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辩证二题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b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之涣写作《登鹳雀楼》另有隐情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区区二十个字,极写自然壮观之景,尽抒志存高远豪情,妙成登高望远警句,激扬自强不息精神,古今无不激赏。但若梳理诗人写作背景,探幽诗人写作心境,却可见豪放中有悲情,自强中隐激愤,是愤世嫉俗之作,且别有隐情。
  王之涣出身于小官宦之家,聪颖好学,诗文俱佳,豪侠义气,志存高远,常击剑悲歌,“墓志铭”赞他“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但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才子,不知是科举屡试不中,还是从来就不屑走进考场,年过三十,才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做了一个低级的事务官。这对于恃才傲物、豪放不羁的王之涣来说,内心一定憋屈,精神备受压抑。他疾恶如仇,与社会、官场格格不入,在这个小官职上干了几年,就因横遭小人诽谤陷构,愤而离职。但因何诽谤陷构,虽史无可考,却应该与一件浪漫爱情有关,这就是王之涣与衡水县令李涤三女儿的婚恋。
  这件情事发生在开元十年(722)。王之涣已三十五岁,且在绛州已有妻室子女,而县令李涤的三女儿却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十七岁,正是青春妙龄女子,又是县令千金,却嫁给了父亲属下一个条件如此不堪的小吏。难道是县令看中王之涣才华而强嫁女儿?难道是王之涣为其美貌倾倒而强追?两者似乎都不太可能,最可能的是李小姐也是一位才女,早知王之涣诗名,倾慕已久,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矢志追求,非他不嫁。面对娇女一片痴情,父亲无可奈何,只好屈就。而王之涣不顾已有家室,不顾横遭社会冷眼,最终在李小姐的追求下执意重婚,想来也为李小姐才貌所倾倒。婚前婚后那段时光,二人花前月下,你唱我和,如胶似漆,当是何等浪漫缠绵。
  但在闭塞保守的小县城里,这样的婚恋难免不惊世骇俗,为人非议。而王之涣又才高气盛,面對恶俗小人的攻讦绝不妥协屈服,饱受世俗诽谤攻击在所难免,因而成为社会公敌。但势单力薄、异乡异客的王之涣如何抵抗得了四面楚歌般的谣言四起、波诡云谲的阴险暗斗?他能选择的最为有力的反抗,就是愤然辞官归家隐居。在家赋闲十五年,自食其力,这该是多么大的与世俗势不两立的决绝气概!而李氏则安贫持家,不离不弃,跟着王之涣过了十五年清苦的日子,这又是多么忠贞多么伟大的爱情!而《登颧雀楼》一诗,恰恰是在这次辞官不久后写的,能不和这一段阴谋与爱情的遭际有关?这才应是这首诗的真实写作背景。若以此背景分析《登颧雀楼》,壮观之景与高远之志,也就别有隐喻和象征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气数已“尽”的落日不必留恋,暗喻辞去卑微官职,远避谣诼小人,而“黄河”则暗喻诗人毅然辞官,甘愿长期过清苦隐居生活,就像黄河义无反顾“流”向自由自在、浩瀚无际的大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志趣高远,才情不同凡响,岂能困顿苟且于小城一隅,日日与奸佞之人为伍而受其掣肘、构陷?如今辞官而去,就是为了获得精神上自由的“欲穷千里目”。而离开这个人言可畏的小城,就是在人生旅程与境界上“更上一层楼”,超凡而脱俗,遗世而独立,追求精神的高洁。
  当然,即使诗人作诗时如此想,解诗者也未必如此解。“形象大于思想”,所以,一时的个人激愤之作能成为千古绝唱,就是因为诗人写出了自然界的无比壮美,拓展了人们的心胸,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从而激励人们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不断走向更高更远的人生新境界。
  “春来发几枝”的红豆何时结果:兼与《中国诗词大会》康震教授点评商榷
  王维的名诗《相思》,既是红豆绝唱,又把相思唱绝,人人耳熟能详,但细加品读却又有难解困惑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中说,“采撷”红豆是在“春来”季节,但红豆的生长特点是花期3—6月,果期9—10月,也就是说,红豆果实是不可能“春来发几枝”的,要发几枝,只能在秋天,“秋来发几枝”更符合红豆生长特点。由此看来,“春来发几枝”似乎成了错句。而此诗又题作《江上赠李龟年》,显然是思念友人之作,恰又有史料记载:“(李)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经四日乃苏。”此处将“春来发几枝”改作“秋来发几枝”,显然是对应红豆秋天结果,纠正“春来发几枝”的时令之误。
  但“秋来发几枝”并没流传开来并为人们所认可,人们还是乐于接受“春来发几枝”。因为春天很美,春天象征爱情,春天更与红豆的相思寓意相吻合。但如此一来,解读便陷于困境,如何自圆红豆春天结果之说,便成了问题。许多赏析文章大都回避红豆春花秋果的生物特征,如:“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这里,“春来发几枝”的,究竟是红豆还是红豆花,抑或是红豆树枝,便语焉不详了。有的白话翻译则是:“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倒是明确“几枝”即是红豆树的树枝,但也没有说清楚红豆是春天还是秋天所采。而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康震教授则认为诗里说的就是春天采摘红豆,他的解释是:“王维他就认为红豆树春夏秋冬四季都可结果,要不然他怎么能说多采撷呢?”(《中国诗词大会》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4页)直接坐实王维写的“春来发几枝”就是指红豆春天结果,甚至武断认定王维本就自认为红豆四季都可结果。当然,康震教授的解说,意在强调,在这首诗里,红豆是春天还是秋天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愿君多采撷”,强调爱情或友情四季都在,象征爱情的红豆当然四季可采,不必拘泥是否符合生物特性,是否符合生活真实。但显然这样为诗人代言有违常情常理,王维再没见过红豆树,也不会相信世上有一年四季都结果的树,更不用说红豆树会在冬天结果了。这种主观臆测,失之牵强,难以服人,更难切合诗意。
  王维一生确实没到过生长红豆的“南国”,而红豆作为宫廷贡品而流传于京城,倒有可能见识过。他写红豆寄寓相思情感,应该源自于流传于民间的红豆爱情传说。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唯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后来还产生过谢慧娘与太子萧统以红豆为信物寄托爱情的故事。显然,红豆已成为爱情象征物,王维是在借物寄情。
  显然,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解为春天发出几多新枝条,形象不美,解为春天结出红豆,不合实际,干脆将诗句改为“秋来发几枝”,又淡化了诗人因春情而生相思情的主旨。笔者认为如下诠释可能更合乎诗情诗理,合乎王维的本意。
  因为红豆历来为人们所珍爱,不仅在其美艳,更在其稀有。红豆树开花与结果都很难,往往很多年才有一次,故而诗人才会问“春来发几枝”,即“春天发了几枝花”,只有春天开了花,才有可能秋天结出红豆果来,而其间则是一个漫长等待的过程。正因为红豆开花不易,结果更不易,等待时间又如此漫长,而且开花又未必能够结果,所以诗人才对友人郑重叮咛:“愿君多采撷。”因此,“春来发几枝”又隐含了“秋来结几枝”之意,以春代秋,以花代果,是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更形象含蓄,更富情调,更能揭示红豆所蕴含的相思之情的无比美妙。而由花及果的漫长等待,正是红豆所象征的美好爱情需要坚贞不渝、不懈追求的寓意所在。
  诗无达诂,好诗都像解不透的谜一样迷人,只要细细品读,人人都会有独门解药。
其他文献
审智的经典文本  一部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说不尽,就是因为它的丰富,它的复杂,它的深邃,往往是现有的理论加起来,都难以充分阐释的。作品越是伟大,越是不朽,现有的理论就越显得苍白,傻乎乎地用现成的理论去套,或者说得文雅一点吧,阐释,难免捉襟见肘;最傻的是,纯用一种理念,而且是非文学的单一的观念,强制性地扭曲经典。鲁迅先生不明于此,用真实论否定诸葛亮,易中天以历史否定艺术美化与丑化结合的深度,二者的理论
期刊
摘 要:吕红《美国情人》已发表十周年,但时间并没有淹没这部小说,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给了我们更多的反思和借鉴。在内容上,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新移民小说题材,将美国主流社会及其文化精英代表,做了全景式的故事表达,完成了作者对于以芯为代表的华人在美国多重边缘人身份包括社会、种族、性别的文化反思。而这种反思,作者是借助意识流手法来实现的。多元复杂的新移民故事,与混乱无绪的内心描摹,成功实现了表里的
期刊
2015年3月6日晨7点半,我离开巴黎前往马赛、意大利和希腊。行前一刻钟,接香港《文学评论》主编林曼叔先生邮件,没想到他传来的不是以往的问候或文学的话题,竟是徐广存先生仙逝的噩耗。曼叔信中说:“惊闻徐广存兄已于前天(3月4日)去世,令人哀痛,后事如何办理,你可电高洁。”这简短的电邮,使我脑海顿时掀起一阵海啸。  高洁是名记者和作家,就是她,在2014年1月24日曾带着我和马渝芳、岑咏芳、李杨杨前往
期刊
摘 要:低到尘埃里的生活姿态与升到云月里的精神追寻,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在宋长征的笔下纠缠、较量、融合,试图找到一条光明坦途。它造就了《乡间游戏》的格局,也形成了散文的一种独特气质,使《乡间游戏》在中国当代散文书写优作频出的森林中突显出来,成为一棵独立不羁的树。  关键词:《乡间游戏》 底层的生活 云端的理想 较量 交融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朴的乡村游戏被现代快捷而更加刺激的网络游戏所取代,孩子们在虚
期刊
近几期,经典常被我们拿来讨论、思考、定性,之所以如此,很简单,它是杂志生而有之的一块胎记,也是我们心口的一颗朱砂痣。经典,向来存在公众性和个体性两个相互交织而又不同的空间。在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里,公众往往怀着一种朴素的情感,甚至将这种情感化作一种本能,来肯定它,赞美它。但阅读,更多的是私己化的。回歸到个体空间,经典便由“公服”换成了“常服”。大家的经典,在我这儿你这儿他那儿,可能不是那么耀眼了,不
期刊
中国美术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面对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对人类共同价值这个根本性的话题做出反应,这是所有的视觉艺术都要面对的一个命题。怎么介入这样一个话题中来,就中国画来讲,首先是需要一个形态的现代转型。现在回头来看,这种转型则是多方向性的,有走向表现水墨、构成水墨、先锋水墨等多个路径来实现当代性转变;也还有一类是站在传统文脉的主线上来进行转型,既保持中国画形式语言的形态与艺术审美精神的内核而
期刊
摘 要:1917年2月胡适等率先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由此写作白话新诗一发不可收,新诗人多有诗作,诗潮涌动,诗坛兴盛。新诗正是以崇尚一切不造作的率真诗绪、明白如话的语言、现代的韵和自然音节等极易接受的诗体诗风,突破了旧体诗的重重禁锢。王统照的诗呈现的更多是“一群天真的儿童在后面追逐,——问语”“遗漏的‘童心’不知藏在何处?”诗人在寻找“‘童心’之魂”的归宿,期盼“能在幽静的时光中来莅”。
期刊
摘 要:《三国志演义》对中华民族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用非常生动的艺术手段予以表现,发扬光大,这种文化精神就是对“知遇之感”“知己”“知音”的追求。  关键词:《三国志演义》 知遇 知音 知己  现在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是女性地位提高以后的現代情况,在《三国志演义》里可不是这样。那时候女子是男人的附属品,而且一夫多妻,所以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旧了,不喜欢了,就扔掉旧的换新的,兄
期刊
救赎:“灵性文学”的人性探索  王红旗:《圣经中的女人》是写在这些小说之前吧,你以“灵性写作”的方式、“非传统的目光”倾注于“那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重写”《圣经》中的四位女人,即耶稣与伯大尼的马利亚、抹大拿的玛丽亚、驼背的女人以及叙加井旁的妇人之间的故事。以对灵魂“原乡”里女性文化价值尺度的回忆,来求证女性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我想问的是,从你自己受洗成为基督徒,研读《圣经》十几年,自我生命里
期刊
摘 要:台湾女性文学本质上是在政治语境下奠基和形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逐渐褪色。20世纪以来,台湾女性文学在谢冰莹、苏雪林、沉樱和张秀亚、林海音等人的主持下,共同为“台湾女性文学揭幕”,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拓荒者,为中国新文学的辉煌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关键词:台湾女性文学 战斗文学 政治因素  台湾光复前的踪迹及表现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思想、感情方式,还是语言、文学、艺术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