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bvbklvc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霾”古已有之
  谈起雾霾,得先谈“霾”字。这个字的存在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一期《合集》13467版上有一个,在一期前7113版上有一个,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此字形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毫无疑问。郭沫若的观点得到古文字研究者的认可,著名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即称,“郭说可从”。
  在已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少说已发现了十几个“霾”字,可见霾这种天气现象在上古时代时已出现,并不鲜见。
  最早的“雾霾”
  甲骨文上虽然出现了“霾”一字,但并没有“雾霾”一词。那么,“雾霾”是何时出现的?
  从史书上看,在公元5世纪前后,中国史书上已有“雾霾”。北魏人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上便有“雾霾”一词,这应该是中国史书出现最早的“雾霾”。
  虽然“雾霾”一词出现并不晚,但真正为现代人熟悉,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即使在10年前陆续出版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记载公元2000年以前古今中国气象灾害)中,都无“雾霾”专词。
  其实,“雾”与“霾”虽然产生的气象条件差不多,但性质和危险程度完全不同。现代气象学对雾霾天气已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定义和划分:含水量达90%称“雾”,低于80%称“霾”,介于两者之间的,才是“雾霾”。
  古代中国人对“霾”的划分,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水分少的称为“干霾”“旱霾”或“风霾”,水分多的称为“湿霾”或“雨霾”。
  晋代正式给“霾”下定义
  但是,上古时代的“霾”,是否就是现代所谓的雾霾?气象学界和史学界争议颇多。
  以往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甲骨卜辞中的“霾”是一种沙尘暴天气。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沙尘暴多在冬春季节的大风天出现,甲骨卜辞中的“霾”多与“雨”同时出现,显然,简单统释为“沙尘暴”是不妥的。
  依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沙尘天气按能见度的远近可分为沙尘暴、浮尘、霾三种。笔者认为,甲骨卜辞中水分(有“雨”)多的,应该是空气混浊的“雾霾天”,或者说“湿霾”;与“风”一起出现的“霾”,或许更接近沙尘暴或“干霾”。
  文史古籍中,对“霾”的记载也不鲜见。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提到了“霾”,其中《邶风·终风》中有一句:“终风且霾,惠然肯来。”用现代白话来说,就是大风刮起,浮尘遮天,(他)有时又柔顺地来到我跟前。这里的“霾”就是沙尘天气,这也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霾”的释义差不多:“风雨土也。”
  但是《诗经》毕竟不是史书,信史是如何记载的?最早对“霾”做出明确定义的,是“二十四史”中的《晋书》。书中第十二卷《天文志中》称:“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水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从这句话来看,古人眼里的“霾”,就是天地间昏暗蒙蒙那种,像是下尘土一样,长达五天、十天以上,或者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像有雨水但并不沾衣,空气中含有尘土。所谓有“尘”,就是指空气中的悬浮物质。
  晋人这一定义并不准确,但认识到了霾的危险,认为出现霾天不是好兆头,甚至会产生不良政治影响,致君臣反目,破坏和谐,即所谓“天地霾,君臣乖”。
  疑似雾霾天从唐代之后增多
  长庆三年(823年)发生的“昏霾”,虽然是正史上最早的带“霾”的天气记载,但绝不是第一次发生。《晋书》上出现了“霾”的具体定义,却没有记载这类气象事件,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实际上,史书上对霾的记载,并不一定出现“霾”字。如“土雾”“阴雾”“黄雾”“昏雾”“雨土”“雨沙”“黄风”“黑风”等,都是疑似雾霾天。与“昏霾”类似,还有“阴霾”“霾曀”“霾翳”“氛霾”“霾晦”“霾蒙”等词语。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将这类天气统统归类为“沙尘暴”,这是妥当的。现代气象学研究发现,雾霾是一种大气混浊现象,里面含有细微烟、尘或土粒这些PM2.5悬浮物,出现时天空呈微黄色或橘红色,古人便容易根据天色称之为“昏雾”“黄雾”“黄风”等。
  以唐代来说,疑似雾霾天早在中前期即已出现,如李显(中宗)当皇帝不久的景龙元年(707年),灾害性天气频发,仅史载的疑似雾霾天就有三次,分别是阴历六月庚午,陕西境内“雨土于陕州”;阴历九月四日,山西境内“黄雾昏浊”;十二月丁丑,“京师雨土”。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唐宋以前,中国没有出现过雾霾天气。通过上述的记载可以知道,此观点是不可靠的。只能说,在唐宋以后,中国的雾霾天开始增多,越往后越多也越严重。如《宋史·五行志五》“土”条所记灾害性天气中,带“霾”字的有13起,而在《新唐书》上仅记两起。
  霾天增加,与当时中国境内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是一致的。中国史上三次大规模森林砍伐中最大最严重的一次,即发生在唐宋间,致中国境内森林覆盖率快速下降,而大风、霾、沙尘暴这类的灾害性天气也在这一时期频发。
  明清以来北京雾霾激增
  明代,关于霾天的记载激增。《明宪宗实录》记载,成化四年(1468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荫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未,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明史·五行志三》中,约记载了32起与浮尘有关的不洁空气事件,其中带“霾”字的达20起。而且情况更为严重,如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丙申(公元1549年5月3日)那天,京城(北京)“风霾四塞,日色惨白,凡五日”。
  而在清代,所谓“乾隆盛世”年间霾天最频繁。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从《清史稿·灾异志五》所记来看,康熙前后在位61年,有36年都发生了与浮尘有关的不洁空气事件,多约50起,其中带“霾”字的20起,与《明史》中所记整个朝代的总数一样多。
  而读者最为关心的,北京最早的与“霾”有关的天气发生于何时?这个问题尚无定论。
  从史书来看,北京附近最早出现带“霾”天气,是金国承安五年十月庚子(1200年12月2日),这一天有“风霾”。北京最早疑似雾霾的“昏雾”记载,则出现在北魏时。《魏书·灵征志上》记载,景明三年九月丙辰(502年10月19日),这一天“幽州暴风昏雾”。更像雾霾的,则发生在金国贞元三年四月初一(1155年5月10日),中都(北京)“昏雾四塞,日无光,风十有七日”。
  从《明史》《清史稿》的记载看,北京霾天在明清时期已相当严重。当然,史书上带“霾”字的天气并不全是现代的雾霾,往往是比雾霾更糟糕、对古人威胁更大的沙尘暴一类灾害性天气。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古代虽有雾霾,但其颗粒物构成与现代雾霾是完全不同的,危险程度远小于现代。
其他文献
离开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后,大清帝国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乘“圣-路易斯”号邮轮于当地时间1896年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李鸿章在美国受到了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众见面,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9月2日上午9时许,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
期刊
中国印  中国印作为奥运会的标志广为传播。以白文(阴文)形式将中国文化中印章手段介绍给外国人,告知他们我们有这样一种文化形式——印章,几千年来精神上以此为信,物质上以此为凭。  据官方的介绍,这是一个“京”字,含义是舞动的北京。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和不懂篆字的中国人看这字确实如一个舞动红绸的小人,灵动美丽。  很可惜这让人理解上会发生歧义。以篆书而论,这个字明白无误地是个“文”字,可以归为小篆。秦始
期刊
什刹海,这片古老的水湾是北京的母亲河,曾通过京杭大运河为整座城市百万居民运来南国的食粮。她“更像一个文化乳娘”,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化人。北京近现代史中为人敬仰的文化巨人,又有哪一位不曾留足迹和笔墨与什刹海呢?北京是文化之都,什刹海是文化之海。若从文化的角度观之,什刹海的风韵之美与资质之深乃京城之最。  辅仁大学与“国宝”陈垣  沿着清朝两广总督、洋务派核心人物张之洞故居的后墙向西,路经郭沫若故居,
期刊
唐代以前,我国已有以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音乐治疗理论,正如《晋书·律历》中所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侧隐而仁发;闻其徵声,使人乐善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辟经音辨》也记载:“乐,治也。”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音乐可以通过心理效应而达到养生保健作用。人有五脏
期刊
剑目前比较认同的是来源于匕首。所以一开始的剑都是很短小的。  很多文明从青铜时期就开始使用剑,但是一开始中西方的剑的发展是不同的,中国的剑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5世纪。  西方的剑最早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可以看出,也许是出于铸造工艺的限制,剑的长度都是非常短的,大约只有二三十厘米,主要用法是刺。但是后期的发展却大相径庭,中国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剑长度已经达到近60厘米,而且剑身愈发厚重,主要的
期刊
封建王朝六十周年的时候,大都还处于上升期或稳定期,但危机像致命的病毒一样,已经在王朝的肌体内潜滋暗长。所谓英明的帝王往往能够暂时抑制病毒的爆发,但终究不能改变其覆灭的命运。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曾经有过大大小小数十个王朝,但能够一统天下并维持六十年以上的王朝却屈指可数,先有汉、唐与北宋,后有元明清。六十年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人活到60岁时通常就算进入了老年,我们的祖先把六十年作为一个甲子
期刊
曲径行回两城间,斜阳卸影鸟飞还。  云重峭壁青千丈,风皱奔流绿一湾。  踏破丹梯崖似岩,凿开石锁坦为关。  往来茶马从此过,地大势高一线川。  ——清乾隆年间青海乐都诗人钱茂才笔下的唐蕃古道景象  唐蕃古道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与吐蕃王国间往来的官道,全长3000余千米,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即经此道。它不仅把青藏高原和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我国和印度
期刊
乌纱帽最早出现在东晋。咸和九年 (公元334年),东晋成帝一时兴起,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统一戴一种用黑纱做成的帽子,是为最早的乌纱帽。到了南朝时,有个叫刘休仁的名士别出心裁,制造了一顶用黑纱抽扎边沿的帽子,也叫乌纱帽。因为样式独特,这种帽子很受民间追捧,很快风行一时,不分贵贱、不分官民皆得而戴之。  隋朝时,乌纱帽成了等级的标志,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有严格的级别限制,一品官纱帽上的玉饰可以有九块,而
期刊
剑之历史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有“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之说。该记载表明,黄帝与蚩尤的时代便已经有了剑。  至东周时期,西方大陆此时仍处在蛮荒时期,但是中土的冶铜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工匠大多以铜铸剑,造就出一大批剑质颇佳的精品,制剑技术亦逐渐进步。 依据《考工记》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已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的掌握
期刊
2015年是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20周年。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代表在日本山口县下关港的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近岛屿给日本。至此,历时9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完败而告终。战胜国日本将巨额赔款、割地、通商特权等战利品收入囊中,并凭此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而中华民族则背负屈辱,进一步被推向苦难的深渊。  120年以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