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vs古龙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武侠小说之“集大成者”与“创新者”,金、古二人洋洋洒洒的几千万字的作品中,涉及到的人名真可谓不少。在对人物的取名上,二人皆妙笔生花,各有千秋。
  朴实与华丽
  作为起初的一个历史学者,金庸身上承载的更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取名上更中正持平一些,人名大多朴实敦厚,如郭靖、杨过、令狐冲、乔峰、狄云、陈家洛、袁承志、陈近南……一个个四平八稳的,带有很强的仿真性,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生活中,这些名字一样可能会出现,而且几率还很高。
  作为后起之秀的古龙,新武侠主义的创新者,在取名上当然就不能再落窠臼,加之古龙的浪子情怀,所以他笔下的人名往往飘逸出尘,极具诗意美感,如楚留香、西门吹雪、花满楼、叶孤城、中原一点红、花无缺、秋凤梧、萧别离……这些名字跟金庸笔下的比较,就显得虚幻了许多,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直楞楞地就从虚空中走出来,华袍锦服,丰神俊朗……
  简言之,金庸:传统仿真而朴实;古龙:现代虚幻而华丽。
  男女有别
  在对待女性角色上,金庸往往大度、宽容、欣赏得多。因而在对其作品中女性角色取名时,个人感觉金老是花了大功夫的,至少比为男性角色取名时更用心。其笔下清丽脱俗的佳名比比皆是,“袁紫衣”之飘逸,“木婉清”之灵气,“王语嫣”之俏兮,“周芷若”之淡雅,“小龙女”之高贵,“霍青桐”之清幽、“程灵素”之脱俗、“苗若兰”之娟秀、“凌霜华”之冷寂、“岳灵珊”之轻盈……字字珠玉,为我们打开一幅群葩争芳的佳人图。
  古龙则是一个十足的大男子主义者。他的小说跟吴宇森的电影一样,性别歧视严重,“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在这种信条下,古大侠对笔下的红颜之名,往往显得漫不经心,随意而为。如:苏樱、丁灵琳、红袖、甜儿、朱七七、铁心兰、林仙儿、田思思……一看就是可爱的邻家女生。相比金庸考究的态度来,显得内涵底蕴不够。但也有一些不俗的名字,高雅如林诗音(感觉在借用林徽因)、沈璧君;空灵如明月心;飘逸如蝶舞;诗意如翠浓……
  在对女性角色的取名时,金庸引用了许多古诗词等传统文化典故,如:
  袁紫衣——鲁迅之“月光如水照缁衣”,紫衣即缁衣,暗示了袁紫衣的最终命运;
  木婉清——《诗经·国风·郑风》“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王语嫣——“语笑嫣然”;
  周芷若——《汉书》“衡兰芷若”,芷为白芷,若乃杜若,皆是香草。李白亦有诗云:“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芷若听新莺”;
  程灵素——古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素问》二章;
  李沅芷——屈原的《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苗若兰——《洛神赋》“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而在其不同作品中,同是被叫做妖女的几个女孩,青青、盈盈、素素,同样的聪明、任性、泼辣,其名字均出自《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盈盈楼上女”、“纤纤出素手”。
  可见,金庸对笔下的女孩子是很喜欢的,取名时恐其不美不雅,引经据典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再看古龙笔下的女孩,取名上就几乎没有用什么典故,基本上都是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名字,动感、活泼、甜美……相反,对其笔下的男性角色,取名就认真得多,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也用典,如:
  萧十一郎——唐崔郊“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西门吹雪——元代诗人虞集“剑吹白雪妖邪灭,袖拂春风槁朽苏。”
  叶孤城——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叶孤城的内心与他的名字一样,是一座封闭而孤独的城。
  柳余恨——自古多情空余恨,好梦由来多易醒。柳余恨抚钩叹曰:“离别是为了下一次相聚”。
  萧别离——无边落木萧萧下,杜宇啼血,不忍别离。
  卓东来——老子入函关,紫气东来。
  另外,在古龙代表作品楚留香系列和陆小凤系列中,古龙竟然用了同一种模式:三个男人一台戏,堂堂七尺女儿名——楚留香、胡铁花、姬冰雁、陆小凤、西门吹雪、花满楼。而西门吹雪和花满楼这两个名字极具画面感和审美意境。衣冠胜雪照冷月,横剑西门轻吹雪;江南三月,花满西楼。一个高远出尘的不世剑客,一座花香盈盈的悠然小楼。叹乎,惜乎!
  除了画面感的名字,古龙笔下的还有些人名充满了“动感”。一如高渐飞,渐行渐远,越飞越高。让我总想起《东方不败》中的猿飞日月,在长草间如风般掠过;二如卓东来,似登高台,胸藏沟壑,东风渐至,我自岿然,一个非常大气的名字;三如萧泪血,双眸如星,浊泪似血。我似乎看到了剑庐里“泪痕”始出时,萧大师的悲喜交织的矛盾心情,数番心血,不忍毁之,泪洒名剑,滋然有声。于是萧泪血在满天夕阳下来到长安古城,去破解“泪痕”中封铸的谶语。
  简言之,金庸女人名字取得好,古龙男人名字取得绝。
其他文献
唐代以前,我国已有以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音乐治疗理论,正如《晋书·律历》中所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侧隐而仁发;闻其徵声,使人乐善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辟经音辨》也记载:“乐,治也。”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音乐可以通过心理效应而达到养生保健作用。人有五脏
期刊
剑目前比较认同的是来源于匕首。所以一开始的剑都是很短小的。  很多文明从青铜时期就开始使用剑,但是一开始中西方的剑的发展是不同的,中国的剑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5世纪。  西方的剑最早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可以看出,也许是出于铸造工艺的限制,剑的长度都是非常短的,大约只有二三十厘米,主要用法是刺。但是后期的发展却大相径庭,中国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剑长度已经达到近60厘米,而且剑身愈发厚重,主要的
期刊
封建王朝六十周年的时候,大都还处于上升期或稳定期,但危机像致命的病毒一样,已经在王朝的肌体内潜滋暗长。所谓英明的帝王往往能够暂时抑制病毒的爆发,但终究不能改变其覆灭的命运。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曾经有过大大小小数十个王朝,但能够一统天下并维持六十年以上的王朝却屈指可数,先有汉、唐与北宋,后有元明清。六十年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人活到60岁时通常就算进入了老年,我们的祖先把六十年作为一个甲子
期刊
曲径行回两城间,斜阳卸影鸟飞还。  云重峭壁青千丈,风皱奔流绿一湾。  踏破丹梯崖似岩,凿开石锁坦为关。  往来茶马从此过,地大势高一线川。  ——清乾隆年间青海乐都诗人钱茂才笔下的唐蕃古道景象  唐蕃古道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与吐蕃王国间往来的官道,全长3000余千米,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即经此道。它不仅把青藏高原和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我国和印度
期刊
乌纱帽最早出现在东晋。咸和九年 (公元334年),东晋成帝一时兴起,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统一戴一种用黑纱做成的帽子,是为最早的乌纱帽。到了南朝时,有个叫刘休仁的名士别出心裁,制造了一顶用黑纱抽扎边沿的帽子,也叫乌纱帽。因为样式独特,这种帽子很受民间追捧,很快风行一时,不分贵贱、不分官民皆得而戴之。  隋朝时,乌纱帽成了等级的标志,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有严格的级别限制,一品官纱帽上的玉饰可以有九块,而
期刊
剑之历史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有“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之说。该记载表明,黄帝与蚩尤的时代便已经有了剑。  至东周时期,西方大陆此时仍处在蛮荒时期,但是中土的冶铜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工匠大多以铜铸剑,造就出一大批剑质颇佳的精品,制剑技术亦逐渐进步。 依据《考工记》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已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的掌握
期刊
2015年是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20周年。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代表在日本山口县下关港的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近岛屿给日本。至此,历时9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完败而告终。战胜国日本将巨额赔款、割地、通商特权等战利品收入囊中,并凭此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而中华民族则背负屈辱,进一步被推向苦难的深渊。  120年以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时,
期刊
“霾”古已有之  谈起雾霾,得先谈“霾”字。这个字的存在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一期《合集》13467版上有一个,在一期前7113版上有一个,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此字形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毫无疑问。郭沫若的观点得到古文字研究者的认可,著名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即称,“郭说可从”。  在已出
期刊
面对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这有点像请教和尚如何梳头,现今科技发达,能上天入地,对雾霾都没有什么好的治理方法,古人能有什么好办法呢。他们并不能对这些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解释,只能用神秘主义的办法来应对,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古代中国有“天人感应”之说,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其中“灾异谴告”之说,将国家政事与灾异完全联系起来:“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期刊
在孔府中,悬挂着一组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古代图画—— 《圣迹图》。它的第一幅是《孔子出行图》,只见孔子腰悬长剑、器宇轩昂地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他的弟子颜回。  孔子的佩剑,叫作“紫微剑”。 据说这一名字来源于天上的紫微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北极星。 因为紫微星很耀眼,又有很多星星绕着它转,所以古人对它非常推崇,认为它是万星之首,代表着至高、至真、至善。后来,人们把孔子的佩剑叫作 “紫微剑”,就是为了表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