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及问题解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520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学习理念,它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它是一种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实用性语文教学的具体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表现在它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综合性方面它主要是包括了语文知识对其他领域的问题的解答,在综合其他领域的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地运用语文知识是关键。在实用性方面综合性学习主要是运用口语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等能力对社会问题的实际解决。综合性学习能够帮助教师完善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合理地构建起一个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对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所谓综合性就是语文同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共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谓实用性是基于语文工具性特点,对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语文能力进行解决。
  从考试视角看,语文综合性考察占比越来越重,而且所考察的东西也越来越全面,大多数是现实生活中时时关注的话题,这对学生了解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都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且这对学生打破传统教育一味地依赖课本缺乏生活情趣是一个调节,综合性学习的考察可以引导语文课堂使之更加的活泼有趣。从语文教学视角看,综合性学习强调实践,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参与,这对于语文学习的氛围有着很好的提升,对于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能大大提高。从语文教学激趣视角看,初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最强的时候,也是探索外界最多的时候,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免会感到厌倦,引入综合性学习也相当于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和新奇感,可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语文终身学习的视角看,综合性学习也是使学生接触社会的一种手段,这对于从应用角度学习语文知识是一种启发,易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也能使语文教学达成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从课改视角看,语文强调实践,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拥有强大的心理力量和语文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综合性学习需求就是语文课改的需求。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对于综合性学习都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从学生层面看,学生对语文学习理念认识不到位,对综合性学习的课堂运用不是很理解或者参与的积极性较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是考试中出现综合性学习相关的问题,也会觉得该题没必要认真学习即可回答,殊不知,这恰恰是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表现,只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指导;还有一部分学生都有一种就算不在这方面下过多功夫也能够做,觉得综合性学习没有难度等,这显然是对综合性学习的误解,也是目前综合性学习考察试行阶段给学生带来的错觉。从教师的层面看,部分教师还是运用课堂讲析的方式指导课堂,过多地看重教师的主导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会觉得综合性学习不好讲,只能根据现有的题进行讲解,加上该题型的丢分率不是很高,很多学生都能够得到其中的一部分分数,在教学中就觉得如果花费大多数时间在综合性学习上就有点“不划算”的感觉。即使在一部分学校,一部分老师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有着很高的重视度,也存在着教学方法不完整,学校配备的综合性学习资源库不够丰富等问题。同时,综合性学习是近几年才推出的教学理念,没有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能够借鉴,唯一能够借鉴的就是国外的学习经验,在国外,综合性的学习方法很成熟,国外讲究的是小组结构性学习,在互相竞争中发挥学生的实力。综合性学习运用得好,可以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性能力,也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解决策略
  在了解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后,如何将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融入到课堂中去也是一种技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对于课本问题的解答。而缺乏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老师往往是主导地位,学生都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对于知识点也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感觉,往往有不牢固,不稳定的问题存在。而新课改引入综合性学习就是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状况。
  首先要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社会实践引入课堂教学,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如在新闻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新闻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新闻特点,掌握新闻常识,并以自己所查询的资料为依据写探究报告,这种做法就是将社会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因为资料丰富,学习受限较少,学习主动性就会增强,并且通过自己的总结获取知识,使知识的获得有过程感,更易掌握,同时,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够体现成就感。因此,这种将社会实践引入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模式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小说的教学,可引导学生课外研究相关的名著,将课堂所学人物形象的解读方法,复述情节的方法延伸到课外,以召开小说研讨会的形式扩展小说学习的外延,这种做法就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性学习问题解决策略。学完《水浒传》的相关选文后,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分析小说的方法课外阅读《水浒传》,选择性地讲述其中的精彩情节,召开《水浒传》故事会,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记忆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整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还能通过故事讲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能力;还可以召开人物评介会,让学生评价小说中的人物,介绍小说中的人物,使名著在学生中扩展开来,一方面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一方面巩固和强化了学生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扩展语文的外延,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学习语文。语文是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单纯的依靠课堂学习无法完成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可以大量开展语文活动,通过大量的课堂活动,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达成语文的目标。语文课堂活动可以设计课堂探究活动,阅读竞赛活动等,通过课堂活动的设置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完成语文学习的目标;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如让名著走进校园,学生根据活动要求策划主题,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主题写出相应的计划,并在活动结束后写出活动总结,这样一方面将语文的知识应用于活动中,同时将应用文的写作生活化;在设计社会活动方面可以让学生组成文学兴趣小组,办报办刊,在小组间相互帮助,相互竞争,发挥团队的智慧来解决语文实际问题。如在语文活动课上开展赛诗会活动,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让各小组都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讨论拟定计划中的合作研究和计划写作,组织开展活动中的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课堂赛诗中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朗诵,课后小结中的总结写作和语言反思,哪一个环节不涉及语文的学习,哪一个环节不涉及语文知识的运用呢?
  第三要形成大语文观念,明确生活处处是语文的道理。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语文生活化,也让生活语文化。如主题讨论,对大家关心的时事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讨论纪要,培养学生听说和记录的能力;对电视、电影中的故事进行复述,以故事会的形式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理清故事思路,还原故事情节的能力;对电影电视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运用课堂所学探究方法评价人物,探究其主題,将小说和戏剧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如学完《美猴王》设计“美猴王的人物探索”主题学习,让学生收看《西游记》中的相关电影展开主题学习,探索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探索电影改编与原著的区别,探索美猴王人物的社会意义,将语文学习中的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文本选文与原著与电影改编整合在一体,全方位立体化地探索美猴王这一人物形象,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兴趣,也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层次多样,语文教学更丰满了,语文的观念更扩展了。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理念,是尊重语文内涵的基础上扩展语文外延的重要策略。语文教学重视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考试的需要,更是深入语文教学本质的需要。具体到课堂教学实践,不但要在语文课堂上融入综合性学习理念,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宋海罗,刘紫芳,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突出“语文味”[J];文学教育(下);2008年03期
  [2]余勇,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点探索与实践[J];成才之路;2009年36期
  [3]何佳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J];文学教育(上);2009年02期
  [4]唐一统,屈娟,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挖掘资源[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年11期
  [5]吴树强,武东升,如何有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J],宁夏教育科研,2005年03期
  [6]黄铮,反思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误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02期
  [7]单朝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0年10期
  蔡秀敏,浙江玉环县清港镇初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我国1999年开始试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如能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字词上揣摩、推敲、咀嚼,将更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体悟感情,放飞思维,达到文章的真正解读。一、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
猛然间,发现进入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姜树华工作室后,执教一节课竟是走一条路:利用寒假阅读王荣生教授的两本著作——《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利用所阅读并能
《孟子》作为一部说理性的散文,在论辩的过程中不乏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先秦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思想在《孟子》一书中也有所反映。对此,我们选取其中表示农作物的词语进行释义分析,探求其反映的农业现象和文化意义。  在对农作物词语进行界定时,本文根据词语的语境义做出取舍。如果某个词有表示农作物的义位,但在具体的语句中没有使用这个义位,我们则不予以考虑。如“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孟子·滕
期刊
一、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球范围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体育与文化不可分割,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角度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时代已将体育、教育、文化三者结合,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人文素质又是各项素质中的基本内容。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及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明确了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明确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
期刊
由于目前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枯燥乏味与单一性,因而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效地影响了现代汉语语音教学质量。本文根据目前现代汉语语音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其相应的现代汉语语音教学改革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现代汉语语音教学质量。  一、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目标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媒介的传播形式以及多媒体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因而对于有声语言方面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际交往频繁,良好的语言修养、恰当的表达、灵活的应对、文明的举止、优雅的语态,更是“未来人”的必备能力,因此,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为了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和生存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刻不容缓。  一、摸清底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
语文教学历来是升学教育的重头戏。语文的能力形成和迁移运用是厚积薄发的表现,是长期积淀后外化的必然。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直观性、感官性切入,是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升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挖掘博大精深的传统语文教育资源,涉猎浩如烟海的学习资料,弘扬拼搏精神,夯实语文由读写听说字词句段篇等组成的基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要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現代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证明,要想学生改变语文学习的困境,夯实
期刊
教师要为学生巧妙地创设各种交际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乐意去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因此,口语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创设高质量的口语交际情境,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物创设情境  在教低年级学生说话时,要教会他们观察。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利用实物,因为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如《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