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数之差是最大公因数,凑巧吗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o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列举法、筛选法、短除法是求最大公因数的三种常用的方法,但教材中例题不乏两数之差既为最大公因数的“巧合”。引导学生对“巧合”进行探究、辨析原因,把课堂意外提升、转化为对教学的思考和探究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求最大公因数;差除法;质疑;教学思考和探究
  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的知识。学生在这之前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可以较快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其他运算打下良好基础,如约分、分数运算等。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是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其意义;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探索和研究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学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三是体验和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设计
  最大公因数是通过寻找、对比两个数的因数建构产生的概念,内涵比较丰富。概念课是抽象、乏味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通过“点名游戏”(座号是18的因数、座号是27的因数起立)引入,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直切主题。在新知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整节课通过“玩一玩——试一试——议一议——算一算”四个教学环节来开展,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模式充分展现出来,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并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主线充分凸显出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材陈述
  教材以“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为载体,介绍了若干种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方法一:列舉法。就是把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分别写出来,通过对比、观察,找出公因数,从而得到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18和27的公因数1、3、9中,9最大。
  方法二:筛选法。先写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然后从这些因数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因数,相同的这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后再找出两数的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中1、3、9也是27的因数,所以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9。
  接着,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和同学讨论一下。在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第61页的“你知道吗”探讨用“短除法”来求最大公因数。
  教学片段
  本节课,笔者通过列举法来引导学生寻找公因数,接着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将18和27两个数所具有的因数一一罗列出来,分析这两个数的因数后就可以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引出最大公因数。最后,得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9,从而加深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归纳,怎样求解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探究完以上三种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后,呈现了一道练习题。
  练一练:求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动笔计算,笔者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学生这样作答:45-30=15,所以(30,45)=15。
  笔者以为该学生“模仿”例题(18,27)=9,以两数之差凑巧得到最大公因数。因此,在讲评环节,特地展示了这位学生的作答,还请这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做法,他的确说不出所以然来。
  于是,笔者顺势引导。
  师:像这样过程错误、凑巧得到答案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你们认为呢?
  学生纷纷议论起来,不过也有学生提出了质疑。
  生1:可是两数相减求出来的差确实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如(8,12)=4,(18,27)=9,这两组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它们之间的差。
  生2:24-6=18,但是(6,24)=6。
  教室里辩论的声音逐渐消失。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用减法求最大公因数有道理。如:45-30=15,如果a是45和30的公因数,说明a能整除45,a也能整除30,那么a也能整除它们的差15,也就是a也是15的因数,所以这不是巧合,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它们的差是有联系的。
  这个学生说完之后,教室里突然安静了下来,笔者也陷入沉思。的确这个学生说的是很有道理的,两数之差和两数的最大公因数确实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内容,也是一次很难得的课堂生成。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师:这位同学说的有没道理呢,请小组讨论一下。
  教室里的讨论骤然热烈起来,接着有几个学生起来补充。
  生3:45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它们差15的因数,就可以用筛选法从15的最大因数开始筛选,如果它是45和30的因数,那么它就是所求的最大公因数。
  生4:求解两个较大数据的最大公因数时,采用减法方式来求解是比较简便的。以求1280和1256的最大公因数为例,这两个数都很大,用列举法、筛选法、短除法都比较麻烦。但是我们发现1280-1256=24,它们的差24较小,较容易列出它的因数。24的因数有1、2、3、4、6、8、12、24,我又发现1280的4个数字之和是11,1256的4个数字之和是14,说明它们都不含有因数3,所以24的较大因数12、24都可以排除。接着,最大的因数8可以整除1280和1256,所以(1280,1256)=8。
  该生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讨论成果、解释他们小组的想法。话音刚落,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一个个羡慕、钦佩的眼光都投向了该生。
  师:同学们太棒了,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理解了这种方法,并能解释得如此清晰、明了,感谢你们带动了老师的思考,老师也要向大家学习。看来,用“求差法”也能找出两数的最大公因数,并且对于求两个较大数的最大公因数,用“求差法”更方便。同学们,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
  生:陈氏求差法(对于课堂上的小发现,我们都很有默契地冠上发现者的名号)。
  教学反思
  1. 备课不足。对于用差求取最大公因数没有做好知识准备,在备课过程中过于专注常用的3种方法,没有很好地了解课本之外的方法。在点评错误过程中,先入为主,没有过多思考两数之差与公因数的关系。但好在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的质疑和讨论,逐步理清思路,有效地控制了课堂节奏。
  2. 有效掌控。这节课备课环节有欠缺,但课堂效果却又是一堂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思维的良好实践。主要是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考热情。因此,重视学生的每一次错误、每一次质疑,努力创建各种思维、各种方法的互动交流平台,是保护学生探索欲望的关键手段。错误也可看作是一种资源,其价值并非是其本身所带来的,而是由于教师将错误这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灵活且正确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潜能无限,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创造和设计与学生自主学习、研讨、展示相符的环境,学会耐心守候,等待花儿绽放的时候。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
  3. 享受过程。数学的教学与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获得数学知识和解题技能,更在于让学生经历、体验、享受学习的过程,学会思考,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应善于引导每次的课堂生成,让学生有“获得感”,树立自信。
  4. 教材编排建议。教材呈现的两道例题:8和12、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恰好就是它们的差,这可能会引起少部分学生的误解,在归纳总结过程中断章取义认为“求差”即可。两道例题存在同质性,可考虑更换一道例题,如12和20,以避免误解。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而课堂提问又是教师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它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的开发、利用。有效的提问能够为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推进学生主动思考,是连接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纽带。开展有效性提问教学,已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课堂表达;教学契机;寻找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重
摘 要:学生在复习“运算律”时产生了是否有除法分配律的质疑,而且有的学生也误用了除法分配律。在此背景下,笔者从学生的错题引出除法分配律,希望通过让学生自己经历辨析除法左分配律和除法右分配律的过程,体会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苏教版;除法分配律;提出问题  【问题提出】  “老师,加法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那么除法有除法分配律吗?”这是部分学生在
获奖理由:预售10天破5000辆、19天破万辆,35天破3万辆,实力所致,人心所向。  长安CS75 PLUS凭借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驾驶体验从参评车型中脱颖而出,斩获2019(第十四届)中国车年度大选“年度人气车型”大奖。  获奖感言  长安汽车乘用车营销事业部推廣总监冉矗有感而发:“作为A 级SUV明日座驾,长安CS75 PLUS不仅在设计上有重大突破,更在技术拥有重大革新,给用户带来了具有前瞻
摘 要:计数(数数)能力是儿童早期数概念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一年级新生的计数能力达到了什么水平?他们在学前阶段主要参与了哪些计数活动?现实水平和先前的活动,对一年级起始阶段的计数教学有哪些启示?在回答上述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对“零”起点教学有个全新的认识,幼小衔接也才会在小学阶段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词:幼小衔接;一年级新生;计数能力;发展状况;已有活动;培养策略  长期以来,有关幼小衔接研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被教师引进课堂,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具备合作的精神和方法,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行真正意义的合作. 因此,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  的问题及原因  1. 形式主义的
摘 要: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反思。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让学生慢慢接近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教材中提供的图是最终结果,是静态的,经过教学设计,学生看到的虽然是静态图,但是已经可以通过联想,化静态图为动态图。分數乘分数的算法和分数乘整数的算法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完成对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分数乘分数;核心素养;反思;算法;算理
摘 要: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构成多样,学习情景真实,具有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交互性强的特点。近年来,很多教师利用“微课”整合资源,探究在教学中引进“微课”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策略。本人在教学中通过“微课”实验班与对比班进行“同课异构”,对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及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实践证明,微课与小学数学整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
摘 要: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的空间,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材文本的过程。对比教材,适当吸纳各个版本教材的优点,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设计和更加高效的活动过程,更为突显以生为本的课堂,创设适合学生有兴趣的探究过程、富有个性和主动发展的活动,用好、用活教材是根本。本文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节为例分析了苏教版与北师大版的不同。  关键词:教材分析;小学数学;苏教版;北师大版  仔细研
美国一名游客在伊利诺伊河水库用弓箭射鲤鱼时,遭到一条长约40厘米鲤鱼的报复,鲤鱼狠狠地给了她一“巴掌”。  这张别有趣味的照片是在伊利诺伊河水库拍到的。伊利诺伊河水库是亚洲鲤鱼聚集的地方,这种鲤鱼非常具有攻击性。当小船驶近,许多亚洲鲤鱼跳出水面,船上的游客便萌发了用弓箭射击鱼的想法。  就在大家拉开弓箭准备射击时,忽然,一条巨大的鲤鱼跃出水面,朝着手持弓箭的女游客撞去,这位女游客的面部立刻被重重地
智能天窗系统  ● 超大尺寸全景天窗,美观造型设计,拥有调色玻璃、智能防夹等功能;  ● 配备太阳能发电膜,补充电池电量,降低油耗、提升续航里程;  ● 车内儿童探测、手势控制、空气净化消杀单元等,让出行更安全、更智能、更健康。  智能中央网关  ● 采用创新的集成化设计,集网关、TBOX等功能于一体;  ● 电路板灵活设计,可根据客户需求个性化定制。  集成式轻量化电池箱  ● 创新性集成式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