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校组织创新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byc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集团通过信息化手段重新构建教育教学模式,创建学院制、书院制、选课制、走班制等多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多元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集团通过信息技术管理海量数据,并涵盖人力、财务、资产的全流程管理。
  【关键词】北大附中;集团化办学;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5-013-03
  自2017年9月9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总校成立以来,目前,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总校共有11所集团成员校,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国际等多个学制,分布在北京市内外不同区域。北京大学附属中學响应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政策,相继创建、承办了多所学校,积极推广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促进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的协同发展。北大附中继承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通过不断地创新探索、实践与总结,形成了以集团化管理为基础、课程及制度建设输出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教育教学——将资源进行系统化融合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在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建设优质课程并与分校共享,仅是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对于集团各校而言,学校定位与学生出口也很重要,面对众多需求各异的学生,通过大量学生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分析与总结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路径,形成北大附中集团学生发展路径,并进一步为集团各校学生成长提供支持。
  1.课程资源的标准化建设与共享
  课程资源的标准化建设与共享,是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传统上,无论是通过总校将优秀教师派驻到分校,为分校提供指导和建议,抑或是将分校教师放入总校进行培训,这类方式不仅稳定性差,而且效率低。为了能够规模化、标准化地让分校教师快速上手本部优质课程,让分校学生真正能接收到原汁原味的北大附中课程,北大附中依托国家课程标准,通过集团总校的优秀师资与多年积累的课程建设经验,按照北大附中课程建设标准,将课程的基本信息、学习任务、学习资源、过评方案全面标准化,并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内容全面的线上标准课程库,与分校共建共享。
  当课程首次进入课程库时,需要基于课程库标准结构,将课程信息录入系统,课程信息包含近30个字段,涵盖课程的名称、课时、学分、教材等。完成基本信息录入后,课程设计者接下来需要将完整而复杂的课程切分为单一的教学任务,如阅读一份材料,进行一次小测,观看一段视频,讨论一个问题等,每个任务都需要匹配完整的课程资源,这些教学任务通过信息化手段逐一存入课程库。除此之外,标准课程的建设还包括评价的设计,北大附中目前全面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每门课程的评价项多达30~60项,其中,过程性评价的构建和记录,也作为课程标准化的一部分录入课程库。
  标准化的课程有利于在集团内部实现快速复制,减少由于教师自身水平差异对授课效果的影响。但是,课程标准化是一个慢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和动态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课程的动态更新,还应对课程实施的主体和课程参与效果进行实时监控。每位老师及时将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学科组及课程首席,进行集体讨论,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完善课程库信息。在标准化课程库建设上,北大附中现已完成了国家课程8个领域、14个学科、3个项目的近150个模块的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校园平台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形成了不同学科课程的线上课程库、标准教学计划及评价体系。课程及配套资源的体系化、标准化输出,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集团校成员间可快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传承优质的北大附中教育。
  2.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在集团化办学下,学生数量多、分布广,由于各分校地理位置、办学规模、政策要求、生源质量均有所不同,学校定位与学生出口也就不同。面对情况各异的学生,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经验,就无法保证学生成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为了能够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指导,北大附中集团各校通过信息系统为每名学生创建了成长档案。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整理出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路径,这不仅能对学生当前发展进行评估和指导,更能对学生未来提供发展路径建议。
  每位学生的课表和成长轨迹都是独特的,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成长的参与者,每一项学校的活动都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但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的相关信息将散落在校园内不同课程的教师和不同活动的组织方手中,借助信息化系统,学校能够便捷地将这些信息进行融合,形成每位学生独特的成长档案。自学生入学起,学生的家长、任课教师、导师等相关人,不仅能够从中看到学生的成长轨迹,更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目标和成长报告发现问题,及时参与其中。
  学生的成长档案能够多维度体现学生情况。教师能够看到每位学生的不同特征,并通过发展的视角去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根据学生的独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家长也不再是学校教育的旁观者和任务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学生在学校的成长轨迹,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实现家校同频。
  行政管理—— 信息化手段统筹人力、财务、基础建设等工作
  除了教育教学工作外,行政管理工作也是分校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在分校建设过程中,分校校长的责任重大,很多时候,分校校长往往是总校或其他分校的分管副校长,一旦负责学校的全面管理,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能够缓解这种压力,保质保量地达到集团要求的建校水平,北大附中集团借助信息化手段,将人力、财务、基础建设等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了统筹规划,减轻了分校校长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还能与集团各分校共享知识,为其赋能,甚至帮助分校校长解决单一学校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就集团而言,与分校共享知识的过程中,也能不断获得新的反馈,进一步提升集团整体能力。   1.人才的流动与评价
  人才的有效流动,是集团人力资源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人才不能合理流动,学校发展很容易失去活力,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但由于集团人员数量多,培养周期长,岗位类型复杂,分校之间常规运营相对独立,学校管理者很难快速了解集团内所有教师的情况,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为人才的流动制造了较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集团为每一位新入职的教师建立了人才档案,并通过选岗制度促进人才的流动。在每位教師的人才档案中,教师的每段工作经历、年度获得的绩效评价、是否为团队做出突出贡献,都将通过信息化手段计入教师电子档案中,以确保在人员流动状况下,迅速让团队管理者了解人才情况,减少团队磨合时间,同时还能够对全部教师的岗位胜任情况进行整体分析,确保人岗匹配,发挥教师的最大价值。这样既保证了人员在流动过程中档案的连续性,也确保了人员流动的科学性。
  除了建立人才档案,北大附中集团内部实行选岗制度,所有基层教师和部分行政老师都要参与选岗。选岗制首先根据各分校生师比确定岗位数量。岗位数量确定之后各个年级负责人确定设置岗位及规范岗位要求。所有岗位信息均通过信息平台发布,并经历至少两轮以上的选岗,绝大多数教师能在两轮选岗后,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如果仍然没有合适的岗位,会协调集团内的空岗。如果仍不能匹配,该教师则会待岗或解聘。这不仅体现了人才的流动,更能体现对人才的评价。
  2.业务驱动的财务框架设计
  财务工作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工作,一般并不是学校管理的重点。目前借助信息化手段,北大附中集团各校不仅将预算、执行、报销等工作线上化,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还能够通过对各分校财务情况的横向比较,分析生均投入的效益。但集团的财务部门始终在考虑,如何能够更好地支撑集团业务的发展。
  首先,北大附中集团及各分校预算全部采用“学年制”,而非“财年制”。在每年8月1日,集团及各分校进行下一学年的财务预算工作,这种预算方式,保证了财务工作周期与学校工作周期相一致。其次,所有预算活动采用“项目制”进行,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预算金额的执行情况,更需要关注预算产生的效益。通过对预算效益的评估,初步达到“业财融合”的效果,未来将通过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财务与业务的进一步结合,达到全面意义上的“业财融合”。
  3.从依靠经验管理到依靠知识管理
  筹备一所学校需要从前期定位、选址、设计,到后期的专业教室设计、招生,持续时间很长,学校很难有一系列的专业人才进行跟踪和落实,更多是依靠个人经验进行把控。个人经验具有隐秘性,处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且仅存在于经历者头脑之中的状态,导致无法直接、广泛地被接收。
  在这种情况下,北大附中教育集团通过构建知识分享协作平台,根据校园不同情况选择校园管理中的最佳实践方式,对产生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将存在于不同个体的隐性认知转化为可扩散并重复使用的显性知识。
  以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分校建设为例,目前集团已根据多个分校的建校经验,整理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新建校筹备体系。该体系能够根据学校性质、占地面积、学校定位和资金预算,在短时间内出具一套涵盖学校总体设计、空间分区、专业设施配备的框架设计方案。不仅节约了前期调研、需求搜集的时间,还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供应商和最匹配的设计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学校的筹备效率。
  总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互联网 教育”普及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方式,课程社区则是对传统教研方式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它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参与活动的广泛性,是传统教研的有力补充。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课程社区;网络教研;管理对策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而“互联网 教育”建设与应用则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
当前虚拟仿真资源多以学习者视觉为主要反馈感官,受VR系统设计界面上的局限,输入主要以凝视、手势、交互手柄等为主,缺乏高维度上的信息反馈和交互,大大降低了学习者在虚拟世界中的真实感受[1]。针对当前教学资源中交互过程不自然、视觉易疲劳、沉浸感不强等问题。本文利用zSpace设备所独有的触觉反馈和双目立体显示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触觉反馈的虚拟仿真资源方案,包括沉浸式仿真环境构建、场景舒适区设计、虚拟场
【摘 要】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依赖于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学校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成果巩固、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积累,以获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0)09-087-03  作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研学旅行的教育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而这一性质集中体现在前期的课程设计上。确定教学
本刊讯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电子文件管理国际前沿研讨会暨InterPARES3中国项目组启动会议”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副校长(IP3中国项目组特别顾问)到会祝贺并讲话,北京市档案局局长陈乐人、副局长马素萍应邀出席了会议。  此次会议是国际知名合作项目Inter-PARES(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Per-manent Authentic
上完一堂课,该怎样小结,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好的课堂小结应该像佳肴后的一碟小菜,虽用时不多,却让学生回味无穷。实践表明,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梳理授课内容,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纵与横两方面的联系,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进一步探索新知,全面提高信息技术
【摘 要】基于区块链在征信方面的运用,尝试以学校为单位的节点成立联盟链为起点,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由于学校中信息收集与利用、监督机制等较为完善,更加适用于作为节点。但是联盟链下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信息透明化与成本问题也需要政府与相关人员的介入并不断完善。成熟的联盟链将为教育与征信模式提供新的活力。  【关键词】区块链;教育;联盟链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
【摘 要】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教学研究和应用中,教师应在观念上,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在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上,体验人工智能应用。由此,要正视学生的基础现状和接受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专业优势和能力特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扩展延伸人工智能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人工智能;信息
【摘 要】本文基于项目式学习,探究中小学的人工智能课程,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出了教学实例,以期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人工智能;中小学课程;人脸识别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9-065-03  从国家政策和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已成为必然。虽然目前人工智能没有统一的课
中国档案行政职能分析及改革探讨    高永青张仕君在2005年第4期《档案》上分析了现行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和档案的保管利用职能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现行档案部门的业务管辖权割裂了档案与文件的有机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归档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关口,归档前为文件,归档后为档案,“文件向档案室归档恰恰是档案工作的开始”于是,文件和档案工作被分割为“两条”,档案系统只管档案  二现行档案部门公布权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新射线,并定名为X射线,它打开了一扇通向身体内部“宫殿”的窗户。李鸿章在他的环球访问中有幸在德国拍摄了X光片,亲眼看到了留在自己左眼脸颊下的子弹,也因此成为中国拍X光片的第一人。    伦琴的射线把夫人吓了一跳    1895年11月8日晚上,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整个校园沉浸在一片静悄悄的气氛中,大家都回家度周末了。  伦琴在忙碌着,他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