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有效课堂的起点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教学是孩子正式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步竖式,是除法竖式教学的最基础一课,其计算过程除了牵涉到多步口算、心算,更需要把计算过程格式化、顺序化。从知识学习分类角度看,竖式教学就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站在教材的立场,站在教师经验的立场,竖式教学要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已形成共识。总认为课堂讲清了算理,揭示了算法,学生就能掌握竖式计算这一技能,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如在我们的公开课上,还有教师采用预习单的形式,事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尝试列竖式,收集学生的错误类型后进行“以学定教”式的课堂教学。令人遗憾的是公开课的当堂检测,学生做题的正确率都只有66.2%左右,33.8%丢哪里了?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尚且如此,我们的家常课呢?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0-31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为例,谈对竖式教学的几点认识。例谈所谓的高效课堂,我们该从何处入手。
  一、“知你”,设疑激趣
  竖式的写法来自计算的需要。它集多种运算于一体,这种“集装式”的组合每一步的算理是什么,学生不清楚,更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教学必须以旧知引路,在解决现实情景的问题中寻求解法,来对照比较分步口算和竖式教学的内在联系,沟通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教学片段1】
  (一)初步感知:
  在呈现教材的问题情境,明确所求问题后,让学生列出算式28×12,让学生尝试计算:
  生1: 12分成10和2,28×10=280,28×2=56,280 56=336。
  生2: 28分成20和8,12×20=240,12×8=96,240 96=336。
  生3: 28 × 9 = 252, 28 × 3 = 84, 252 84 = 336。
  师生共同交流三种方法,并总结共同之处:都是先把两位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然后相加。
  (二) 巩固练习:用拆分法相乘计算13 ×73
  (三) 总结提炼:这两题都可以将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和另外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和相加,也就是变成几个几和几十个几来计算,并进一步得出“把十几拆成十和几最简便”的结论。
  (四) 质疑设问:用拆分法计算65 ×49。数字较大,用上面的方法拆分了算,大部分学生要借助笔算,有的甚至列出三个独立竖式。
  二、“导你”,“理”、“法”并进
  在介绍了竖式的写法后,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做了以下的步骤:
  1、先用乘数个位上的2去乘28,结果表示什么?应该和谁对齐?(学生说得头头是道,看来旧知的巩固起了很好的作用。)
  师:乘出的56表示什么?2个28的积。
  2、第二步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28,教师把1用红色粉笔描了一下,强调突出了第二步乘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说乘的结果,并说明了结果写的位置。
  师继续追问: 28表示什么?为什么8要与十位对齐?
  生个别发言,说得头头是道:28表示28个十,是280,所以8要与十位对齐。
  3、请学生完整地说说乘的过程。
  在讲清算法的同时,教学有机渗透了算理的分析,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促成了算法的教学。“理”、“法”并进的教学确保了“导学”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三、“懂你”,“橡皮”帮忙
  接着,教师让学生进行了模仿性的第一层次的联系,笔者以课改的研究者、听课者的身份巡视了一组学生,3个孩子产生了学习困难,两个孩子在算完第一步后停笔不写,不知下面该写哪一步,尽管有一个孩子模仿老师用红笔描出了乘数十位上的数,还有一个孩子乱写一通,根本看不清其步骤,完全混乱,33.8%的错误就是丢在这儿了!我附到一个孩子的耳边说:“个位乘完了吧?用橡皮把个位挡起来,现在看到几乘几呀?你会用竖式乘吗?”用同样的语言和方法,连续教了这三个孩子,再回头巡视的时候,三个孩子都做对了,如释重负的我恍然大悟,用红笔描出十位上的数是突出了第二步,但对孩子来说,四个数学仍然摆在他的面前,个位形成的“干扰”不能自觉排除而发生了“混乱”,导致出错。用橡皮“挡起来”,也就挡住了孩子的“干扰”,孩子每次见到的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旧知”,自然简单多了,只需解决对位问题就行了。
  用“红笔”描出和用“橡皮”遮挡,两个微小的动作,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背后,这是两种“学生观”的体现。用“红笔”描出突出了教学知识本身的重点,但忽视了孩子们的学习困难,没有排除前摄知识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干扰;用“橡皮”遮挡,既突出了知识本身的重点,而且准确分析了部分孩子的学习困难,主动阻挡了前摄知识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干扰,让新知不新,很好地借力了旧知。
  我们在追求高效课堂的时候,经常挂在口头的话是“备课备学生”、“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在备课时,我们总是一味地去读懂教材,读深教材背后的理论,花大量的时间设计教案、编写文稿、设计PPT,,扪心自问,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去读懂我们的教学主体——孩子?
  理解是一种心理过程,它能在心理上组织起与数学本质相通的认知结构。历经“理解”过程的竖式教学,方能体现学生的心智生长历程,焕发生命成长的气息。我们的高效课堂也绝不是停留在我们教案纸上的理想状态,而是落实到孩子们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上的现实。
  【作者单位: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针对太阳能污泥干化处理一体机行走机构中的轮轨接触优化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构建了行走机构轮轨的三维模型,并将其导入ALGOR专业分析软件,构建了接触应力分析模型,同时,
科学课的任务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要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科学的奥秘。要把他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从小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教学指导思想上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让科学学习成为学生一种快乐的享受。  一、把学习时间让给学生  记得一位老师在评课时对一节课中学生活动的时间进行了有趣的统计,他的意见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各占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1、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教学活动开始时,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为了揭示磁场对电解加工间隙中流场影响的规律,建立了磁场复合电解加工间隙流场分析的数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采用了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分析了不同方式的磁场作用
小班化教学在实践中已经被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当今课堂教学形式的发展趋势。小班化教学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喜爱,满足了他们对高品质教育教学的追求和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逐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施工手段和施工工艺。本文着重探讨了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在某深基坑边坡中的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东南沿海地区最先进入了现代化进程,经济发展很快。我们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合作的国家级开发区,很多知名企业入驻,大量务工人员引进。近年来,我国的农民工由最初的单人式流动更多转化为家庭式流动,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已占全园学生数的50%以上。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内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与本地孩子格格不入。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同,以及心理上产生的影响,都会给我们幼儿园的原有教育
在生活中,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看到过空心菜开花,因为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把它当作菜摘来吃。其实空心菜能开出白色的花,形似百合,非常优美。空心菜由于生活的需要,只是菜,成不了花。可在教学中我们的儿童也经常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未正常开花就被任意采摘,有意无意地成了空心菜!  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学生将会给你惊喜,为课堂更添精彩。著名的陶行知先生教导我
现在的英语教学,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低年级也是培养学生朗读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如何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下面我就对于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想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为学生的英语朗读打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贪玩,对于该怎样学习,学习的常规,他们还不懂,特别是英语的学习,他们刚刚接触, 对于什么是英语,这个概念还沒有,可以说他们自己的母语还没学好,就让他们学习英语,难度确实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