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晚霞湖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hu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霞湖,女神的故乡,轻轻喊一声你的名字,干涸的心灵便霞波荡漾。
  
  
  在静怡时,我常常会幻想晚霞湖的样子,那一滩碧水连天的微波荡漾,围抱在青山绿树中央,而一处青苔的岸边,矗立着一尊汉白玉的织女石像,据说,这石像是雕像“黄河母亲”的设计者何鄂先生设计的。黄河母亲慈祥温柔的样子,在我幼年的记忆里便烙下印象,于是我对晚霞湖畔勤劳美丽织女的向往,也由衷开始。
  终于在陇东的春天快要悄悄散去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天水媒体举办的“走进晚霞湖”联谊活动。晚霞湖在我盼望的行程中,慢慢地、悄悄地临近。
  
  一
  
  晚霞湖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西和县城5公里处的姜席镇境内。同车的一位朋友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他指指眼前逐渐开阔的大山,那里镶嵌如宝石的水面碧绿晶莹,他告诉我们那便是晚霞湖,原名“晚家峡水库”。这里,有一处峡沟里的人们都姓晚。晚姓很少听,不由让人浮想联翩。或许这晚霞湖畔,世世代代存留人们的地方,便是晚霞仙子和织女下凡到人间时留下遗迹的所在?根据郦道元《水经注·漾水》中最早的记载,得知晚霞湖那时被称为“建安水”。这片有1800亩水域的碧湖,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汇集了西汉水、漾水河支流,难怪天女都垂青于这碧波山水,晚霞湖的美,是容纳了山川万物的精华滋生出来的。
  中国有许多湖,“气蒸云梦泽”说的是洞庭湖,“三潭印月”说的是西湖,而晚霞湖凭借它好听的名字,便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
  站在晚霞湖畔时,还未到夕阳漫天的傍晚,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四面山坡上桃花映红的水岸,几位农妇在湖边洗衣,几个孩子扯直鱼竿垂钓,两只被命名为“伏羲号”、“女娲号”的黄顶彩身的龙舟如两只鸳鸯般停靠在水面……这里仿佛桃花源的尽头。而环抱一潭碧水四周的村庄,也有不同的名字,如北面的麻庄、南面的谢庄、西面的姜尧村、东面的峰坪村,这些村庄环绕在晚霞湖四周,犹如晚霞湖的屏障与守护,隔开了外界的侵扰,却又沟通了晚霞湖与尘世间的交流。
  
   二
  
  
  从晚霞湖东面的拦湖大坝上俯瞰,晚霞湖形如坐佛。初识晚霞湖,会被它开阔包容的自然景象所感染:三面环山,山却向后仰躺,尽可能腾出身子让水显露在阳光、天地之间,因此,晚霞湖在清晨拂晓、夕阳西下、满天星光时,水面上都会映衬出天地万物的自然景象。
  清晨,湖面在朝霞中微暗,却正如打好底色的画纸,印下周围山体的轮廓。湖水中山的影子像偌大的波峰,连绵舒缓,起伏不断,这自然界大手笔的水墨,如同画着一些投入母亲怀抱里的孩子们,山绕水,水抱山。而平静的湖面,又仿佛为大山清晨理妆而准备好的一面大镜子,湖中有山,湖旁耸立的更有山,山山相映,妙趣横生。
  夕阳落满山坡时,是晚霞湖最美丽的景致。天上的晚霞,仿佛是仙女们从天庭扯出的五彩绸缎,辉映湖面,湖光山色一片夕阳红。湖水中粼粼波光折射出无数红色光线,披照在晚霞湖四周的天、地、山、树及临近的村庄,天上的晚霞映红了湖面,湖面里折射的霞光,更映满了天上人间,此时的晚霞湖畔便恰似人间仙境了。
  星光闪烁的夜晚,晚霞湖上没有风,湖面上星光点点,晚霞湖把满天的星星揽在自己的怀抱里。晚霞湖犹如母亲,每颗星星在这里得到最宁静的歇息。湖面上微风四起,晚霞湖便波光闪闪,湖中闪闪的水影,又似和天上星星对话的人间星辰。而这湖畔的人家,却早已在大自然安详的抚慰中睡去。
  
  三
  
  早晨,轻轻醒来,没有鸟鸣,也没有蛙声。 晚霞湖并没有被包裹在浓雾里,湖面是那样清澈透亮,小鸟的鸣叫缠绵、微软,有一声没一声,原来自然中的一切在晚霞湖畔睡得那样香甜,不肯立刻醒来。
  对于晚霞湖畔的人们,从古到今,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便是乞巧节。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传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时,晚霞湖畔的人们会热热闹闹地庆贺七八天。从农历七月一日开始,人们便忙着举行坐巧、迎巧、乞巧、送巧仪式。相传,织女是一位美丽、聪慧、心灵手巧的仙女,于是晚霞湖畔的凡人家,都想让自己的女儿们得到天女的青睐,祈求赋予人间女子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祈求姻缘巧配。晚霞湖畔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便在乞巧节的风俗中互相走动、互相了解、互相交流情感,并传承着生命热忱的气息。在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晚霞湖所在的西河县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晚霞湖畔人们传承民俗文化的活动得到了肯定。
  
  晚霞湖的女子似乎果真受到天女的亲传,在这里,随便在湖畔的一处,便会遇到唱山歌去劳动的妇女。那些扛着锄头行走在路上的女人们,虽然皱纹爬满额头,但她们的歌声清亮得如湖水的光影,“野花再开是墙头上的草,家花再不美却能陪到老”……
  一些早起的孩子们,骑着飞快的自行车从我的身边擦肩而过,他们背着书包,矫健的身影似乎是晚霞湖这青山绿水、绿色家园未来的捍卫者。天人合一、生态和谐的相处,必然会在他们的思想中沉淀运作,而晚霞湖的每一棵草、每一寸土、每一滴水孕育了他们,也同时被他们在生命的伊始,魂牵梦绕地从此牵挂。
  “一滴水映照着大地的影子”,晚霞湖的美是上天赐予人间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我省旅游商品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快特色优势旅游商品开发,培育壮大旅游产业,2009年10月13日下午,由甘肃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主办,各市州旅游局协办的甘肃省首届旅游商品展示评选会在兰州陇萃堂隆重举行。甘肃省旅游局局长、省旅游协会会长黄周会,甘肃省旅游局副局长、省旅游协会副会长火玉龙,甘肃旅游局巡视员罗笑石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展示会。全省13个市、州旅游局负责人、56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省内大型
期刊
十几年前我认识赵培智时,他还在上大学。瘦瘦小小的个头很不起眼,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伙子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之前就曾听其他老师说过,说四年级有个小伙子人体画得很好,中央美院的学生也不过如此。当我偶然看了他的画作后,发现他的画构图饱满均衡,柔和的暖色调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人体刻画得十分准确、深入,可以看出他扎实的基本功,绘画语言纯正到位。后来便开始逐步接触、了解赵培智。  赵培智生长在新疆北部的农村,小
期刊
重重叠叠的万山丛中的泸沽湖畔,生活着国内外罕见的延续着母系氏族特点的摩梭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的民俗风情,使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色彩。    狂欢的转山节    相传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格姆女神的诞辰日,也传摩梭人就是在这一天诞生的,摩梭人最神圣、最热闹的节日——转山节就在这一天。  传说,转山节这一天会惊现睡美人——格姆女神,格姆山会尽展婀娜多姿的丰韵,泸沽湖会尽显妩媚动人的柔情
期刊
1949年月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浓厚的湖南湘潭口音大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声音、那场景便成为经典,成为永恒,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记忆中的里程碑。  那天的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万民共欢,普天同庆。无数人热血沸腾,无数人欢声雷动,无数人感慨万千,无数人热泪盈眶,无数人奔走相告,无数人彻夜不眠……  人们可以把新中国的成立作各式各样的比喻,在我看来,她
期刊
以前,我从不知道在山西除了有个“娘子关”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叫“偏关”,那是在认识了画家岳五海之后才得知的。因为他是偏关生人。也许,“偏关”这两个字与岳五海有所前定,并始终贯穿在他的人生轨迹之中。从偏关小县到昆仑山下镇守边关,他凭着一腔热血和赤诚,集长城之正气,携黄河之坦荡,20多年沐昆仑之浩气,浴大漠之雄风,一手扛枪一手握笔,成就为集性情刚烈之美,又融虚怀若谷之风的军旅画家。真为他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
期刊
为促进甘肃与新疆两省(区)文化交流、增进甘肃人民对新疆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09年7月1日,甘肃省博物馆隆重举办了“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此次展览的展品来自新疆天山南北各地,包括彩陶、青铜器、毛织品、丝织品、壁画、雕塑、古文字文书、钱币以及反映新疆各族人民审美趣味的器皿、饰品等各类文物127件(组),展出时间六个月。    新疆与内地早在汉通西域之前就开始了文化接
期刊
在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永富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巨大的甘肃旅游地图。他说,做大、做强甘肃旅游业,让甘肃旅游走向世界、重现辉煌是他和他的同事以及所有旅游人的一个梦想。多年来,大家为了这个梦想在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近日,记者走进刘永富的办公室,近距离感受他那美丽、多彩的梦想,感觉到他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记者:甘肃旅游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刘永富:甘肃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
期刊
川、陕、甘、渝旅游区域协作第六届年会召开    2009年9月13日,川、陕、甘、渝旅游区域协作第六届年会在成渝经济带上的黄金节点城市遂宁召开,与会者围绕“强化区域合作,共谋区域发展;提振市场信心,整合旅游营销”的主题,共商旅游区域合作发展大计。 本届年会经成都、西安、陇南、重庆等18个市、区、县协商通过了《川陕甘渝旅游区域合作遂宁宣言》,将进一步完善机制,构建协作区旅游合作平台;加强旅游市场开发
期刊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哈萨克斯坦东方研究所于2009年6月18~19日在阿拉木图召开了“丝绸之路上的哈萨克斯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旨是讨论哈萨克斯坦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地位及影响。与会人员除哈国本土专家外,还有中国、日本、印度、伊朗和俄罗斯等国学者。    中国学者大多是第一次来哈,除对会议内容感兴趣外,还被哈萨克斯坦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所吸引。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大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期刊
洮河石砚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砚,虽居其末,却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  砚之发端,历史久矣,但常常被人念及的还是四大名砚,它们分别是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和山西澄泥砚。  洮河石砚简称为洮砚。  洮河发源于青海西倾山,曲折东行,经甘肃碌曲、临潭等县,至岷县转头向西北穿越临洮盆地。洮河石砚就产于这一带。南宋赵希鹄在《古砚辨》中写道:“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