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改革的社会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宿舍生活区逐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在新背景下,能否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队伍至关重要。但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发生转移,传统的学生管理队伍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本文对构建以学生宿舍为阵地学生管理队伍工作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 学生管理队伍 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改革社会化,如在教学管理中推行导师制、选课制和学分制等,学生宿舍作为学生在校有三分之二时间在宿舍区度过的地方,其成为学生生活和重要思想教育阵地,传统的学生队伍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环境的发展需求,原有的宿舍区学生管理队伍面临严峻挑战。宿舍不仅是学生住的场所,更是育人成才的重要阵地,传统的宿舍管理队伍不能满足教育改革新形势,必须改变过去单纯管理形式,加强对宿舍区学生的生活指导、服务、管理和教育于一体,能否实现转变关键还在于宿舍区学生管理队伍的模式转变。
一、构建以大学生宿舍为阵地,学生管理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以大学生宿舍为阵地学生管理队伍是高校扩招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急速增长,多元的文化冲突在宿舍区集中体现出来,使宿舍区成为大学各类问题的爆发中心。同时,传统的宿舍区学生队伍管理模式显得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单纯依靠门口的管理员和学生干部无法处理宿舍区各类问题,高校必须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宿舍区,从而建立一种以大学生宿舍为阵地的学生管理队伍新模式。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给宿舍区学生管理队伍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普遍实施完全学分制,对高校学生宿舍提出新的要求,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提出新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努力探索完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宿舍新的管理思路。新时期高等教育坚持“以生为本”和“学生主体”,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最终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但由于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自主选课,有些同一门课甚至还可以选择老师,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形式,以班级为载体的学生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给学生宿舍管理队伍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从时间上看,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在宿舍度过,宿舍成为学生生活、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宿舍不仅是学生住的场所,更是育人成才的重要阵地,传统的宿舍管理队伍不能满足教育改革新形势,必须改变过去单纯管理形式,加强对宿舍区学生的生活指导、服务、管理和教育于一体,能否实现转变关键还在于宿舍区学生管理队伍的模式转变。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要求构建一支以宿舍为阵地的学生管理队伍。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学生宿舍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不断强化,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宿舍的教育问题不能社会化,必须高度重视宿舍的教育功能。因此,很多人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党建、团学工作进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宿舍等一系列课题,归结点都是重视学生宿舍这个最新、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和阵地。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随着高校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迅速推进,各高等学校对原有的校内学生公寓采用了新的管理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各种形式加快学生公寓建设,不断改进并和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能否确保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健康、有序,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高等学校的稳定,而且也直接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成效”。在学生宿舍社会化管理与服务的背景下,要想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宿舍的教育功能,关键是构建一支以宿舍为阵地的学生管理队伍。
二、香港地区高校宿舍学生管理队伍的发展概况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是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具体体现,吸取国外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办学方法,香港的大学的宿舍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西融合最典型、最成功的高校宿舍管理样本。香港高校自从确立“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以来,更加重视课堂外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各个方面均衡发展,成为具有创造力的领袖和富有责任感的公民。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在高校普遍实施了完全学分制,随着学分制的实施,给中国的教育管理者提出很多崭新的课题,香港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经验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和借鉴。
(一)高校宿舍区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队伍的功能。
在高校普遍实施完全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学生宿舍的教育功能,宿舍生活指导与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香港高校的学生宿舍事务管理在观念上从过去“单纯提供学生住宿”到“宿舍是学生全人发展重要阵地”的转变,重点从管理转变到对学生生活指导、服务、教育和管理,学生宿舍是高校教育阵地和平台。重视学生体验学习、全方位学习和全人发展,关心宿舍大事,宿舍学生管理队伍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利益,积极为住宿学生提供服务,让学生参与到宿舍活动中去,渐渐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香港高校宿舍事物管理队伍概况。
香港高校学生在学生宿舍生活中,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宿舍区成立了舍堂宿生会,参与舍堂管理,住宿生干事每年通过选举出任,舍堂每一楼层成立楼会,具体推动各项活动。但同时相对应的是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宿舍事务管理队伍,直接参与学生宿舍生活管理与指导,负责宿舍生活指导与管理的两支队伍一起开展工作,满足了住宿生的各种需要。香港高校宿舍事务管理架构图如下:
(二)构建以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和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
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由后勤服务集团和学校派出管理人员组成,真正理顺中国教育改革和后勤社会化后宿舍管理中的关系,形成“后勤服务集团(物业公司)—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学生公寓管理员”和“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队伍”两条战线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在这中间,学生公寓管理中心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在后勤服务集团和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又要指导好学生自律委员会和公寓管理员开展工作,并且协调好学生工作队伍进社区。因此,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就是一个堡垒,能否建立学生工作队伍与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学生社区之间的互动工作关系,直接影响到社区的教育、管理、服务效果。
(三)强化宿舍的学习功能,学生宿舍区设立素质导师制。
以香港高校“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为鉴,为了使学生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强化宿舍区的学习功能,在各个宿舍社区建立素质导师制,导师职责包括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管理。向若干间学生宿舍安排一个导师,围绕“全人教育”的目标,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活动形式不限,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专业教育与社团组织活动,跟社会紧密结合的热点问题,使团组织生活和学生的宿舍生活融为一体,使团组织政治思想教育更为具体、细致。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区的学习功能,因为学分制比学年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但学生判断能力有限,必须有导师具体指导才能更顺利、更有效地开展活动。
(四)构建以学生自身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改革的社会化,高校宿舍区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社区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光靠学校教师来管理无法做到,应重点调动学生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三自教育”。“三自教育”指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其核心内容是突出“自我”,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管理、服务中的发挥,并通过教育实践来达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当今社会学生个性鲜明,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更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的积极作用,在学生公寓中建立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在学校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指导下,成立由学生组成的学生自律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各栋学生公寓设置一名楼长,每层楼设置层长,每间宿舍设置室长,最终形成“学生自律委员会—楼长—层长—室长”一套完整的学生宿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队伍,使他们不仅要懂管理,还要懂教育,更要懂经营,这样才能管好学生宿舍,带好学生,适应社会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等.香港高校学生辅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文件(教发[2002]6号).
[3]张文才.高校后勤社会化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新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3).
[4]沙云.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经济师[J].2005,(6).
[5]马冬卉,熊享涛.香港高校学生宿舍生活指导与管理.现代教育科学[J].2005,(6).
本文系2008年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堂外的素质教育改革——以学生宿舍为阵地,构建素质教育新模式”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8A093)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 学生管理队伍 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改革社会化,如在教学管理中推行导师制、选课制和学分制等,学生宿舍作为学生在校有三分之二时间在宿舍区度过的地方,其成为学生生活和重要思想教育阵地,传统的学生队伍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环境的发展需求,原有的宿舍区学生管理队伍面临严峻挑战。宿舍不仅是学生住的场所,更是育人成才的重要阵地,传统的宿舍管理队伍不能满足教育改革新形势,必须改变过去单纯管理形式,加强对宿舍区学生的生活指导、服务、管理和教育于一体,能否实现转变关键还在于宿舍区学生管理队伍的模式转变。
一、构建以大学生宿舍为阵地,学生管理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以大学生宿舍为阵地学生管理队伍是高校扩招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急速增长,多元的文化冲突在宿舍区集中体现出来,使宿舍区成为大学各类问题的爆发中心。同时,传统的宿舍区学生队伍管理模式显得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单纯依靠门口的管理员和学生干部无法处理宿舍区各类问题,高校必须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宿舍区,从而建立一种以大学生宿舍为阵地的学生管理队伍新模式。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给宿舍区学生管理队伍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普遍实施完全学分制,对高校学生宿舍提出新的要求,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提出新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努力探索完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宿舍新的管理思路。新时期高等教育坚持“以生为本”和“学生主体”,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最终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但由于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自主选课,有些同一门课甚至还可以选择老师,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形式,以班级为载体的学生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给学生宿舍管理队伍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从时间上看,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在宿舍度过,宿舍成为学生生活、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宿舍不仅是学生住的场所,更是育人成才的重要阵地,传统的宿舍管理队伍不能满足教育改革新形势,必须改变过去单纯管理形式,加强对宿舍区学生的生活指导、服务、管理和教育于一体,能否实现转变关键还在于宿舍区学生管理队伍的模式转变。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要求构建一支以宿舍为阵地的学生管理队伍。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学生宿舍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不断强化,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宿舍的教育问题不能社会化,必须高度重视宿舍的教育功能。因此,很多人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党建、团学工作进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宿舍等一系列课题,归结点都是重视学生宿舍这个最新、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和阵地。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随着高校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迅速推进,各高等学校对原有的校内学生公寓采用了新的管理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各种形式加快学生公寓建设,不断改进并和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能否确保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健康、有序,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高等学校的稳定,而且也直接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成效”。在学生宿舍社会化管理与服务的背景下,要想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宿舍的教育功能,关键是构建一支以宿舍为阵地的学生管理队伍。
二、香港地区高校宿舍学生管理队伍的发展概况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是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具体体现,吸取国外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办学方法,香港的大学的宿舍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西融合最典型、最成功的高校宿舍管理样本。香港高校自从确立“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以来,更加重视课堂外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各个方面均衡发展,成为具有创造力的领袖和富有责任感的公民。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在高校普遍实施了完全学分制,随着学分制的实施,给中国的教育管理者提出很多崭新的课题,香港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经验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和借鉴。
(一)高校宿舍区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队伍的功能。
在高校普遍实施完全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学生宿舍的教育功能,宿舍生活指导与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香港高校的学生宿舍事务管理在观念上从过去“单纯提供学生住宿”到“宿舍是学生全人发展重要阵地”的转变,重点从管理转变到对学生生活指导、服务、教育和管理,学生宿舍是高校教育阵地和平台。重视学生体验学习、全方位学习和全人发展,关心宿舍大事,宿舍学生管理队伍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利益,积极为住宿学生提供服务,让学生参与到宿舍活动中去,渐渐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香港高校宿舍事物管理队伍概况。
香港高校学生在学生宿舍生活中,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宿舍区成立了舍堂宿生会,参与舍堂管理,住宿生干事每年通过选举出任,舍堂每一楼层成立楼会,具体推动各项活动。但同时相对应的是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宿舍事务管理队伍,直接参与学生宿舍生活管理与指导,负责宿舍生活指导与管理的两支队伍一起开展工作,满足了住宿生的各种需要。香港高校宿舍事务管理架构图如下:

(二)构建以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和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
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由后勤服务集团和学校派出管理人员组成,真正理顺中国教育改革和后勤社会化后宿舍管理中的关系,形成“后勤服务集团(物业公司)—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学生公寓管理员”和“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队伍”两条战线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在这中间,学生公寓管理中心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在后勤服务集团和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又要指导好学生自律委员会和公寓管理员开展工作,并且协调好学生工作队伍进社区。因此,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就是一个堡垒,能否建立学生工作队伍与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学生社区之间的互动工作关系,直接影响到社区的教育、管理、服务效果。
(三)强化宿舍的学习功能,学生宿舍区设立素质导师制。
以香港高校“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为鉴,为了使学生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强化宿舍区的学习功能,在各个宿舍社区建立素质导师制,导师职责包括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管理。向若干间学生宿舍安排一个导师,围绕“全人教育”的目标,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活动形式不限,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专业教育与社团组织活动,跟社会紧密结合的热点问题,使团组织生活和学生的宿舍生活融为一体,使团组织政治思想教育更为具体、细致。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区的学习功能,因为学分制比学年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但学生判断能力有限,必须有导师具体指导才能更顺利、更有效地开展活动。
(四)构建以学生自身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改革的社会化,高校宿舍区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社区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光靠学校教师来管理无法做到,应重点调动学生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三自教育”。“三自教育”指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其核心内容是突出“自我”,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管理、服务中的发挥,并通过教育实践来达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当今社会学生个性鲜明,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更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的积极作用,在学生公寓中建立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在学校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指导下,成立由学生组成的学生自律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各栋学生公寓设置一名楼长,每层楼设置层长,每间宿舍设置室长,最终形成“学生自律委员会—楼长—层长—室长”一套完整的学生宿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队伍,使他们不仅要懂管理,还要懂教育,更要懂经营,这样才能管好学生宿舍,带好学生,适应社会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等.香港高校学生辅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文件(教发[2002]6号).
[3]张文才.高校后勤社会化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新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3).
[4]沙云.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经济师[J].2005,(6).
[5]马冬卉,熊享涛.香港高校学生宿舍生活指导与管理.现代教育科学[J].2005,(6).
本文系2008年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堂外的素质教育改革——以学生宿舍为阵地,构建素质教育新模式”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8A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