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失代偿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nz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失代偿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收集91例(91眼)白内障术后角膜失代偿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受体角膜标本,常规包埋切片,全部做HE染色,部分做PAS染色和胶性铁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角膜上皮细胞水肿,细胞间隙增宽,上皮下大泡形成,表面不规则,部分病例角膜上皮内生.前弹力层肿胀,局部破坏消失.角膜基质层增厚水肿,基质纤维间隙增宽,部分病例有炎症细胞浸润,伴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后弹力层略增厚,板层样染色不均,部分形成双层后弹力层样外观.内皮细胞扩大、退变,稀疏甚至消失.部分病例角膜后膜形成.结论 角膜内皮细胞大量减少、角膜上皮内生、角膜后膜形成是导致白内障术后角膜失代偿病理改变的原因。

其他文献
<正> 1987年,针对改革中的社会心理,我们进行了8次大规模调查。这些调查是形成本报告的基础。 为本报告提供主要数据的两项大规模调查,其样本是以全国353个市12258.47万市区非农人口中18岁以上者为总体,严格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的。在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同样的问卷或同样的题器和量表进行定期调查,使几次调查的数据和结论具有了可比性。
<正> 文化人类学者往往从人的自然形态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探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渊源,这固然不失为一种索根求本的科学方法,并渗透到考古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它也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所张目,希特勒的“日耳曼文化至上”论便是这一谬种的极端形式。中国自明代中叶在与欧洲人种的文化交往中,始有中西学之对垒,进而演为中西学之争。“原来中国几千年所接触者——除印度文化外,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moderate h.vpothennia in the lung inflammation of rat acute lung injury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LPS). Methods A rat m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心肌缺血再灌中表现很明显.由于冠脉内皮细胞(CE)所处的特殊解剖位置及生理特点,缺血再灌注的CE对钙稳态、血凝稳定以及缺血再灌注稳态的维持都有重要作用.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