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育均衡提升教育质量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人大附中)这所享誉中外的学校在60多年的成长中,足以积淀出可资娓娓道来且耐人寻味的深厚底蕴。伴随着信息科技发展的脚步,人大附中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富有远见卓识的刘彭芝校长就深刻意识到:“信息化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她将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创新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并亲自抓信息化建设。在刘校长的“领跑”下,在几代信息中心团队的努力下,学校从第一个校园网站的建立到如今的数据中心、未来教室、IT服务中心等,所有精良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服务职能生动地展现了人大附中以“引领、担当”为己任的探索历程。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人大附中信息中心主任赵海涛老师,请他介绍了人大附中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和运作模式,希望对其他学校信息化建设有所启示。
  记者:人大附中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概况是怎样的?
  赵海涛:人大附中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一直以来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为学校建设的重点工作,我们人大附中人也始终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的超前探索。
  我校从1995年到2001年,逐年开始多媒体教学;建成我校第一个互联网站;开始网络化教学;开始实施数字图书馆和学校教学资源库工程;建成国内中学规模最大的网络阅览室,成立学生网络俱乐部和网络安全社;启动数字化校园工程,建成我国首家学生网络实验室等一系列重大的学校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新的教学、科研方式带给我校全体师生前所未有教与学的空间与时间便捷。
  在学校信息化、网络化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时候,于2002年我校启动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中学教育示范工程”,成为全国范围内参与投标并唯一中标的中学。2003年我校启动了无线网络教学示范项目,建成国内首家虚拟科学实验室和设计技术教室。2004年我们启动了国家基础教育知识网格研究工程。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8大部委联合给人大附中、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沙一中等单位下发了CNGI“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任务书,责成上述单位共同承担该课题的研发任务,到2008年12月3日由我校承担的CNGI“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项目通过了验收,人大附中成为IPv6教育网络的国家级骨干节点。
  在此基础上,我校以“将人大附中和其他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分享”为宗旨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目前为至,该联盟的成员已经有4000多家,获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众多学校的教师与同学们从中获益匪浅。2009年,我校又联合39所国内知名学校一起承担了国家应用示范项目“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试点工程”。
  2012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等一行到人大附中来调研。杜部长对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了肯定及高度评价。2012年6月,人大附中成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校之一,同年应邀参加了9月份教育部组织的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展,我校展出的主题就是人大附中创立的“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记者:人大附中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赵海涛: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特征主要有四点。
  1.建设先进的数字校园,为人大附中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1)基础设施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是校园网络的建设,从1998年到1999年,人大附中建设了第一代校园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强大的校园网络系统。同时,人大附中用光缆连接了人民大学教育网,方便了学校网络建设的整体规划及信息化联系。我校第一代校园网建立之初虽然只有270多个信息点,但是遍布了主要的教室和办公室,使学校各处全面联网。2002年4月至9月期间,我校校园网升级为第二代网络,核心交换机配备了双机冗余模式,光缆和主干设备升级为千兆网络,实现了绿色网络和网络的安全管理,信息点数量随之扩充到1900多个点。从2006年3月至今,人大附中校园网已经升级为第三代网络,校内总信息点增加至近5000点,互联网接入带宽200M,存储容量100TB,我校校园网络规模已经接近一所大学的网络规模。2008年12月3日,由人大附中承担的CNGI“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项目通过验收,我校成为IPv6教育网络的国家级骨干节点。2010年,我校引入iPad教学项目。2011年,我校又全面建设了无线网络,这成为智慧校园、物联网和移动教学研究的坚实基础。2013年,人大附中成立信息科研培训中心,开设了信息技术培训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2)应用系统
  早在1997年1月人大附中就创建了网站,这是我国中学最早建立的因特网站之一。网站建设初期,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宣传我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刊载了大量的学校照片和简介给广大师生及家长。2002年、2006年和2011年,我校的官网经历了三次重大改版。由于内容和功能得到极大丰富,官网成为学校各部门的宣传、选课和招生的重要方式。
  1)行政办公方面,我校早在1999年底就建设了Exchange邮件系统并一直坚持使用到现在,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办公效率。随后,教务、人事、财务、学籍等部门率先实现信息化。到2010年,学校整合了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了人大附中校内信息平台和协同办公系统,现在该平台已经上线并取得很大突破。
  2)教学方面,人大附中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建设了教育教学管理系统、Moodle个性化学习协作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先进的学籍管理、自动化的阅卷系统和成绩分析系统。同时,人大附中还建设了一大批先进的教学实验室,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多媒体教学实验室、虚拟科学实验室等。
  3)德育方面,人大附中建设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体质健康测评系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和师生互动社区。我校为学生们提供了班级网站服务,每个班可以由班主任向信息中心提出申请建立班级网站,让同学们不仅获得更多自主交流的网络空间,更促使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向学生延伸。   2.创建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人大附中一直将教育资源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学校建设了庞大的校内教育资源库。早在1999年,我校校园网刚投入使用,学校便组织了大量学科教师进行资源库建设并创建了首批教学共享资源。我校的校内有效资源在国内中学界始终处于领先位置,到目前为止已经接近40T。
  人大附中于2005年12月19日依托“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应用试验专项: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经教育部科技司的批准同意,发起了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实现对全国各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是该联盟的主要目标。该联盟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宽带P2P应用推进联盟于2006年5月至12月底,共同发起并联合举办了为期7个月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上西部行”公益活动,向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贵州等地具有网络条件的学校免费开放。在为期7个月的活动中,共播出了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课件929 节,累计播放时长达1238小时。据统计:在线收看高中课程为126000人、初中课程为525000人、小学课程为15750人,7个月的观看总人数达666750人。联盟在2006年7月举办了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随后又举办国家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大奖赛暨多媒体课件大赛。截止2012年3月18日,已有1246所名校加盟联盟、拥有37057条优质资源。有627980位用户实名注册该联盟举办的G12E网站。
  我校联合了全国30余所知名中小学于2008年6月在钓鱼台召开基础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讨论会,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建成优质基础教育资源20000课时并发展更多的节点学校,探索出一条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开发服务的公益性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道路。2009年人大附中联合39所全国知名学校一起承担起国家应用示范项目“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试点工程”。该项目依托国家和地方已建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基础设施,整合国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兼有个性服务和共性服务两种功能的国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远程教育共享平台,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层次需求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课件,利用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现有设施,通过多渠道为大家提供互动式课堂教学和个性化课外辅导服务。通过试点工程,探索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普遍服务的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国家免费基础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渠道,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了解决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突出矛盾,满足普遍提高国民素质的长远需求,使远程教育进入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发展阶段,我校于2010年8月8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主办了国际名校长论坛,来自国内外的500多所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以及5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就“教育·创新·人才——不同背景下的共同关注”这一主题发表演讲、互动交流。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该联盟资源的优势,我校刘彭芝校长领导下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与国务院参事汤敏领导下的扶贫项目“常青义教”一起,计划通过网络联合退休中小学教师,共同对偏远贫困地区学校的老师及同学提供远程义务培训、讲座、答疑等长期不间断的扶贫活动。
  目前,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在海淀区教委的领导下,开始进行跨校选课和学分认定试点。试点成功后将进一步在联盟内推广,“通过网络共建共享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将得到延伸。
  3.超前开展网络学习和网络教育,推进教学模式变革
  网络教育是拓展学习时空和办学空间的有效手段。2003年1月,人大附中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致力于网络教育形式的研究。非典型肺炎在2003年4月肆虐北京城,由人大附中研发中心开发的“人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应运而生。作为空中课堂的延续,北京市教委委托人大附中等学校策划并参与了2003年暑期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学习环境,在暑期继续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指导。人大附中远程教育网作为北京市教委“空中课堂”在线指定网站,在非典期间免注册、全开放,向北京市、全国所有中学生提供免费同步教学服务,为北京市中学生停课不停学做出了贡献。
  我国多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课题由人大附中研发中心承担,其中最著名的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中学教育示范工程”课题、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基础教育知识网格中心节点示范工程”和国家发改委CNGI项目“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知识网格工程”,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4.大力开展远程教学活动,探索跨校选课、协同培养新模式
  远程教学是履行社会责任、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技术手段。人大附中在远程教学领域一直超前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人大附中和加拿大渥太华里德高中在1998年4月底实现了基于国际互联网方式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在1999年12月实现了基于ISDN方式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美方将此次活动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直播。我校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在1999年12月22日实现了基于视频电话会议系统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高一和高二的30位同学2000年4月6日晚在我校实验楼远程教学教室里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堪顿分校之间进行了远程教学,启动了第一期远程教学计划。两校经常性地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数学、英语和生物等学科的双向教学活动。目前我校与美国中学的远程活动仍十分频繁。2000年12月29日,我校作为中心站点对十个远郊区县同时进行“一点对十点”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学校在2001年10月29日开通了与日本大阪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间的中日远程数学教学,中日两国的高中生分别用英语给对方讲述课本里没有的数学内容,我校学生出色的表现,让对方师生都感慨地说他们是“彻底输给了中国学生”。   2002年6月1日,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视察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程,现场观摩了“一点对三点”的远程教学活动,并对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2002年11月6日,人大附中—湖南湘潭中学—湖南长沙一中的“两地三校”远程教学项目开通。我校与密云三中、北京80中2004年12月进行了远程校本教研活动。学校与意大利教育部在2005年1月通过远程网络召开远程会议。我校与香港培正中学于2005年5月至2006年4月先后进行了三期京港远程交流活动。我校与宁夏六盘山中学于2007年10月开展了远程教学活动。我校与美国菲利普斯中学于2010年12月开展中美远程活动。
  2012年,实现了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四所学校学生跨校网络选修课程。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校际间教师研修、备课,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修课程。每所学校都提供了一些特色校本选修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了学分共享制度及评价系统,建立了校际间选修课程学分确认的流程,评审机制,四所学校通过平台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
  我们已开设名家讲坛、应用随机过程、科幻物理等14门课程供四校的所有学生网上选修。2012年,四校共有800多名学生选修跨校网上的课程。
  目前,人大附中的远程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很多交流活动已经常规化。远程教学广泛开展为国内外中学的相互学习、相互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者:人大附中信息化发展的运作模式是什么?
  赵海涛:我校的信息化发展运作模式也可以归纳为四点。
  1.著名教育家刘彭芝校长亲自参与推动信息化建设
  一直以来,刘彭芝校长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刘校长认为:“信息化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占领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我的理想是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学校,这样的学校要有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要有懂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流人才。”人大附中的信息化发展,不管是第一个校园网站的建立,还是远程教室的建设;不管是网络教学的开展,还是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成立都离不开刘彭芝校长的大力支持和亲身参与。
  十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中学教育示范工程。人大附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一起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为表彰该项目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及应用效果,2010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和刘彭芝校长颁发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也表明我校在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2.以需求为导向,建设了一支跨学科、跨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团队
  学校领导在一开始就认识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的事情。学校的信息中心和电教中心虽然在工作职能上不同,但是具体到信息化建设项目,通常都是由副校长牵头,由有关各方成立一个项目小组,群策群力。这样既可以很好地把握师生需求,同时又可以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
  我们专门成立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小组,小组由主管副校长、信息中心、电教中心、德育处、教务处、教学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德育处、教务处、教学部门作为业务部门提供需求,电教中心和信息中心作为技术部门提供方案,大家共同协商,学校最后决策实施。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各个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信息化本来就是服务一线、让大家都能受益的事情,它的建设不仅仅需要用户的参与、专业人员的服务,更离不开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所有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管理者、建设者和使用者都应该共同参与,只有这样信息化建设才能越办越好。
  3.以服务为核心,成立了现代IT服务中心,与一流的IT公司合作,提高IT服务质量
  人大附中信息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很早引进了专业的IT服务团队,进行IT服务外包的实践。信息中心特别重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此,人大附中信息中心与神州数码公司合作,引进了专业的IT服务人员,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IT服务流程和服务手册,成立了IT服务中心,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维修、数据中心维护、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使得信息中心的人员有充足的精力用在项目建设、课题研究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只有解决了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人力资源等问题,信息化建设才有快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4.将信息化建设与培训、推广、使用协调起来,进行可持续化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建设与培训、使用、推广协调起来,信息化建设才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才能被大家消化,促进信息化过程良性循环发展下去。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一种新兴的技术形态进入教育系统,必然要与教育系统中原有各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协调共生,并最终达成一种新的生态平衡。
  如果想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在教育领域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需要我们从宏观层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开发相应的平台、软件、资源等,引入相关专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使用制度,这些都是信息化建设初期需要整体考虑并精心设计的。我校每一项信息化建设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制定了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需求调研、培训计划、推广人员项目、预算和进度等。这些都保证了人大附中信息化建设与使用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进而保障人大附中信息化建设能够持续快速地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以CNKI 收录的有关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章为样本,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绘制翻转课堂研究知识图谱。发现国内翻转课堂研究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过程”两条路径展开,并形成三个热点知识领域;同时翻转课堂研究中存在缺乏多学科参与、保障条件研究重视不够、微观研究有待加强等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未来研究的若干建议,以期对深化翻转课堂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翻转课堂;知识图谱;高频词分
摘 要:有人认为信息技术是没有前途的学科,其实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信息技术课程不但具有内容变化快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工具性特点,能更好地与其它课程进行整合,为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素材更多、更广、更新,方法更灵活、更便捷。  关键词: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师;优势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我有六条小鲤鱼,这六条小鲤鱼还是过年的时候,我大姑姥送给我的呢!  小鲤鱼的样子可真是“眉清目秀”啊!一对亮晶晶的小眼睛嵌在玲珑的小脸上。小鱼儿的鼻子就是两个小孔,嘴巴不停地一张一合,在嘴唇上还有两根小胡须。虽然个别的器官不好看,但是组合在一起,你就看到了意想不到的美丽。  别看小鲤鱼的外表端端正正的,可吃饭的时候却狼吞虎咽的,尤其在抢食的时候就跟发了疯一样。  我給小鲤鱼喂鱼食的时候,它们就争先
今天开班会,汤老师宣布我被选上了小队长,我特别高兴,因为我一直都很想当小队长。  我走上讲台,汤老师为我别上了“一道杠”,其他同学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我觉得特别光荣。那一刻,我心想:“我要再接再厉,以后听课要更认真,上课要积极发言。我还要多关心同学,事事为班级的荣誉着想。我一定要为大家做好榜样,尽到小队长的职责。”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辽宁大学玩儿,说是让我感受一下书香的氛围。不过,偷偷告诉你哦,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辽宁大学里的银杏林。  我远远就看见一大片金黄的银杏树,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我惊喜地跑到树下,捡起一片树叶细细端详:银杏树叶的纹路是一条一条的细线,叶子的形状像一把小扇子,手感特别光滑、柔软。我放到鼻子下面闻了闻,感觉有点儿奇怪,我又放到嘴里尝了一下,妈呀,好苦啊!  一阵风吹来,银杏树发出“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与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中间环节,具有“双衔接”功能。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怎样才能将“双衔接”功能发挥到极至,不仅巩固加深了小学知识,更为高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从单一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采用化整为零,以学生管理学生的模式提高课堂管理,以学生指导学生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以学生评价学生的方式形成课堂评价,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培养出适应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才。 
摘 要:新形势下电气实训装置的改造升级思路是基于“互联网 ”的思维,将诸多分散的元件如继电器、到位开关等低压电气元件,以及PLC、变频器、电动机等,通过交互信息感知技术,实现设备管理、信息采集及数据挖掘及云端服务设计。以电气综合控制实训室为例,先让设备物联化,实现有线至无线的跨越,再引入机器人巡检技术,实时对设备故障、工况进行检测,动态地分配任务。该类电气物联网系统集成设计,不但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手
“帅老师”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他姓陈,有三四十岁,中等身材,头发像一片黑森林,圆圆的脸,白皙的皮肤,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显得很儒雅,更像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太帅了!  每天清晨,当我迎着晨曦踏进校门后,总能看见陈老师和同学们打球的身影。他说每天早上带着孩子们打一场篮球,一整天都精神百倍。你瞧,他左躲右闪,灵活的身体像风一样冲出了同学们的包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