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事物令人着迷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正在消逝和已经消逝的东西都引起我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超过文字之美本身。我研究民国时期的小说和游记,观看民族志电影,阅读旧报刊,并且聆听过去时代人们遗存的一切动听音乐。写诗是古典的行为,古老的记忆,过时的生活方式。在我看来,写现代诗、做一个现代诗人,和做一个古代的诗人,实际上并没有那样截然的分别:尽管我们使用的语言、我们的主体状况早已不同于李白、杜甫,但是这些感叹、无用的抒情、强迫症一般的为疯狂世界和个人遭遇赋予形式和意义的努力,都将我们标记为多少不同于“正常”的个体。从己身开始,从距离自己最近的语言、每天使用和流通的语言开始,一点点摧毁这个社會的陈规与偏见,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
  随着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逐步提升,我们对于精妙修辞的迷恋狂热也会褪去,蜕变为对于词、物关系更冷静的注视。当我阅读中国早期新诗的作品,譬如刘半农、胡适、俞平伯的诗,我会感到,诗意的核心并非在于精美的措辞,而是在于说尚未被前人说过的话。也就是,去经历“尚未活过的生命”。这种语言内质上的独特性,绝不是来自凭空生造、标新立异,而是取决于观察的强度和行动的范围。
  好的诗歌应该“划破”世界(这是策兰说的?)写论文、思考问题时,我们总应该面面俱到,但是诗歌却不同。我最关注的主题,是宏大的历史境遇和私人的体验发生“短路”的部分。当然,要捕捉这些部分非常难,它要求我积极地调动一切感官,也要求我对他人保持敏感: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这种紧密关联的状态并不是一种空想,因为就算我们对政治不感兴趣,政治也对我们每个人很感兴趣。一切看似美丽的、唯美的诗歌,背后都有对于某种权力的强烈的爱憎。
  尽管一直在阅读中外诗歌,但对我的写作确实产生过影响的诗人不多,大概有策兰、海子、痖弦、特朗斯特罗姆、阿赫玛托娃、穆旦。我自己也在翻译丹尼丝·莱维托夫的诗,她对我的影响还在缓慢而神奇地发生着,我暂时无法评估这种吸引力。她是一位极有耐力的、不追求耀眼炫目却善于发现神秘事物的缪斯。
  和许多浪漫主义诗人的经验一样,我感到一首诗的起始是一种旋律、一个语调,一个特定的句子带着特定节奏踱入脑海,当然,这往往需要诗人对某个主题保持长久的关心。诗歌本身从哪里开始是无法预先确定的。从哪里入手开始写一首诗都是可以的,关键是心中的图像必须稳固;句子必须经过反复调整,直到拥有合理的骨骼结构。
  有时,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修改一些粗糙的、原料般的句子,从而让它们看上去就像一片叶子的生长那样自然,那样令人亲近。我认为,这就是不断打磨和修改的意义:使它们看上去毫无刻意和人工的痕迹。
  写一首好诗的机会绝不会常常到来。写更多的诗,追求写出更好的诗,已经不是为了名声和证明,而似乎是出于这个:试想,如果有一位十分高明、让你喜爱的客人,曾经千里迢迢地来过你家,和你促膝长谈,难道你不希望他再来吗——即使他不能为你带来财富?我希望自己能保持心室的清洁和灵敏,邀请诗神再一次和更多次的到来,为我指点那些在记忆中消逝的诸多细节。
  附文:
  下午三点的厨房,意式浓缩
  你赠我铁壁与水渍的暴力。
  一千升透明血液在连续嘶叫中
  蒸腾为沉溺自拍的人。
  当临时的圣人也终于无法忍受
  否定的阻力,那肿胀的玫瑰
  便急于疏散在我们的无聊内部。
  一个头衔将会确有其人。
  某种毁誉也会置之度外。
  尽管劣等丝绸搅乱一时枯寂,
  积年的霉斑却难以清除。
  “我拜访过其他的文明,
  但仍选择最初的一种。”
  在你看来,没有什么能迫使你
  成为你所不是的,或在临界点
  向安全地带迁徙一度。
  直到阳光从对面写字楼
  发射剩余的精力,
  残渣才显出它的恍惚迷人。
  这香气适宜不可告人之处,
  与彷徨的夜莺私会——只有它能终止
  脑中建起又推翻的政权。
  一时间,打折的光芒乍现。
  环路边缘,松间确有风吹起,
  如久违的外星人手臂,掀动干涩的礼拜六。
其他文献
摘 要:台湾女性文学本质上是在政治语境下奠基和形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逐渐褪色。20世纪以来,台湾女性文学在谢冰莹、苏雪林、沉樱和张秀亚、林海音等人的主持下,共同为“台湾女性文学揭幕”,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拓荒者,为中国新文学的辉煌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关键词:台湾女性文学 战斗文学 政治因素  台湾光复前的踪迹及表现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思想、感情方式,还是语言、文学、艺术形式,
期刊
王之涣写作《登鹳雀楼》另有隐情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区区二十个字,极写自然壮观之景,尽抒志存高远豪情,妙成登高望远警句,激扬自强不息精神,古今无不激赏。但若梳理诗人写作背景,探幽诗人写作心境,却可见豪放中有悲情,自强中隐激愤,是愤世嫉俗之作,且别有隐情。  王之涣出身于小官宦之家,聪颖好学,诗文俱佳,豪侠义气,志存高远,常击剑悲歌,“墓志铭”赞他“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
期刊
时 间:2017年3月14日、3月24日  地 点:荷兰莱顿大学  受访者:施露(Annelous Stiggelbout),女,荷兰人,现居荷兰莱顿,为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中文翻译与口译工作,翻译过棉棉、尹丽川、西西、陈村、伊沙、颜峻、孙文波、阿城、朱文、盛可以、韩寒、徐则臣、岳韬、毕飞宇、刘震云、三毛、陈浩基等人的作品。  访问者:易彬(1976—),男,湖南长沙人,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南
期刊
摘 要:诗通常是个体的抒情艺术,公共性的政治学上的“政治书写”常常融入个人性的医学(诗疗)上的“书写表达”。《回答》是具有启蒙现代性的作品,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在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接受两方面都具有诗疗意义,它的创作与接受都具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特征,治疗功能与审美功能交融成启蒙功能。但是它是时间的玫瑰而非那个时代的月季。《回答》能够在当时的青年中“此起彼伏形成浩瀚的心灵的风波”,并不完全是因为
期刊
摘 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同的人格特征或人格类型,并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群体人格和个体人格。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探讨一种人格类型的变化,就是从《论语》所代表的春秋君子人格到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人格的变迁,及在这两种人格类型演进中的过渡性人格类型,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形成的因缘条件。  关键词:君子人格 名士人格 人格变迁  人不是纯自然的产物,而是文化陶塑的结果,具有其历史性和社
期刊
摘 要:当代文艺思潮呈现两种转向:一是向古典的温柔敦厚回归,二是走向天马行空的多元叙事。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贾平凹、汪曾祺、王蒙、莫言等作品中都呈现了古典文学的质素;而与此同时,当代文学也表现出了创作上自由、题材多样的多元格局。  关键词:当代文艺思潮 温柔敦厚 天马行空  一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革命年代充满了激情与高亢旋律的
期刊
摘 要:美国华人女作家吕红的创作近年来颇受关注,她的小说不但在艺术手法上融合了中西文学、艺术的诸多因素,擅用充满象征意味的多种意象来表达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与人性思考。繁华与苍凉交织的生命体验中讲述精彩的人生故事,寻求探索女性解放之路,体现出作家在文学探索上的独树一帜。这为现当代文学史提供了更宽阔更新鲜的研究视野与研究范式。  关键词:美国华人作家 吕红小说 女性主义特质  海外华文文学近年逐渐繁盛发
期刊
文学家是传写人生的圣手,是写意历史的诗人。不过,文学家未有真正名分之前,便多只是耻辱与不快。  南朝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曾公开表示:“常耻作文士”“无意于文名”(《狱中与诸甥侄书》)。范晔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他的《后汉书》作为“前四史”之一,文采斐然,堪为名篇者甚多。范晔也自诩他的《后汉书》序论笔势纵放,为天下奇作,不减贾谊《过秦论》之篇,比肩班固《汉书》而毫不逊色。这般高标自恃的文才之士,却自
期刊
摘 要:《劳燕》通过对主人公“阿燕”形象的塑造,讲述了一个战争背景下关乎苦难和命运的故事。小说不仅借由阿燕的苦难来控诉战争的罪恶,更是借此揭露出苦难背后人性的复杂,同时讴歌了主人公倔强不屈的生命力。  关键词:张翎 《劳燕》 战争 生命力  《劳燕》讲述的是一个战争背景下关乎苦难和命运的故事,但在宏大叙事的背后,整部作品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  这个女孩本名叫姚归燕,但在三个叙述者那里
期刊
所谓“浮世绘”是什么呢?我从一开始就遇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以及对浮世绘这一概念或宽泛或狭隘的种种不同解释。我认为浮世绘是德川时代的现代描写画,是以描绘现代为主要使命的平民画家所结成的画派的所有作品的概称,如此解释就完满了。纵观田中喜作氏在《浮世绘概说》一书中所收集的丰富术语,“浮世”的语义有以下四种:  (一)“浮世”指的是与彼岸相对的此岸,与常安乐的净土相对,是悲喜无常的,应当厌棄的尘世,是沉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