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高望得远,“望得远”是指你的预判能力。所谓的预判能力是指你对未来的判断力。一个人想在教育上有更高的理解、贡献及成就,很大部分在于你对教育的预判能力,取决于你对未来事物的提前认知。如马云、李彦宏、乔布斯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先机,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带给自己巨额财富和常人难以企及的声望。
“站得高”则是“望得远”的前提。洛克菲勒曾经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其中说到:“如果父亲站在山巅,儿子没有理由站在山脚。”同样的话,站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们不妨换一种说法:“如果班主任站在山巅,学生有什么理由站在山脚。”话虽然短,但说出了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你所处的环境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自然是“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且由于家庭的影响贯穿于人的童年和青年,童年和青年正是“三观”的塑造期,故家庭的影响可谓巨大。所以,家庭环境在“站得高”的因素上更多的是奠基作用。
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老师、家长一路陪伴,一路呵护,孩子长大成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师、家长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的学生、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甚至离自己的预期甚远。如自信的父母、老师,培养出了不自信的孩子;每天无私奉献的老师、每天奔波劳碌的父母却带出了自私的学生、自私的孩子;孝顺的父母培养出了不听话的孩子;父母的目标、志向是如此的清晰,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如此的宏伟,却培养出了无所事事的孩子在家里玩游戏、在班级打闹等。感叹教育的失败,各中原因不一而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以上现象教育中的一个共同点,即教育缺乏必要的“预判”。举一个简单例子。如一个孩子回家做作业时,以前总是先做好数学作业,可是有一天开始,把数学作业放在最后,而且总是磨磨蹭蹭。家长看在眼里,没有往心里去,只是催促快点完成。半个学期过去了,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此时家长才想起与老师联系。原来一次课堂上数学老师批评了他,让他有了挫败感,从而对数学学习有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这里还有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第一学期的时候性格非常的开朗,善于帮助别人,成绩也很好。到了第二学期他变得内向了许多,开始不完成作业,有时候还顶撞老师。后来班主任经过了解,才知道他妈妈在前不久一次车祸中遇难了。于是班主任找各种方法开导他、帮助他,因为这个班主任预判到了如果不打开他心结的后果。
如果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表现有一种观察、预判,不难发现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
家庭教育成功的父母、学校教育成功的老师,都是自觉或不知觉地在预判上做好必要的文章。这些家长和老师能从细小处看到大问题,做好了孩子成长的规划、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成长阶段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上都做出了重要的及时的预判。
怎样才能做到对孩子的预判,防患于未然?建议如下:
一是需要家长、老师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双方保持必要的联系。了解是预判的前提。
二是要有风险意识,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什么事都没有,也千万不能以为自己的教育万无一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风险意识是预判中不可缺的条件。
三是结合孩子成长期的不同阶段,通过咨询、查询等不同途径,学习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适时尽早做好防范。
四是与孩子一起分析下一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让孩子参与到预判中来。
只要家长、老师具备了预判意识,并能实践,必定会在教育中收获不一样的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要不然总是在事情出现之后,才去弥补,才想到该怎么做,总是在亡羊補牢,做救火队长。一两次可以,久而久之,形成惯性,家长、老师就会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导致教育的被动。
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具备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预判能力,从而做到游刃有余地及时处理和引导,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站得高”则是“望得远”的前提。洛克菲勒曾经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其中说到:“如果父亲站在山巅,儿子没有理由站在山脚。”同样的话,站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们不妨换一种说法:“如果班主任站在山巅,学生有什么理由站在山脚。”话虽然短,但说出了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你所处的环境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自然是“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且由于家庭的影响贯穿于人的童年和青年,童年和青年正是“三观”的塑造期,故家庭的影响可谓巨大。所以,家庭环境在“站得高”的因素上更多的是奠基作用。
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老师、家长一路陪伴,一路呵护,孩子长大成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师、家长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的学生、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甚至离自己的预期甚远。如自信的父母、老师,培养出了不自信的孩子;每天无私奉献的老师、每天奔波劳碌的父母却带出了自私的学生、自私的孩子;孝顺的父母培养出了不听话的孩子;父母的目标、志向是如此的清晰,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如此的宏伟,却培养出了无所事事的孩子在家里玩游戏、在班级打闹等。感叹教育的失败,各中原因不一而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以上现象教育中的一个共同点,即教育缺乏必要的“预判”。举一个简单例子。如一个孩子回家做作业时,以前总是先做好数学作业,可是有一天开始,把数学作业放在最后,而且总是磨磨蹭蹭。家长看在眼里,没有往心里去,只是催促快点完成。半个学期过去了,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此时家长才想起与老师联系。原来一次课堂上数学老师批评了他,让他有了挫败感,从而对数学学习有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这里还有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第一学期的时候性格非常的开朗,善于帮助别人,成绩也很好。到了第二学期他变得内向了许多,开始不完成作业,有时候还顶撞老师。后来班主任经过了解,才知道他妈妈在前不久一次车祸中遇难了。于是班主任找各种方法开导他、帮助他,因为这个班主任预判到了如果不打开他心结的后果。
如果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表现有一种观察、预判,不难发现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
家庭教育成功的父母、学校教育成功的老师,都是自觉或不知觉地在预判上做好必要的文章。这些家长和老师能从细小处看到大问题,做好了孩子成长的规划、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成长阶段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上都做出了重要的及时的预判。
怎样才能做到对孩子的预判,防患于未然?建议如下:
一是需要家长、老师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双方保持必要的联系。了解是预判的前提。
二是要有风险意识,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什么事都没有,也千万不能以为自己的教育万无一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风险意识是预判中不可缺的条件。
三是结合孩子成长期的不同阶段,通过咨询、查询等不同途径,学习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适时尽早做好防范。
四是与孩子一起分析下一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让孩子参与到预判中来。
只要家长、老师具备了预判意识,并能实践,必定会在教育中收获不一样的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要不然总是在事情出现之后,才去弥补,才想到该怎么做,总是在亡羊補牢,做救火队长。一两次可以,久而久之,形成惯性,家长、老师就会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导致教育的被动。
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具备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预判能力,从而做到游刃有余地及时处理和引导,帮助孩子顺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