一个个观点与问题组成的,因而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大胆表达内心的情感与认识,应当是语文教师的应然选择。
  话又说回来,真正兼顾到教育理念、教学逻辑、教学手段与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或许才是真正智慧的教学。又或者说,将学生的情感因素融合到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思路中,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智慧。如斯,初中语文教学或可在一个更为先进的理念下获得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市崇信学校]
其他文献
教学即对话。阅读教学主要是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与文本的真实、有效对话,文本的意义系统逐渐向学生敞开,学生与文本之间逐渐达成理解,实现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审美的鉴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意义世界也得以改变。   尽管广大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阅读教学即对话的本质,但实际教学中这种对话的真实性、有效性仍然不尽如人意。曲解、误解、浅解、空解文本的现象并不少见;碎片式、浅层次
摘 要 “说”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类形式,在教学中如何厘清这一文类的文体特征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本文对郑朝晖老师《师说》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总结出这一类文本教学的四个思维向度,即探寻为何要写、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和写的影响。  关键词 依类而教;文类教学;教学设计;思维向度   【教学目标】体会《师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情绪变化的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
“简约”与“深度”并抵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肤浅”,而是设计问题的切口要小,要是主问题、关键问题。旨在让一个“简约”的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地关联文本的各个部位。如果说,我们常见的“漫天发问”是横向滑行的话,那么,简约的主问题是在向纵深开掘,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不可预约的精彩”(生成语文倡导人李仁甫语)。  笔者亦主张“熟课生备”,教案不用总写,但
摘 要 “整本书阅读”的历史追叙。从经典的整本书形成,到经典的整本书传承,聚焦“整本书阅读”的要害。尤其孔子读经,其读出经典的精髓、读出经典的价值、读出经典的要义,无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孔子释经的独到——“删”,也可能提供给我们“整本书阅读”参照。而从“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比照中,亦可了然读书的至理。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孔子;五经;春秋  央视热播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其实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特别重视古汉语知识的讲解,“串讲法”教学成为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先逐字逐句翻译,重点讲习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最后总结全文思路、思想及艺术手法。这样的教学模式,把课文遴选的名篇佳作教成了文言语法的梳理和归纳,陷文言文教学于枯燥乏味之中,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无从体悟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也难以积淀“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串讲法”径顾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
一、情景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传统节气中的立夏。老师却要在今天和大家赏析一个关于“雪”的场景。老师在新闻上听说,在今年的年初,武汉降下了一场多年难遇的大雪,大雪一连几天。老师作为东北人,下雪是我非常常见的情景,那老师想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咱们武汉的雪景是怎样的?  生:其实我想说,雪第二天就被扫雪工给扫没了。  师:根本就没有
在2017年的全国新课标I、II、III卷中,第21题均采用了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命题方式。这种命题方式注重运用,具有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阅读、培养考生思辨能力等特点,是今年全国卷的一个新题型,但其难度不大,要做好这类试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该题题干明确告诉我们有四个要求,一是“文段有三处推断”,二是这三处推断均“存在问题”,也就说,我们要阅
[片 段]  在导入新课,了解背景后,笔者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全诗两遍;然后,再要求读两遍课文下面的有关注释;最后,对诗中还不理解的意思,圈点勾画,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生: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唧唧复唧唧”的理解,我在课外看到两个不同的解释版本,一种认为是木兰的叹息声,一种看法是织布机发出的声音。老师,您认为哪种解释为好?  师:这位同学能够广泛阅读以及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
作文课上不少学生抓耳挠腮,无病呻吟。有的觉得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材料写不出来。其内因或许是“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语言积累”,外因则是教师指导不得法。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一、多读,胸中有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 “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达不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需要一定的语言沉淀。古今
在唐宋八大家之中,韩愈是写序文最多的一位,这篇《送李愿归盘谷序》被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誉为“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足见这篇赠序艺术成就之高了。而对比虚托手法的巧妙运用则是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色,甚至可以说,韩愈将这一手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章开篇,简明扼要地叙写盘谷之美及其得名由来之后,作者随即引述了一大段李愿的话,其实是假托李愿之口,来写当时社会上三种人的所作所为和人生追求,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