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导控探究式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学习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实现角色的准确定位,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探究者。本文探索在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高中物理 问题 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指出:中学生应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该标准在课程具体目标的第二点“过程与方法”中也明确提出:要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在内容上各个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的各个模块中也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在“内容标准”中也明确提出:高中学生应在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中达到七个探究要素的要求。因此让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成为高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新世纪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要求。然而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因为种种问题,而导致探究活动没有达到其应有的目的。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要经历的七个探究要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进行探讨。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一节探究课的开始,属于诱发学生探究的阶段。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需要利用合理的构想、恰当的材料、精练的语言、演示实验现象等提出令学生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激起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求知的强烈欲望,引发学生对探索问题的关注,形成鼓舞人心、令人兴奋的课堂气氛。而好的问题的提出就需要创设情境,即创造探究的氛围和条件。
  好的情境可以通过一个实验、一段材料、一个录像片段来完成。例如,在学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之前,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电池用久了小灯泡就不亮了呢?”学生的回答是电池没电了,电压变小了。可是分别用电压表测量新、旧电池两端的电压,结果几乎都是1.5伏。这让学生大吃一惊,感到非常诧异,都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这就为教师进行下一步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的探究教学埋下了伏笔。
  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将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和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知识相结合教学。比如在讲解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时,可从学生已熟悉并会解决的汽车过拱形桥这一模型入手,让学生先思考:当车速和桥的半径为定值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多大?驾驶员对座椅的压力是多大?再提出:如果车速变大,以上两力如何变化?学生对此问题已较熟悉,所以不难得出车速越大,以上两力越小的正确答案。继而再提出:如果把桥的半径变成地球的半径,会不会出现车速达到某一值时,桥对车的支持力为零、驾驶员对座椅的压力为零这一情况?此时车速为多大?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分析,讨论交流,会很快得出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有效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这种问题的提出方式由于和生活联系较密切故有利于学生理解。将物理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猜想与假设
  一个好的问题提出之后,接下来要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寻找探究的因素,進行实验探究的准备工作。在这个环节中大部分探究因素比较好找,也有部分问题的物理情境比较陌生,需要探究的因素并不容易想到发现,往往是学生乱猜一气,或者猜想的范围过广,提出的研究因素过多,导致课堂上无法研究。为了避免发生以上现象,教师在学生猜想前,应通过实验或者理论分析进行适当引导,在猜想时一要提醒学生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二要要求学生在猜想的同时说出猜想的科学依据,避免学生瞎猜乱猜,或者猜想范围过大,探究因素过多。
  例如,在研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时,学生通过比较“羽毛和石块的下落”及“石块和纸团的下落”的区别后,就能回答出影响物体下落快慢有质量、体积、空气阻力等因素。在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学生比较陌生,难以猜想。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挂线的小球让学生拿住线的一端使小球做圆周运动,改变球的质量、半径和转速让手指感受线的拉力大小变化,再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进一步分析得出决定向心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通过实验的引导,学生更易直观得出正确的分析思路。
  三、制订方案
  猜想结束后下一个环节就是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制订方案主要由制定实验的原理,选择实验的仪器,制定实验的步骤,设计实验数据的测量表格等步骤组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步骤有所取舍,一些重点内容交由学生完成,次要内容课前应事先准备好,不要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在设计方案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探究的内容,要求不要过高,任务不要过多,速度不要过快,以免学生探究时间不够。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实验实际操作时遇到的问题,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小组成员的配合,进行错误的预防,以便成功快速地完成实验。
  例如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和合力的关系”实验中,按照控制变量法,需分别研究“加速度和质量”及“加速度和合力”的关系。而每个因素的研究均要测量5次加速度,导致数据过多,计算量过大。再加上两个研究的方法类似,而一个小组既难以在不到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这个探究实验的所有步骤和计算,更没有必要。教师可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个大组研究加速度和质量关系,另一个小组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实验结束后两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这样既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又完成了学习的任务。教师只有合理地安排教学的任务,才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体验探究的过程。
  四、实验探究
  进入实验探究环节时,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教师在这一环节既要放手又要引领。放手不是放手不管,实验中教师要积极在教室中巡视,观察学生实验操作,当学生遇到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不要过多干预,避免错失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但是学生无法自主解决问题时,教师也要给予积极指导,以免学生长时间处于无助的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而丧失对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交流和合作精神。教师应要求组长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任务,既要避免有的同学任务过多过重,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又要避免有的同学无事可做,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在小组性的探究学习中,有的学生不注意合作,或不会合作,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侵占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探究学习资源,出现了越俎代庖的现象。有的学生由于“活性”过大,好动好说,干扰了学能差的学生认识问题,使学能差的学生还没来得及想象、体验、分析与思考,就被别人拖动而被迫完成学习任务,从而造成成功完成探究学习的假象。学能差的学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类似无收获的探究学习,在内心深处往往把自己当成了“丑小鸭”而失去学习的热情。
  五、搜集证据
  搜集证据包含实验数据的测量、计算几个过程。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数据的精密性直接影响到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实验测量和计算时单位的换算和有效数字的处理要求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验,而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
  六、解释与结论
  解释与结论是学生对实验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小组应在该过程利用数学的归纳、演绎、推导得出实验的结果。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在这一过程可以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采取多种分析方式,例如计算法和图像法,并让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
  探究式实验教学和一般的验证性实验课最大的区别是学生在事前并不知道实验的结论。实验时各小组探究能力存在差异,有的小组实验操作的误差较大,未必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同时要告知学生要学会尊重数据,承认实验失败的同时还要找出失败的原因,从错误中学习,培养科学诚实的品质。切忌实验失败后,把别的小组的数据抄过来当成自己的成果。
  七、表达与交流
  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和得到有关结论后,要引导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展示实验成果。可采用学生进行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如每个小组可推荐一个学生为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和说明,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提问,提出的问题由答辩小组的全体成员共同回答,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应给予恰当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总之,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注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锻炼科学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实施评价、学生表演、竞争、教学实验、音乐及多媒体等方面谈谈巧创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我根据教学的要求与内容,努力创设多种情境,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我以人教版《思想品德
摘 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图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设计有梯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在感受成功中激发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才会有生命力。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课 激励教学 方法 作用    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为了培养学生对社会学科的学习兴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但是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则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地开发、组合、利用这些资源,让教学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与社会融洽,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课表为依据。  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教学资源进入课堂,首
摘 要: 新课改的教学大纲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当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正处于探索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真正贯彻落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    当前我省新课改正处于摸索时期,在这样一个新旧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碰撞的特殊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在情感
人类历史长河中先祖智慧镶嵌的宝石是数不胜数的,他们熠熠生辉的光芒照亮了后续者前行的路途,使后续者在人类智慧的引导下续写历史,并有所进步和创新。  以初一历史中的《辽、西夏、金的并立》一课为例,我们谈谈在这一课中如何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在中国大地上先后出现五代十国等多个割据政权,我国因此又沦为分裂局面。这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凡立志要为人上人的幻想家,
目的:探讨骨伤复原汤在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7.01.01-2019.11期间,从我院进行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中,选择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对照组
摘 要: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活动环境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关键。所谓活动环境,是指为了探索和掌握有意义的物理问题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具体活动的背景材料,还包括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师生相互配合共同探讨问题的活动氛围。为此,我们既要在宏观上把握好指导课堂活动的思想和原则,又要在微观上科学操作课堂活动的控制环节。本文具体分析
摘 要: 物理的学习活动室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效应。非智力因素能够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陶冶情操,在提倡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今天,我们要把培养非智力因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 物理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各种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起来,共同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非智力因素包含两个方
通过采用TRS方法对实验上新发现的175Hf原子核的两条高自旋转动带进行了研究,以证明是否具有三轴超形变,并且为了使结果能够更准确可靠,选取了最靠近费米面的5个准粒子的组态
摘 要: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把握好五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物理实验 环节    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的开始,但抽象的课堂传授致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实验教学对于物理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和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