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一舞 风云动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4266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孔府中,悬挂着一组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古代图画—— 《圣迹图》。它的第一幅是《孔子出行图》,只见孔子腰悬长剑、器宇轩昂地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他的弟子颜回。
  孔子的佩剑,叫作“紫微剑”。 据说这一名字来源于天上的紫微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北极星。 因为紫微星很耀眼,又有很多星星绕着它转,所以古人对它非常推崇,认为它是万星之首,代表着至高、至真、至善。后来,人们把孔子的佩剑叫作 “紫微剑”,就是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推崇。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就随身佩戴着紫微剑。但孔子的这柄宝剑,不是用来惩奸除恶的,而是一把象征着身份的文人剑。
  剑是古之圣品,是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而入玄传奇。又因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所以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
  剑是兵器,可以杀人,剑也是艺术,可以舞蹈。
  剑之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所以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历传不衰。尽管剑的实用价值和显赫军事地位,只存在于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初期,但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力却从未削弱,尚剑之风发展为以“剑”代“武”,后来与侠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
  在中国古代,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正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来看,都是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哥特骑士、条顿骑士、圣约翰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
  说到武器就不得不说一说剑。
  剑在中国起源于商代,历来被冠以“百刃之君”“短兵之王”等多种封号,在我国数以百计的冷兵器中始终占据着至尊地位,享有崇高的声誉。
  剑是短兵相接用的“匕首”,可手持和佩带,作为战场上的武器,基本只存在于历史早期,青铜和铁混用的时代,接下来就渐渐被刀所代替了,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剑的制作工艺复杂,上手难度大。但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剑成为了权贵的专宠,尤其是打造细腻装饰精美的剑。
  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很多,刀、剑、长枪、矛、锤子、缠手、棍棒、袖箭、飞刀等等。但是公认的冷兵器排行第一的是刀,刀拼的是霸气,使刀的,多是将才。比如关云长一柄青龙偃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比如兰陵王鬼面单骑,十步一杀,闻者丧胆。
  剑走的是轻灵,用剑的,多是侠客。
  白衣仗剑走天涯,斩尽恶人狂笑去,骨子里便透着份独来独往的飘渺仙气。
  虽然以杀伤力而言刀要比剑强出许多,但是侠客们大多爱用剑。
  秉承儒家文化的文人们创造出来的侠客也用剑居多。剑是兵器中的君子,侠客是孤傲的君子。所以剑比较符合侠客的气质。
  印象比较深刻的剑客有两个:古龙小说中的西门吹雪,一提到他,就会想到:无边无际的茫茫雪地上有一片梅林,鲜红美艳的梅花花瓣飘飞,天空兀自飘洒着鹅毛般的大雪,一个白衣人衣袂翩跹地孤独地站在梅林中,仰头望着天空,若不是腰间的那柄墨黑色的长剑,仿佛他整个人便要与漫天风雪融为一体。
  这个经典形象似乎是人们对侠客的印象,带着浓浓的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和忧郁。
  另一个是《三侠五义》中的南侠展昭,少年英雄,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开封府尹包拯包龙图的左膀右臂。一柄巨阙,铲奸除恶,匡扶正义。御猫展昭在江湖与朝堂的边缘,身为江湖人,放弃自由的生活,追随在包拯身边,为正义,为百姓,为忠诚舍生忘死。他的兵器是上古名剑巨阙。名字都带着古雅的味道。
  《三国演义》曾写到蜀国大将赵云赵子龙大战长板坡,夺得青虹剑,远者枪挑,近者剑劈,七进七出,血染战袍,勇不可当,剑仿佛成了勇猛和忠诚的化身。后来,随着时代的改变,侠客们的剑不但可以致敌于死地,还把武功变成了艺术。
  有一段关于铸剑的传说,铸剑师干将受吴王之命铸剑,然剑在炼火之中久经锻造而不成形,历时三年,干将恐吴王问责连累家人愁眉不展,他的妻子莫邪为解丈夫的忧愁和顾虑跳入熔炉之中,炼火中的剑居然慢慢成形。干将见妻子跳入炼火之中,而宝剑正逐渐成形,心伤之下也随之跳入熔炉。而炼火中居然自然成形了两把宝剑。
  名剑干将莫邪由此而来,也是有名的雌雄双剑。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笔者也不懂为什么剑不成形,非要以人为祭。干将莫邪鹣鲽情深,这个传说让笔者觉得震撼也有所怀疑。后来看了一期关于古代铸剑的节目,那个苍老的师傅在谈及这些传说的时候,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人乃百兽之首,以君铸剑,剑自然是有灵气的”,才有些顿悟。
  说到剑就不得不说梁羽生先生的名著《七剑下天山》:游龙、青干、静心、日月、莫问、天瀑、舍神,七柄长剑的名字那么寓意深远,和他们的主人于红尘中一起经历着跌宕起伏的人生。
  剑之于武者如笔之于文人,本身只是利器,却可因主人而亦正亦邪。
其他文献
什刹海,这片古老的水湾是北京的母亲河,曾通过京杭大运河为整座城市百万居民运来南国的食粮。她“更像一个文化乳娘”,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化人。北京近现代史中为人敬仰的文化巨人,又有哪一位不曾留足迹和笔墨与什刹海呢?北京是文化之都,什刹海是文化之海。若从文化的角度观之,什刹海的风韵之美与资质之深乃京城之最。  辅仁大学与“国宝”陈垣  沿着清朝两广总督、洋务派核心人物张之洞故居的后墙向西,路经郭沫若故居,
期刊
唐代以前,我国已有以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音乐治疗理论,正如《晋书·律历》中所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侧隐而仁发;闻其徵声,使人乐善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辟经音辨》也记载:“乐,治也。”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音乐可以通过心理效应而达到养生保健作用。人有五脏
期刊
剑目前比较认同的是来源于匕首。所以一开始的剑都是很短小的。  很多文明从青铜时期就开始使用剑,但是一开始中西方的剑的发展是不同的,中国的剑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5世纪。  西方的剑最早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可以看出,也许是出于铸造工艺的限制,剑的长度都是非常短的,大约只有二三十厘米,主要用法是刺。但是后期的发展却大相径庭,中国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剑长度已经达到近60厘米,而且剑身愈发厚重,主要的
期刊
封建王朝六十周年的时候,大都还处于上升期或稳定期,但危机像致命的病毒一样,已经在王朝的肌体内潜滋暗长。所谓英明的帝王往往能够暂时抑制病毒的爆发,但终究不能改变其覆灭的命运。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曾经有过大大小小数十个王朝,但能够一统天下并维持六十年以上的王朝却屈指可数,先有汉、唐与北宋,后有元明清。六十年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人活到60岁时通常就算进入了老年,我们的祖先把六十年作为一个甲子
期刊
曲径行回两城间,斜阳卸影鸟飞还。  云重峭壁青千丈,风皱奔流绿一湾。  踏破丹梯崖似岩,凿开石锁坦为关。  往来茶马从此过,地大势高一线川。  ——清乾隆年间青海乐都诗人钱茂才笔下的唐蕃古道景象  唐蕃古道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与吐蕃王国间往来的官道,全长3000余千米,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即经此道。它不仅把青藏高原和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我国和印度
期刊
乌纱帽最早出现在东晋。咸和九年 (公元334年),东晋成帝一时兴起,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统一戴一种用黑纱做成的帽子,是为最早的乌纱帽。到了南朝时,有个叫刘休仁的名士别出心裁,制造了一顶用黑纱抽扎边沿的帽子,也叫乌纱帽。因为样式独特,这种帽子很受民间追捧,很快风行一时,不分贵贱、不分官民皆得而戴之。  隋朝时,乌纱帽成了等级的标志,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有严格的级别限制,一品官纱帽上的玉饰可以有九块,而
期刊
剑之历史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有“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之说。该记载表明,黄帝与蚩尤的时代便已经有了剑。  至东周时期,西方大陆此时仍处在蛮荒时期,但是中土的冶铜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工匠大多以铜铸剑,造就出一大批剑质颇佳的精品,制剑技术亦逐渐进步。 依据《考工记》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已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的掌握
期刊
2015年是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20周年。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代表在日本山口县下关港的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近岛屿给日本。至此,历时9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完败而告终。战胜国日本将巨额赔款、割地、通商特权等战利品收入囊中,并凭此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而中华民族则背负屈辱,进一步被推向苦难的深渊。  120年以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时,
期刊
“霾”古已有之  谈起雾霾,得先谈“霾”字。这个字的存在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一期《合集》13467版上有一个,在一期前7113版上有一个,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此字形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毫无疑问。郭沫若的观点得到古文字研究者的认可,著名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即称,“郭说可从”。  在已出
期刊
面对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这有点像请教和尚如何梳头,现今科技发达,能上天入地,对雾霾都没有什么好的治理方法,古人能有什么好办法呢。他们并不能对这些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解释,只能用神秘主义的办法来应对,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古代中国有“天人感应”之说,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其中“灾异谴告”之说,将国家政事与灾异完全联系起来:“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