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要具有预判力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sold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高望得远,“望得远”是指你的预判能力。所谓的预判能力是指你对未来的判断力。一个人想在教育上有更高的理解、贡献及成就,很大部分在于你对教育的预判能力,取决于你对未来事物的提前认知。如马云、李彦宏、乔布斯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先机,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带给自己巨额财富和常人难以企及的声望。
  “站得高”则是“望得远”的前提。洛克菲勒曾经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其中说到:“如果父亲站在山巅,儿子没有理由站在山脚。”同样的话,站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们不妨换一种说法:“如果班主任站在山巅,学生有什么理由站在山脚。”话虽然短,但说出了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你所处的环境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自然是“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且由于家庭的影响贯穿于人的童年和青年,童年和青年正是“三观”的塑造期,故家庭的影响可谓巨大。所以,家庭环境在“站得高”的因素上更多的是奠基作用。
  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老师、家长一路陪伴,一路呵护,孩子长大成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师、家长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的学生、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甚至离自己的预期甚远。如自信的父母、老师,培养出了不自信的孩子;每天无私奉献的老师、每天奔波劳碌的父母却带出了自私的学生、自私的孩子;孝顺的父母培养出了不听话的孩子;父母的目标、志向是如此的清晰,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如此的宏伟,却培养出了无所事事的孩子在家里玩游戏、在班级打闹等。感叹教育的失败,各中原因不一而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以上现象教育中的一个共同点,即教育缺乏必要的“预判”。举一个简单例子。如一个孩子回家做作业时,以前总是先做好数学作业,可是有一天开始,把数学作业放在最后,而且总是磨磨蹭蹭。家长看在眼里,没有往心里去,只是催促快点完成。半个学期过去了,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此时家长才想起与老师联系。原来一次课堂上数学老师批评了他,让他有了挫败感,从而对数学学习有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这里还有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第一学期的时候性格非常的开朗,善于帮助别人,成绩也很好。到了第二学期他变得内向了许多,开始不完成作业,有时候还顶撞老师。后来班主任经过了解,才知道他妈妈在前不久一次车祸中遇难了。于是班主任找各种方法开导他、帮助他,因为这个班主任预判到了如果不打开他心结的后果。
  如果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表现有一种观察、预判,不难发现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
  家庭教育成功的父母、学校教育成功的老师,都是自觉或不知觉地在预判上做好必要的文章。这些家长和老师能从细小处看到大问题,做好了孩子成长的规划、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成长阶段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上都做出了重要的及时的预判。
  怎样才能做到对孩子的预判,防患于未然?建议如下:
  一是需要家长、老师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双方保持必要的联系。了解是预判的前提。
  二是要有风险意识,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什么事都没有,也千万不能以为自己的教育万无一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风险意识是预判中不可缺的条件。
  三是结合孩子成长期的不同阶段,通过咨询、查询等不同途径,学习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适时尽早做好防范。
  四是与孩子一起分析下一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让孩子参与到预判中来。
  只要家长、老师具备了预判意识,并能实践,必定会在教育中收获不一样的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要不然总是在事情出现之后,才去弥补,才想到该怎么做,总是在亡羊補牢,做救火队长。一两次可以,久而久之,形成惯性,家长、老师就会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导致教育的被动。
  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具备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预判能力,从而做到游刃有余地及时处理和引导,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强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从中发现可研究的问题,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课程。这一门强调“思维”和“行动”的课程。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综合实践中的“思维”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学会假设,引导学生用实践活动检验假设和教师退居为“新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让思维的种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花,让学生
【摘要】同一个问题,由于不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差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也会各不相同,但在实践中却往往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幼儿园没有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也没有掌握适宜的教研方式,经常是模仿、照搬,效果也就难以达到预期。本文根据幼儿园对问题的明晰程度、对规范性文件精神的把握程度以及教师专业能力高低等,总结出四种不同的教研方式——诊断式、三段式、跟班式、切片式,使教研更加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一、案例背景  自从我们学校成了“步步高质量提升工程试点学校”以来,我们学校就全面开展“草根式”的课改模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尽快摘掉这顶“巨型的帽子”,让师生早日得以“解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学校请来广州市名校长吴培森给我们做了几次专题培训——《草根式课改——创建合作型学习小组的思考与操作》,通过培训,再进行课堂实践。这学期各学科的公开课,我们都按照这课改模式开展课堂教学。  在我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学习,这点是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的一个问题。就这个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每位小朋友都有好奇的天性,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发展。就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而言,该方面的教育还不是很完善,亟需改善,教师应在地理活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活动教学;地理实践力;策略研究  一、选题背景  (一)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就要动脑筋解决,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如,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他不就是因为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最终战胜了偏见,战胜了权威,成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吗?如果学生都敢于提出疑问,大胆创新,那么,国家就有了兴旺发达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质疑教学,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习惯。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
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国民阅读,甚至把国民阅读时间和图书消费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阅读水平。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离不开对“读书”的全民推崇。西班牙民间传说中书籍是“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少年儿童作为未来的主人翁,阅读养成教育事关祖国的未来,
本报综合消息2016年12月27日,全省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英德市召开。副省长蓝佛安出席并講话。  蓝佛安指出,教育信息化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做好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是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题中之义,是落实党中央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粤东西北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任务,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打通粤东西北地区教
本报综合报道 7月14日上午,虽然天空下起了大雨,但岭南师范学院2018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仍如期在体育馆举行。岭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黄达海为实践代表队授旗并宣布出征,号召全校学子用青春智慧为社会发展和学校推进新师范建设、实现申硕的核心目标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  今年,岭南师范学院根据团中央、团省委的统一部署,“三下乡”社会实践以“青春大学习,奋斗新时代”为主题。214支社会
何为优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定义,时下似乎没有任何争议,笔者也无意赘述,只是当应试教育成为主宰学生命运的砝码时,优生的内涵则悄然发生了令人忧患的变异。对此,我先从一件小事说起。  一件雨披的故事  H是我众多学生中的一个,是我所带一个班级的团支书。高考前的某一天,他跟我诉说自己的雨披丢了,担心父母知道了又要叨唠责怪。看着他为难的样子,想到高考前一个月是备考之关键,我随即拿出前一天刚买的一件雨披对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