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优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定义,时下似乎没有任何争议,笔者也无意赘述,只是当应试教育成为主宰学生命运的砝码时,优生的内涵则悄然发生了令人忧患的变异。对此,我先从一件小事说起。
一件雨披的故事
H是我众多学生中的一个,是我所带一个班级的团支书。高考前的某一天,他跟我诉说自己的雨披丢了,担心父母知道了又要叨唠责怪。看着他为难的样子,想到高考前一个月是备考之关键,我随即拿出前一天刚买的一件雨披对他说:“这是我昨天新买的雨披,你先拿去用吧,高考后还给我。”H如释重负地笑着答应后回家了。
10多年过去了,我再没见过那件雨披,也没有听到H任何关于雨披的说法,甚至,自高考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H的人影。
“雨披”引起的反思
俗话说:知微见著。一件普通的雨披值不了多少钱,可是这件事却让我在此后的岁月里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反思以往教育的得失。
记得当时是到了高三我才接手这个班的,一切以高考备考为重,原有的班团干部延续不动,H依然是班里的团支书。开学不久,我便目睹了H在班里布置工作时语气生硬地发号施令的情形。事后,我找他进行了交流和指点。后来又遇一事:某天早上我去上课,发现一女生站在过道里,经询问才知原委,H声称他坐在后面看不见,故而抢坐第一排。显然,是H无理,我叫他先回原位坐着,待老师统筹考虑调整。
因视力下降而想坐前排,本在情理之中,由老师出面调整即可;而身为团干部的H则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招致尴尬局面。为此,课后我批评了H。
时至今日,不乏自责:为什么我只批评他的工作方式方法,却不曾指出他的自私、他的狂傲、他的目中无人?是当时我看不出他的这些缺点吗?不是!只是因为从小学到高中,他都是班干部、好学生,是师生眼里的“楷模”,是家长的骄傲,是人见人爱的优生啊!无数的光环罩着他,可谓“一俊遮百丑”,以至于老师不敢相信那些缺点出现在他身上,以至于忽略了品学兼优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优生堪“忧”
优生,顾名思义,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生时代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勤学好问、出类拔萃,老师夸奖,同学羡慕,家长自豪,可谓是班里的宠儿、家里的骄子。其大多数往往担任班团干部,享有班级、家庭的话语权。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都特别强。
然而,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品行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1)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一些优生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在班内表现得目空一切、高人一等,瞧不起学习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对老师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2)自私自利,唯我独尊。H想换座位,不向老师反映,也不跟同学协商,直接抢占他人的座位,是自私的表现,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现实写照。(3)自以为是,不懂感恩。一些优生自鸣得意,自以为天资聪颖,后天又努力,所有的成绩都是靠自己,所有的荣誉理应归自己;无视同学的友爱帮助,漠视老师的辛勤付出,心里不曾有“感恩”二字。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优生往往最容易把老师忘记,反而很多所谓的“差生”倒是与老师走得很亲近。
优生之忧根源何在呢?
第一,评价制度不尽合理。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高调喊了很多年了,但应试教育依然主导着中国的教育市场。中考、高考依然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子,也似乎成为学校以及老师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中小学教育重视分数而忽视学生人格培养,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教育的急功近利。教育本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可事实上整个高中阶段师生们的侧重点都在忙高考备考。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劳动只是单调学习生活的点缀;德育和美育被束之高阁;偶尔开一两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滋润一下学生的心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造就失之偏颇的优生一一只要成绩好就是一切都好,就是优生。被冠之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往往只是学习好的优生,可谓“一俊遮百丑”。
第三,对所谓“优生”的过分宠爱。优生学习成绩好,能为科任老师争光,能为学校争得荣誉,自然受到学校的优待、老师的宠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只看重优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很多方面的修为,忽略乃至纵容了他们的不良行为,致使其滋长成为人格缺陷,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优生顶着光环成长,容易在光环中迷失,老师也可能因优生的光环而迷惑。
对成绩好的学生,我们习惯委以重任,让他们当班干部、做科代表。其实,有些工作只要是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同学都可以做,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对优生的偏爱。犯同样的错误,对普通同学,我们会严厉批评,甚至声色俱厉;而对优生,我们则往往轻描淡写,甚至对于其他同学的投诉也不及时严肃处理。这样的做法会令许多同学认为老师不公平,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并因此留下心理阴影;而站在优生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对优生的偏爱其实就是放纵与傷害。同时,优生在家里也往往是掌上明珠、天之骄子,家长奉行“只要你学习成绩好就行,诸事由着你”的优待原则。就这样,学校宠着,家里宠着,“优生”从而成为“忧生”。
解“忧”浅析
消除这种“忧患”,必须上升到国家的宏观层面,远非一人、一校、一地方、一时就可以破局解忧。众所周知,国家出台的政策、法令就是一种导向,就是调整社会和人们需求的风向标。笔者认为,应该使考核评价体系得到理性回归,无论是评优还是升学、就业,都应将人品的优劣纳入考核范围,而且是刚性指标,再从微观层面进行调整。由此,或许会使这种局面有所改观。
第一,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首先是要校正和重新界定优生的外延,使理性得以回归。也许有人会质疑:品学兼优,早有定论。笔者以为,“分”优,未必“生”优,未必“人”优;反之亦然。体育界李宁、姚明、邓亚萍、丁俊晖,演艺界杨洪基、宋祖英、刘欢、朗朗,乃至文学界、科技界的巨匠、泰斗级人物,他们在学生时代未,必也是时下界定的所谓“优生”。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们走向人生辉煌的巅峰。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的天分、生长环境和后天的努力总是有着干差万别的,特别是偏科学生的优势更是不容忽视或打压。笔者以为,既然没有人会无视这种差别的现实存在,那么,只要是在做人、学习和诸多方面尽力了,就不能将其视为差生。同样,一个颇有天赋的偏科奇才,品行端正,只是其他学科考试成绩不尽理想,试问:倘若我们将之打入“另类”,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在不经意间扼杀了一个天才呢? 第二,先做人,后做事。教育讲的就是品性、操守,强调的就是一个“德”字。半个多世纪前,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曾经面对莘莘学子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人的学业未,必是一流的,但是,人品必须是一流的。纵观古今,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学校、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人会有夺得“头彩”的机遇和幸运,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指责其他数以千万计的学子“少壮不努力”。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地方官员也大可不必为此纠结。心结打开,我们就可以放手去培养人品一流的学生,进而打造人品一流的未来社会。
第三,教育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影响下,学校和老师往往主动或被动地过分看重分数、看重考试成绩,并以此界定学生的“优”“差”,从而忽略了对育人方面的教育培养,导致相当一部分优生的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人格缺陷。
平心而论,责任不在教师、不在学校,他们也总是有着太多的无奈,也可戏说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笔者以为,在大环境有所改观的情况下,我们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肩负起德育育人的重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言传身教远胜于说教。
二是不以分数高低论优、差,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是对于我们以往所认为的优生加强品行方面的教育培养,对其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
四是德育教育必须必须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忌讳过多的空洞说教,从生活、学习的现实说起,从身边的小事说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五是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贯穿于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各类活动中。
六是,必须和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及时把握和矫正学生的思想状态。
第四,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仅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从某種程度上讲,父母一生辛劳皆为此。爱孩子,本无过,但是,家长溺爱孩子或许就会铸成一生的大错,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家长培养孩子,一靠家长的言传身教,二靠家长在品行方面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三是充分肯定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和每一次成长进步。
总之,品格方面的养成教育,从微观方面讲,这事关一个孩子、一个学生的成长;从宏观方面分析,这无疑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前途命运,关乎着整个民族的未来。
结语
区区一件雨披的失去已成为过眼云烟,不会在我的生活里留下太多的遗憾或伤痛,笔者更为看重的是一流人品的回归!
一件雨披的故事
H是我众多学生中的一个,是我所带一个班级的团支书。高考前的某一天,他跟我诉说自己的雨披丢了,担心父母知道了又要叨唠责怪。看着他为难的样子,想到高考前一个月是备考之关键,我随即拿出前一天刚买的一件雨披对他说:“这是我昨天新买的雨披,你先拿去用吧,高考后还给我。”H如释重负地笑着答应后回家了。
10多年过去了,我再没见过那件雨披,也没有听到H任何关于雨披的说法,甚至,自高考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H的人影。
“雨披”引起的反思
俗话说:知微见著。一件普通的雨披值不了多少钱,可是这件事却让我在此后的岁月里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反思以往教育的得失。
记得当时是到了高三我才接手这个班的,一切以高考备考为重,原有的班团干部延续不动,H依然是班里的团支书。开学不久,我便目睹了H在班里布置工作时语气生硬地发号施令的情形。事后,我找他进行了交流和指点。后来又遇一事:某天早上我去上课,发现一女生站在过道里,经询问才知原委,H声称他坐在后面看不见,故而抢坐第一排。显然,是H无理,我叫他先回原位坐着,待老师统筹考虑调整。
因视力下降而想坐前排,本在情理之中,由老师出面调整即可;而身为团干部的H则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招致尴尬局面。为此,课后我批评了H。
时至今日,不乏自责:为什么我只批评他的工作方式方法,却不曾指出他的自私、他的狂傲、他的目中无人?是当时我看不出他的这些缺点吗?不是!只是因为从小学到高中,他都是班干部、好学生,是师生眼里的“楷模”,是家长的骄傲,是人见人爱的优生啊!无数的光环罩着他,可谓“一俊遮百丑”,以至于老师不敢相信那些缺点出现在他身上,以至于忽略了品学兼优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优生堪“忧”
优生,顾名思义,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生时代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勤学好问、出类拔萃,老师夸奖,同学羡慕,家长自豪,可谓是班里的宠儿、家里的骄子。其大多数往往担任班团干部,享有班级、家庭的话语权。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都特别强。
然而,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品行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1)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一些优生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在班内表现得目空一切、高人一等,瞧不起学习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对老师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2)自私自利,唯我独尊。H想换座位,不向老师反映,也不跟同学协商,直接抢占他人的座位,是自私的表现,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现实写照。(3)自以为是,不懂感恩。一些优生自鸣得意,自以为天资聪颖,后天又努力,所有的成绩都是靠自己,所有的荣誉理应归自己;无视同学的友爱帮助,漠视老师的辛勤付出,心里不曾有“感恩”二字。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优生往往最容易把老师忘记,反而很多所谓的“差生”倒是与老师走得很亲近。
优生之忧根源何在呢?
第一,评价制度不尽合理。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高调喊了很多年了,但应试教育依然主导着中国的教育市场。中考、高考依然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子,也似乎成为学校以及老师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中小学教育重视分数而忽视学生人格培养,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教育的急功近利。教育本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可事实上整个高中阶段师生们的侧重点都在忙高考备考。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劳动只是单调学习生活的点缀;德育和美育被束之高阁;偶尔开一两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滋润一下学生的心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造就失之偏颇的优生一一只要成绩好就是一切都好,就是优生。被冠之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往往只是学习好的优生,可谓“一俊遮百丑”。
第三,对所谓“优生”的过分宠爱。优生学习成绩好,能为科任老师争光,能为学校争得荣誉,自然受到学校的优待、老师的宠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只看重优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很多方面的修为,忽略乃至纵容了他们的不良行为,致使其滋长成为人格缺陷,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优生顶着光环成长,容易在光环中迷失,老师也可能因优生的光环而迷惑。
对成绩好的学生,我们习惯委以重任,让他们当班干部、做科代表。其实,有些工作只要是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同学都可以做,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对优生的偏爱。犯同样的错误,对普通同学,我们会严厉批评,甚至声色俱厉;而对优生,我们则往往轻描淡写,甚至对于其他同学的投诉也不及时严肃处理。这样的做法会令许多同学认为老师不公平,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并因此留下心理阴影;而站在优生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对优生的偏爱其实就是放纵与傷害。同时,优生在家里也往往是掌上明珠、天之骄子,家长奉行“只要你学习成绩好就行,诸事由着你”的优待原则。就这样,学校宠着,家里宠着,“优生”从而成为“忧生”。
解“忧”浅析
消除这种“忧患”,必须上升到国家的宏观层面,远非一人、一校、一地方、一时就可以破局解忧。众所周知,国家出台的政策、法令就是一种导向,就是调整社会和人们需求的风向标。笔者认为,应该使考核评价体系得到理性回归,无论是评优还是升学、就业,都应将人品的优劣纳入考核范围,而且是刚性指标,再从微观层面进行调整。由此,或许会使这种局面有所改观。
第一,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首先是要校正和重新界定优生的外延,使理性得以回归。也许有人会质疑:品学兼优,早有定论。笔者以为,“分”优,未必“生”优,未必“人”优;反之亦然。体育界李宁、姚明、邓亚萍、丁俊晖,演艺界杨洪基、宋祖英、刘欢、朗朗,乃至文学界、科技界的巨匠、泰斗级人物,他们在学生时代未,必也是时下界定的所谓“优生”。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们走向人生辉煌的巅峰。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的天分、生长环境和后天的努力总是有着干差万别的,特别是偏科学生的优势更是不容忽视或打压。笔者以为,既然没有人会无视这种差别的现实存在,那么,只要是在做人、学习和诸多方面尽力了,就不能将其视为差生。同样,一个颇有天赋的偏科奇才,品行端正,只是其他学科考试成绩不尽理想,试问:倘若我们将之打入“另类”,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在不经意间扼杀了一个天才呢? 第二,先做人,后做事。教育讲的就是品性、操守,强调的就是一个“德”字。半个多世纪前,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曾经面对莘莘学子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人的学业未,必是一流的,但是,人品必须是一流的。纵观古今,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学校、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人会有夺得“头彩”的机遇和幸运,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指责其他数以千万计的学子“少壮不努力”。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地方官员也大可不必为此纠结。心结打开,我们就可以放手去培养人品一流的学生,进而打造人品一流的未来社会。
第三,教育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影响下,学校和老师往往主动或被动地过分看重分数、看重考试成绩,并以此界定学生的“优”“差”,从而忽略了对育人方面的教育培养,导致相当一部分优生的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人格缺陷。
平心而论,责任不在教师、不在学校,他们也总是有着太多的无奈,也可戏说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笔者以为,在大环境有所改观的情况下,我们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肩负起德育育人的重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言传身教远胜于说教。
二是不以分数高低论优、差,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是对于我们以往所认为的优生加强品行方面的教育培养,对其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
四是德育教育必须必须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忌讳过多的空洞说教,从生活、学习的现实说起,从身边的小事说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五是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贯穿于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各类活动中。
六是,必须和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及时把握和矫正学生的思想状态。
第四,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仅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从某種程度上讲,父母一生辛劳皆为此。爱孩子,本无过,但是,家长溺爱孩子或许就会铸成一生的大错,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家长培养孩子,一靠家长的言传身教,二靠家长在品行方面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三是充分肯定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和每一次成长进步。
总之,品格方面的养成教育,从微观方面讲,这事关一个孩子、一个学生的成长;从宏观方面分析,这无疑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前途命运,关乎着整个民族的未来。
结语
区区一件雨披的失去已成为过眼云烟,不会在我的生活里留下太多的遗憾或伤痛,笔者更为看重的是一流人品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