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墨在虚拟世界中流淌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有各种各样的水墨动画作品出现,但是大多都只是运用了“水墨”娇小的外壳,水墨艺术的真正美感没有凸显在动画作品中。或许是技术的不成熟,亦或是创作者的忽视。总之,水墨动画没有达到本应的效力。当今面对欧美动画大行其道的严峻挑战,我们应如何继承传统的水墨艺术,又应如何将祖先的精粹转化为今天的文化引擎?本文将试从艺术内涵、数字技术、人才交流方面,探索水墨动画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水墨艺术;动画;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178-02
  
  发展水墨动画,不仅仅是因为它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更应该看到的是它美好的未来。中国水墨画艺术经过千年历史的锤炼,风格独树一帜,毕加索提到“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可见中国水墨画艺术的真谛和魅力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中国水墨画艺术的“意境”与“韵味”不管在过去还是未来,依然是中国画的主题,是水墨动画的创作源泉。
  
  一、浓厚的水墨艺术为水墨动画奠定坚实的表现基础
  
  一种动画形式拥有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欧美日韩,画风千千万万,而中国的水墨动画继承的应是传统水墨艺术的独特风格。中国古人已经在水墨中韬光养晦了千年,动画想要传承其精髓,应当潜心研究,这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是一旦动画有能力运用这些丰富的表现手法,那么水墨动画,将会在更好的内容下大放异彩。本文从水墨画的作画技法、笔法以及墨法的使用入手分析水墨艺术的丰富内涵。
  (一)技法
  一幅水墨作品的风格,很大程度上由画家作画技法不同所致,中国画技法大致分为六种:十八描、双勾、白描、皴法、没骨、泼墨。[1]其中的泼墨,无轮廓,而将墨泼于纸上,形成一些饱满淋漓的笔道,气势磅礴,进而构成画面。水墨画技法的精妙就在于此,当你站在一幅画面前时,能感觉到有一种力量,画中的物体虽静犹动,而这种力量,也就随之营造出作品的意境。
  (二)笔法
  笔法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笔法在整个书法国画艺术体系中十分重要,也十分复杂。书法的用笔笔法具体可以归纳为中锋、偏锋、圆笔等。本质上讲,笔法主要指用笔技巧,包括运笔方向、运笔力度以及运笔速度等,是无形、抽象和动态变化的。
  (三)墨法
  水墨画不用色或少用色,突出水墨互渗所造成的丰富的表现效果,体现出自然的意趣。水墨画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分为焦墨(原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层次,其颜色由深到浅。如此庞大的水墨体系,是祖先留给动画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稀珍资源,我们应当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其中的内涵,使水墨动画饱含意境成为可能。科技的发展又让我们拥有了强大的工具——计算机,通过这样的工具,水墨艺术极有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水墨艺术的生机会再一次被激活,从而焕发出耀眼光辉。
  
  二、发达的动画制作技术为水墨动画提供灵活的表现手法
  
  数字化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而数字世界的高度扩展性几乎能将任何东西映射进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数字世界现在已经为水墨动画敞开了大门,在这个全新的世界中,水墨不再用笔和墨塑造,而是由数字通过算法和编码再现。将水墨艺术由现实转化为虚拟的过程必然是曲折复杂的,但人们的努力一定会让水墨在数字世界中表现得更为丰富多彩,更加栩栩如生。
  (一)二维水墨效果的模拟
  在二维水墨艺术效果模拟方面,按照模拟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物理模型的模拟和基于艺术效果分解的模拟两大类。1.基于物理的模拟,从几何结构、能量约束、笔元等不同方面出发建立了毛笔笔刷模型,以纤维结构和分层思想为基础建立了各种纸模型,运用波形规则、浓度差、基于LBE(Lattice Boltzmann Equation)的流体仿真方法、基于动态扩散机理和元胞自动机改进模型的方法等模拟水墨扩散。2.基于艺术效果分解的模拟,人们分析了中国水墨画各组成要素的材料特性及相互作用关系,总结出水墨画的笔法、墨法特征。为了实现山水画的模拟,相关人员应用纹理合成和纹理生成方法仿真山水画中的皴法纹理,提出基于图像的方法合成中国山水画的方法。
  (二)三维水墨效果的渲染
  三维水墨渲染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基于传统NPR渲染流程的研究,基于已有软件和开发包的研究,以及基于图形硬件加速的研究。1.基于传统NPR渲染流程的研究:2006年图形专家采用基于组件和多层渲染的思想,提出了一个三维水墨渲染模型,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2.基于已有软件和开发包的研究:2002年动画界提出使用Maya和Render Man Artist Tools制作三维水墨动画的方法——以三维动画技术软件Maya为主要研究平台,用粒子冷画技术(Paint Effect)编写自定义的中国画水墨效果的三维数码画笔,通过重构和解构数字化的山石模型,获得动态三维水墨山水画艺术效果。3.基于图形硬件加速的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提出一个基于GPU的水墨动画生成系统,包括动画变形框架和渲染过程,为水墨风格的实时娱乐应用提供了基础。
  (三)立体水墨动画制作
  立体电影浪潮席卷全球,梦工厂曾经说过,立体电影的放映使得每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不得不说是全新的观影方式,若将水墨动画扩展出纵深的维度,那么当观众置身于水墨的世界,带给他们的将是何等的震撼与感动。在水墨动画的立体版本中,先渲染出二维的版本,之后重新渲染成双眼立体的版本。此时必须设置两部摄像机来产生立体效果,这并不是由平面转立体图像的后期处理,而是先为左眼完成所有的制作,然后再在场景文件添加第二个摄像机。此时,根据双机合成效果,需要微调摄影机等位置。我们的水墨艺术,因为数字化的转换而享有所有先进的表现方式,未来的4D体验,全息影像,都能为水墨艺术增添光彩,因此在形式上没有任何的限制,限制我们的只有头脑的创造力。
  
  三、水墨灵光的传承:形成新式动画人才与传统国画人才的新链接
  
  中国古人挥舞手中的画笔时,在思想上已经浸润了千年的文化,又揉进了自己的艺术精髓。较之于西方,中国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是更潜隐,更感性的,它关照自身,又并不孤立而单纯的存在,讲求其本身与外界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同样,水墨艺术的呈现也是整个外在环境中的一个和谐统一的构成。艺术品的灵光[2]由艺术创作者所赋予,而艺术品种的灵光,则由人们代代相传。我们不仅要继承祖先的艺术精华,而且要运用到当今时代,让水墨艺术的灵光通过各行各业人才的努力,不断传承下去。
  (一)数字新技术使传统国画人才拓宽应用领域
  人们掌握数字化这种方法之时,世界会为之而改变。周围的一切被数字重构,任何事物,都能在数字世界找到其身影。那么我们的水墨艺术,通过水墨动画的艺术形式,首先迈出走向数字化的第一步,这已成为现实,但就是因为人才的紧缺,使得水墨动画徒有其表,艺术的审美性更无从谈起,因此传统国画人才进入该领域,是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不得不承认,当今我国国画人才屈指可数,学校虽然有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可是国家为这种传统艺术的应用而开发的平台太少,这些专业的人才毕业后不是选择改行,就是在学校当老师,成为艺术家的寥寥无几。水墨动画若能发展壮大,传统的国画就会在另一种形式中得到复兴。狭小的市场空间是导致传统国画人才紧缺的另一原因,市场是发展的引擎,没有市场,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将实际操作的各种技能传授给他们,最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创作的热情。一个传统的艺术专业有了数字化本领,就有了发展的空间,这样的人才势必会进入应用领域,那时国画这种专业就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二)水墨艺术使新式动画人才增强艺术修养
  在传统国画人才苦于没有用武之地的时候,新生的动画产业却因国家的大力支持而生机勃勃。各种动画学院,培训机构纷纷成立,从电影到电视,各式各样的动画片纷纷涌现。然而,国产动画片却很少有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细数近几年的动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动画片的创作意向上,原创性不强,叙事能力欠缺,缺乏内涵,没有深度;从创作手法上来看,我国的动画创作者大多受日韩、欧美的影响,一味跟风,丧失自己的独特风格。民族特色就更无从说起。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动画创作者的艺术底蕴的缺乏。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在培养学生的动画技能的同时,兼顾传统艺术修养的学习,作品就能从创作之始被赋予作者的初衷,其自身的修养随之会悄无声息的从作品中传播开来。学生们在学习中认识了水墨,体会传统水墨的奇妙,进而会将这些所见所学所感经过自己的提炼而应用在作品中,这又是一番何等的创作景象?
  (三)灵光在人才的交流中传递下来
  制作动画影像是庞大而系统的工作,人才应当在这样的团队合作中得到能力的最大发挥,制作水墨动画亦是如此。动画人才通过对水墨技法的研究,开发出更好的软件,从而运用软件让动画从故事变成成品。而掌握水墨画法的传统人才将是整个动画的灵魂缔造者,他们从纸上的初稿,到屏幕上的制作,需要全方位的配合,是他们将水墨的灵光从纸张转移到了银幕,而这种如同奥运火炬一样的灵光的传递,必然是通过各行业的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中塑成。
  水墨动画凭借深邃的历史,先进的科技,必然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前景。当水墨动画兴旺之时,一系列视觉经济都将因水墨数字化形式的成熟而为之一振,水墨艺术随之化身为各种元素浸入我们的生活,如同祖先的生活一般,但这一次,我们不是用笔,而是用比特。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4] 赵可恒.动画发展史[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6]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时代,网民具有自由查询、自由参与、自由表达的权利。网络自由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人们都在为网络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而欢呼。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自由的现状,结合密尔的《论自由》一书,探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自由,以此对网络自由做出一些探析。  关键词:网络自由;相对自由;探析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090-02    随着新媒
期刊
摘要:“大场”,一个上海不起眼的小地名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并非只是十里洋场的情缘传奇,风花雪月的背后是乱世苍凉的深刻体验。战争的大背景笼罩了她的一生,这种战争情境下的独特表达成为张爱玲的书写策略,战时体验的巧妙转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创作的灵魂,而这一切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战争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
摘要:民族问题是《中国的西北角》中着重探讨的问题之一,范长江以高屋建瓴的敏锐观察力,痛陈了西北民族关系中的不合理现象,并构想了合理的民族政策。范长江的通讯之所以能超越时人,在于他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富有深度的分析能力。  关键词:西北;民族问题;范长江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088-02    20世纪30年代,开发西北成为当时的社会热点。
期刊
摘要:中国SNS起步短短几年内就发展成为互联网上一支生力军,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让人看好,也引人担忧。因为其存在着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发展瓶颈,而其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实行错位竞争机制。  关键词:SNS;核心竞争力;错位竞争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108-02    早在2003年8月,从斯坦福大学归来的网络精
期刊
摘要:电视媒介与奥运会的结合是奥运跨文化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电视媒介利用自身优势,在奥运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了话语权,而奥运电视转播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电视媒介话语权的执行过程。本文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例,结合“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来对电视媒介的话语权现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奥运会;电视转播;跨文化传播;媒介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H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随着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为文化产业重要部分的电影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在国外大片纷纷入驻内地市场的今天,国产商业片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在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杜拉拉升职记》的成功为例,剖析商业电影如何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实现其经济价值,达到利润最大化。  关键词:商业电影;营销;杜拉拉升职记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068-02
期刊
摘要:否定是万物发展都必经的一个阶段,质疑同样是医学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从医学期刊的角度学习探索否定对于医学进步的意义,无论是对自身研究思路或方法的否定,还是对他人研究成果或理论的否定,都是推动医学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作为医学信息载体的学术期刊,目前极少数涉足这一领域,医学呼唤“争鸣”。《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历经30年春华秋实,想要突破现状,再上一个台阶,必须改革创新,《医学争鸣》(Negati
期刊
摘要:张悟本的大起大落,媒体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现象的发生,涉及了大众传媒的功能、媒体制度以及媒体文化的巨大影响力等多种因素。这种现象可以从媒体的责任、公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媒体监管等方面透析。  关键词:张悟本;大众传媒;媒体文化;媒介素养;媒体监管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146-02     张悟本以2009年10月人民日报出版社
期刊
摘要:我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科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匮乏、毕业生分配难等问题。进入21世纪,虽然编辑出版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在超速发展的同时,人才培养质量却难以适应出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外出版产业发达,出版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培养模式先进,关注、研究欧美各国的出版产业和出版高等教育,借鉴其经验以破解我国出版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意义深远。  关键
期刊
摘要:暗访是现实社会的需要,是记者工作的需要,合理的暗访是公民权利的延伸,善意的“谎言”不违背道德,暗访不能与非法划等号。没有触犯法律的、符合公共利益的记者暗访行为,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关键词:暗访;现实需要;公民权利  中图分类号:G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127-02     陈力丹教授在《传媒》杂志2010年第6期发表了题为《记者暗访原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