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繁华与苍凉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1986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华人女作家吕红的创作近年来颇受关注,她的小说不但在艺术手法上融合了中西文学、艺术的诸多因素,擅用充满象征意味的多种意象来表达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与人性思考。繁华与苍凉交织的生命体验中讲述精彩的人生故事,寻求探索女性解放之路,体现出作家在文学探索上的独树一帜。这为现当代文学史提供了更宽阔更新鲜的研究视野与研究范式。
  关键词:美国华人作家 吕红小说 女性主义特质
  海外华文文学近年逐渐繁盛发展起来,并呈现出逐渐汇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大潮的发展趋势。海外华文文学不仅用汉语写作,而且近年他们的作品从海外转移到用汉语写作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严歌苓颇有代表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现在海外华文文学和国内的华文文学在文学史位置上是并列、平行的,但是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海外华文文学在未来必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海外文坛亦将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华语创作在海外文坛展示自身强大创作实绩的一个重要舞台。
  从海外华人作家特别是女作家群体来看,作品所涵盖的因素,既有传统印记又不乏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女权(女性)主义理论观点的影响。譬如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女人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变成的”a的观点,鼓励女性由“他者”成为“主体”,打破一切社会成见、习俗观念以及自身的心理偏见,不要让自己禁锢在女性功能中,要去追求有主观意識的生活,承担自己。凯特·米利特进一步揭示了性问题的政治内涵,使这一曾经充满臆断的领域暴露出其本质内容:强权和支配观念。贝蒂·弗里丹主张妇女突破传统角色的局限,争取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这些观点甚至影响了包括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等女性政治人物。
  那么海外华人的创作思路与创作手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并形成何种特色?近年新移民女作家吕红的创作颇受海内外关注,迄今为止,吕红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美国情人》、中短篇小说集《午夜兰桂坊》和散文集《女人的白宫》《女人的天涯》等多部作品,与其他华人小说作家作品相比,吕红小说的重点不是描绘海外华人在异国面对文化差异时所发生的各种曲折故事,而是从一个独特视角来关注并思考华人女性的命运遭遇,包括那些身处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社会背景剧烈变化中的中国人,以及90年代后去美国打拼的华人。作者将90年代初期人们纷纷到深圳、广州等沿海发达城市寻求个人发展,与90年代后期移民到美国去实现生活富足的“美国梦”之路相互对照和对比。正是在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对比、中美生活的对照中,力图反映出90年代后包括在海外生活的所有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内在心理世界的变化。《美国情人》和小说集《午夜兰桂坊》堪称是吕红小说的代表作,后者主要收录了以上两类主题的作品共十部,前者则把中国社会生活与美国生活经验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写出了生命的繁华与苍凉,这亦是吕红小说在内容主题上的一个独特特点。
  从艺术手法来说,吕红的小说在叙事技巧上具有“新感觉”派的某些特点b,也较为娴熟地借用了蒙太奇、长镜头、电影对白等电影中的一些艺术手法c,而且她还喜欢用充满象征意味的多种意象来表达作者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与人性思考。例如,《午夜兰桂坊》中位于香港的兰桂坊就是其中的一个中心意象,它体现的是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以及在纸醉金迷夜色掩盖下那些人生故事的繁华与苍凉。不同背景、不同肤色的人身处兰桂坊时均有类似的感受:“无意间在香江做一回华丽的看客,深深地体味着人的欲望之火、魅力之源,透视香艳和浮华表象……”d从这个角度来说,兰桂坊意象不但是女性心灵的象征,更是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进程中的华人复杂微妙的心理世界的象征。
  《漂移的冰川和花环》中的“冰川”和“花环”意象,也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前者是女主人公芯在美移民打拼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家庭危机和职业烦恼的一种隐喻,而后者则是她经过不懈努力后事业得到发展,摆脱困窘并迎来全新人生的象征。比如小说的结尾:“此刻,新年的钟声已敲响。人们欢呼雀跃,砰地打开香槟酒,相互举杯,狂欢起来,随之即鱼儿般地跃入舞池,跳到高潮,一群群一串串相互拉起手搭起肩膀形成一个个大圈圈。不知何时,尘缘往事尽抛九霄云外。汇入缤纷的人海,她脖颈也不知被谁挂了一个蓝色花环,似乎象征着美丽新生……”e正是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赋予了这些小说鲜明的、形而上的某种现代哲理意蕴,亦成就了其独特风格。
  不仅如此,吕红小说值得称道的地方还在于她对中国女性,特别是当下中国现代女性身心解放之路的思考,这亦是其中的一个主题,体现出作家在文学探索上的独树一帜。小说集《午夜兰桂坊》,如果把它收入的十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加以阅读,从第一部中篇小说《朦胧的光影》到最后一篇《不期而遇》,都被当成具有因果逻辑联系的系列小说来看,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作者既有思想上的连续性,又有逻辑上的发展系统性的女性主义思想观念。换而言之,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知识分子,她选择了两性的内心情感世界,在男性与女性情感纠葛的坐标系中对现代中国女性获得人格独立与思想解放展开深入考察,同时亦在不同创作阶段写出的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中,在美丽繁华与苍凉灰暗交错的生命体验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女性观点,这亦是她对海外华文文学的一个贡献。
  从小说中的故事背景来看,《绿墙中的夏娃》《曝光》《秋夜如水》《那年春天》《曾经火焰山》和《怨与缘》,大部分写于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去美之前,或是作者已经在国内构思出了故事框架,到国外后再写出全文。除了《那年春天》外,其他五部小说均包含着男女两性爱情的主线和主题,特别是体现在《绿墙中的夏娃》《曝光》《秋夜如水》三篇中。如果再从故事主题进行细致推敲,会发现《绿墙中的夏娃》的写作时间最早,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体现出作者早期女性主义思想观念中的某些特征。在这篇充满悲剧色彩的小说中,美丽能干的女护士成欣的堕落,主要是因为她与木讷、沉稳、迟钝的丈夫之间缺乏共同语言与共同追求,导致这个追求心灵解放、寻找自我个性的超凡脱俗的女人,最后陷入泥沼,成为悲剧。然而另一方面她在灵魂挣扎的同时,也对自己充满矛盾、自责与内疚:“她简直不敢回首往事重温旧梦,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越想脱俗反而更深地陷入了泥泞之中的。游戏人生总是件痛苦的事,那种放荡不羁的关系使她深深厌腻了,这有些像吸毒,快乐麻醉是短暂的,而痛苦却是长久的,摆脱不掉。”f作者借晴霏之口把成欣堕落的主要原因归于外部社会环境:“假如,在她未曾对婚姻对爱情幻灭之前,能把身心托付给一位心地坚定的伟大灵魂,而贞操、恩情、欢愉和责任也集于一人之身,她能跌得那样惨吗?会吗?她的灵魂一定在什么地方特别在幽深的不见底的黑夜里被撕扯得痛哭……”g从中国女性解放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中国女性享受与男性平起平坐、同工同酬等社会平等待遇,但是在家庭这个社会结构中仍然存在着某些隐蔽的不平等现象,女性精神自我的独立性与性别身份并没有得到充分确立,而是被限定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h   与此前的三十年相比,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女性模糊的性别身份与弱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得到改善。在作品的描述及反思中,对于女主人公多有同情之笔i,不过更重要的在于,她此时已经看到,中国女性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人格尊严与自身解放之路的艰难探索与跋涉,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反抗力量,但是已经蕴含着巨大的爆发力,一旦中国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即从保守走向开放,那么她们冲破社会外部环境阻力,叛逆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就会成为一种心理自觉意识。可以推断,男性与女性在情爱、职业等方面的相互博弈与竞争自然也将会成为女性获得自身解放的一种常用手段,这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变化,男女之情在《夜凉如水》中又是另一番景观。在这部小说中,凌子没有成欣的道德谴责与心灵波动,而是理直气壮:“凌子曾爱他打开烟盒取烟的姿势,还有他开车的风度,以及说话语气的贵族做派——噢,女孩们全这样,大事上懵懵懂懂,却对细节津津乐道、颠三倒四、梦萦魂牵,甚至懒得去考虑一些很现实的问题。”j凌子的这种举动就如同国人争相去沿海开放地区一样正常,此时社会变化已经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曝光》中与上司偷情而遭处分的吴芹,多年后她成为特区的节目主持人,其他女性也在社会时代的巨变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
  然而,在古典爱情观与现代“豪放女人”观念之间徘徊的东方女性又是一个矛盾体,正如凌子在接到情人电话说想念她时的不顾一切,然而另一方面却又希望二人能够突破婚外情人关系而达到天长地久。她把爱情推崇到无限高度:“不管时空如何变幻,仍执着于这份古典浪漫……”!1作者似乎在寻找拯救女性走出各种困境,及在某种程度上获得精神解放,男女双方在互相理解、心灵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持久爱情,可以成为女性获得身心解放、追求生命繁华绽放的一个港湾。
  《微朦的光影》《漂移的冰川与花环》《午夜兰桂坊》和《不期而遇》这四篇小说,很可能是作者移居美国之后所写,因为故事背景均为中国人移居到美国之后的生活经历。《微朦的光影》与《漂移的冰川与花环》主要讲述了中国人到美国后的奋斗发家史,不论是前者中的“他”,还是后一部小说中的女主角芯,都曾在美国经历过辛苦的奋斗过程。这让人想起90年代风靡一时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国人在纽约》等描述在美国奋斗、实现美国梦的小说作品。不过与90年代中国人为在异国生存而获取物质财富的奋斗故事相比,进入新世纪之后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已经变成了深层次的精神困境。相较生存层面,精神问题可以挖掘的深度与延展的空间更大,也更能够深层展示现代华人内在灵魂世界的波动。
  《微朦的光影》中对画家在美生活经历的描述颇有代表性:“不知什么原因,他忽然想寻找另外一片天地,感受另一种文化、另一种活法,于是来到美国……如果你不出名,单纯搞艺术是很难活下去的。他改学了计算机设计,在一家印刷公司上班,老板也待他不薄,收入稳定,还有医疗保险。日子安宁,沉闷,就像是掉进了死水。日复一日,他渐渐就失去自己的灵感、激情火花。”!2可以这样说,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精神匮乏的问题随之暴露出来。原因不仅在于死水一潭的单调生活方式,更是因为中国崛起后国人在国内同样富裕发达的情况对他们产生的刺激:“他回国转了一圈,国内巨大的变化,物是人非。”!3这些海外华人所面对的精神压力与文化冲击、去留两难的心理徘徊,在第一代移民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午夜蘭桂坊》应该是作者构思时间较长,而且在修改中增加了时代新特色的一部小说!4,也是最能够体现出吕红女性主义观点发生新变化的代表作。《午夜兰桂坊》中的梦薇与海云是生活命运轨迹不同、性格相异的两个女主角,她们两人分别代表着出国寻求幸福与实现个人价值的两种女性形象,不过也均属于事业有成的现代女性。与梦薇相比,海云作为事业有成的中国女性代表,她在美国的成功之路更具有代表性:“海云细说了她是如何在国内学校就开始苦练英文,后来才遇到先生……这一路,虽然有伴侣支持,但最终还是靠自己打拼的。”!5海云到香港就职,不仅是遵从公司的派遣,实际上也是她对当下社会环境的一种主动响应。与平静无波澜的美国生活相比较,繁华热闹的香港更适合中国人就业和生活,而且作为中国连接世界的一个窗口,她从香港时刻都可以感受到国内生活变换的激烈脉动:“整个社会都在被无所不在的躁动不安的欲望所折磨,压抑至于窒息。好戏连台,无时无刻不上演着各类即兴演出。木子美、芙蓉姐姐、艳照门、血水洗澡门层出不穷,花样翻新。”!6既然吕红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国内外社会背景发生了变化,自然导致她小说中的华人女性在解放之路上不再满足于停留在两性相知相悦的港湾,而是继续走向新的路程,探索新的方向。
  正是在《午夜兰桂坊》所铺展的新环境下,男女爱情故事从感情层面被推演到两性情感博弈的高度。作者通过海云之口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女人在男人的世界里打天下,第一资本是美貌,第二是才干;抑或相反,第一是才干其次是美貌,但都离不开男人。男人强大也弱小,你说是辩证法也好,变戏法也罢,就是看最后谁笑得最好看!”!7这段话显然包含着两性情感博弈的基本内容。梦薇也曾在迷离恍惚的梦境与震撼灵魂的电影情节交迭时,对男女两性情感产生了新的看法:“她神情恍惚,想起某导演说的,剧中人都是我的一部分,男人表现了我的身体和欲望;女人则是我的灵魂和情感。而影像呈现的,就是灵与肉纠结,理智与情感背离,政治与性爱的险恶诡谲……难怪,浮士德对瓦格纳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们内心,一个要同另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中,执拗地固执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人啊,永远都在相互背离排斥、又互相纠缠的矛盾中窘困挣扎!”!8此处对现代人灵魂两分裂进行的充满现代哲学意味的分析颇有深意,可知作者超越了此前女性主义观念中关于两性相知相爱的观点,也为处于国际化背景中的中国女性在两性情感博弈和竞争中占据上风做了理论上的铺垫。不仅如此,人物如此纠结矛盾的心态与性格刻画,既可看出《午夜兰桂坊》等与此前的《绿墙中的夏娃》等小说在艺术手法上的一脉相承,又可看出前者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观念对后者的超越与新变。   然而女性在情感博弈中占据的优势地位,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有时未必能够圆满解决新环境产生的新问题。具体到海云来说,在职场中如鱼得水,极大程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如同一株艳丽逼人的牡丹,在香港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中肆意展示着女性生命的华美与活力。不过海云在香港得到高职重用的同时,却面临着美国丈夫对她的猜疑,而且在高速高压的现代生活中,她又在潜意识里充满了对其他异性感情的渴望,因此一面之缘的男子给了她短暂的情感慰藉:“没想到,突然之间会陷入这种简单而复杂的情境中,不计前因后果,有的,只是感觉。无法言喻的,对心灵同频共振的渴望,欲知难知的谜面与谜底;有时,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而有时,语言又成为推进关系的关键……”!9
  如果说作者对成欣的不幸命运掺杂了深切同情,是对当时压抑保守社会的反叛;那么海云在二十几年后的命运则体现出作者对中国现代女性得到期盼已久的身心解放、自由之后的迷茫之感和人生无常的慨叹。这有着人性的错综复杂和男女两性天性中的弱点等内在原因:“一位心理学家曾经断言:再美好的婚姻也不可能阉割了男人对异性的“性趣”和女性对异性的情趣。男人之对‘性’与女人之对‘情’,正是两性间人性最大的弱点。”@0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性在两性情感中虽然掌握了主动权,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与容易获取的爱欲机会使她们可以获得身体的某种解放,但是她们的精神却依然无法找到归宿和停泊休憩的落脚点。“爱太沉重,激情太飘忽,不管怎样,我们永远都做好朋友。起码我能活在你的记忆中,而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1这是海云略带嘲讽的人生感悟,或许也是经历过现代性潮流的女性的喟叹:只有回忆才能够存留爱情与生命。像杜拉斯的那个中国情人,尽管跨越半个世纪,却依然栩栩如生地存活于法国女孩的记忆中。
  早在1995年吕红首次参加女性文学国际研讨会,在论文《从情感到欲望——女性文学的流向》中指出,现代文学史出现了冰心、庐隐、丁玲、萧红等女作家,仅有丁玲的创作表现出较强的女权主义倾向。张爱玲是一个特例。而近年出版的《小团圆》等亦不难发现西方女性主义的痕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张爱玲创作的意义与地位是独特和难以替代的。张爱玲通过对女性内心近似残酷的自省与自剖解构了男权给女性设置的“天使”与“妖妇”这两种非此即彼的角色。波伏娃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女人在生物性上的弱点,她承认这个现实,因此显得冷静而客观。男人有男人的弱点,女人有女人的弱点,但女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差异,这就是女人多半仍没有追求到梦寐以求的“权利”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今天华人女性的“第二性”生存状态是否得到根本的改变?正如波伏娃所言:“我认为从总体上看,对今天的女性来说,情况一点都不好,我甚至认为情况比我当初写《第二性》的时候还要糟糕,因为当我写的时候,抱着一个热切的希望,希望女性状况即将产生深刻的变化,这也是我在书的最后所说的,我说:‘我希望这本书有朝一日会过时’,不幸的是这本书根本没有过时。”从这个角度来说,《午夜兰桂坊》这本书亦未过时,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对(女)人和存在的本质问题的质疑和思考。当下我们经历了性解放、离婚、同居、同性恋、双性恋……在百无禁忌的新背景下,不是女权(性)主义理论过时、落伍了,而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观、价值体系暧昧模糊、复杂多元了。被科技操纵着社会加速发展的错觉和按遥控器换电视频道的自由,人们似乎已经没有兴趣去思考自身的存在价值,无法形成自我主体性,那么女性还如何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某种男权压迫进行反抗?又能够去具体反抗些什么呢?(最现实的则可能与权钱形成共谋关系。)
  既然新世纪的社会背景在带给华人女性身心解放机遇的同时,又使她们面临着新的迷茫困惑,那么她们在以后的解放路程中又该何去何从?怎样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女性解放之路如同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吸引着吕红在以后的小说创作中继续寻找答案,亦成为她不断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推动力。
  概而言之,吕红在创作与研究中充分吸取了中西方文学的丰硕成果,无论是在小说作品中化用中国经典小说和最新国际电影中的某些艺术因素,还是在创作中形成的思想比较先锋的女性主义理论,某种程度上都可成为国内学者观察、了解、分析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媒介。
  a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b邓菡彬:《表达的超限与梦幻的间离》,吕红:《午夜兰桂坊》,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c江少川:《女性书写·时间诗学·影像叙事》,《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年第1期;许爱珠、高翔:《流淌的生活与女性的困惑》,《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年第2期。
  defg吕红:《午夜兰桂坊》,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第147页,第176页,第179—180页。
  h戴锦华、孟悦:《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269页。
  i聂尔:《夏娃的坠落——读吕红小说〈绿墙中的夏娃〉》,《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年第1期。
  j!1!2!3!5!6!7!8!9@0@1吕红:《午夜兰桂坊》,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页,第280页,第14页,第14—15页,第62页,第68页,第21页,第77页,第70—71页,第80页,第78页。
  !4可以把發表在期刊《安徽文学》(2010年第10期)上的小说与收入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的小说集中的同名小说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增添了很多故事情节与时代背景细节。两相对比,可以推测出作者不断地对这篇小说在内容上进行增加和修改,以便使后者承载更多的时代内容与主题。从艺术成就来说,后者的确超过了前者,成为吕红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其他文献
中国美术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面对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对人类共同价值这个根本性的话题做出反应,这是所有的视觉艺术都要面对的一个命题。怎么介入这样一个话题中来,就中国画来讲,首先是需要一个形态的现代转型。现在回头来看,这种转型则是多方向性的,有走向表现水墨、构成水墨、先锋水墨等多个路径来实现当代性转变;也还有一类是站在传统文脉的主线上来进行转型,既保持中国画形式语言的形态与艺术审美精神的内核而
期刊
摘 要:1917年2月胡适等率先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由此写作白话新诗一发不可收,新诗人多有诗作,诗潮涌动,诗坛兴盛。新诗正是以崇尚一切不造作的率真诗绪、明白如话的语言、现代的韵和自然音节等极易接受的诗体诗风,突破了旧体诗的重重禁锢。王统照的诗呈现的更多是“一群天真的儿童在后面追逐,——问语”“遗漏的‘童心’不知藏在何处?”诗人在寻找“‘童心’之魂”的归宿,期盼“能在幽静的时光中来莅”。
期刊
摘 要:《三国志演义》对中华民族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用非常生动的艺术手段予以表现,发扬光大,这种文化精神就是对“知遇之感”“知己”“知音”的追求。  关键词:《三国志演义》 知遇 知音 知己  现在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是女性地位提高以后的現代情况,在《三国志演义》里可不是这样。那时候女子是男人的附属品,而且一夫多妻,所以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旧了,不喜欢了,就扔掉旧的换新的,兄
期刊
救赎:“灵性文学”的人性探索  王红旗:《圣经中的女人》是写在这些小说之前吧,你以“灵性写作”的方式、“非传统的目光”倾注于“那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重写”《圣经》中的四位女人,即耶稣与伯大尼的马利亚、抹大拿的玛丽亚、驼背的女人以及叙加井旁的妇人之间的故事。以对灵魂“原乡”里女性文化价值尺度的回忆,来求证女性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我想问的是,从你自己受洗成为基督徒,研读《圣经》十几年,自我生命里
期刊
摘 要:台湾女性文学本质上是在政治语境下奠基和形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逐渐褪色。20世纪以来,台湾女性文学在谢冰莹、苏雪林、沉樱和张秀亚、林海音等人的主持下,共同为“台湾女性文学揭幕”,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拓荒者,为中国新文学的辉煌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关键词:台湾女性文学 战斗文学 政治因素  台湾光复前的踪迹及表现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思想、感情方式,还是语言、文学、艺术形式,
期刊
王之涣写作《登鹳雀楼》另有隐情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区区二十个字,极写自然壮观之景,尽抒志存高远豪情,妙成登高望远警句,激扬自强不息精神,古今无不激赏。但若梳理诗人写作背景,探幽诗人写作心境,却可见豪放中有悲情,自强中隐激愤,是愤世嫉俗之作,且别有隐情。  王之涣出身于小官宦之家,聪颖好学,诗文俱佳,豪侠义气,志存高远,常击剑悲歌,“墓志铭”赞他“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
期刊
时 间:2017年3月14日、3月24日  地 点:荷兰莱顿大学  受访者:施露(Annelous Stiggelbout),女,荷兰人,现居荷兰莱顿,为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中文翻译与口译工作,翻译过棉棉、尹丽川、西西、陈村、伊沙、颜峻、孙文波、阿城、朱文、盛可以、韩寒、徐则臣、岳韬、毕飞宇、刘震云、三毛、陈浩基等人的作品。  访问者:易彬(1976—),男,湖南长沙人,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南
期刊
摘 要:诗通常是个体的抒情艺术,公共性的政治学上的“政治书写”常常融入个人性的医学(诗疗)上的“书写表达”。《回答》是具有启蒙现代性的作品,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在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接受两方面都具有诗疗意义,它的创作与接受都具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特征,治疗功能与审美功能交融成启蒙功能。但是它是时间的玫瑰而非那个时代的月季。《回答》能够在当时的青年中“此起彼伏形成浩瀚的心灵的风波”,并不完全是因为
期刊
摘 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同的人格特征或人格类型,并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群体人格和个体人格。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探讨一种人格类型的变化,就是从《论语》所代表的春秋君子人格到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人格的变迁,及在这两种人格类型演进中的过渡性人格类型,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形成的因缘条件。  关键词:君子人格 名士人格 人格变迁  人不是纯自然的产物,而是文化陶塑的结果,具有其历史性和社
期刊
摘 要:当代文艺思潮呈现两种转向:一是向古典的温柔敦厚回归,二是走向天马行空的多元叙事。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贾平凹、汪曾祺、王蒙、莫言等作品中都呈现了古典文学的质素;而与此同时,当代文学也表现出了创作上自由、题材多样的多元格局。  关键词:当代文艺思潮 温柔敦厚 天马行空  一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革命年代充满了激情与高亢旋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