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引领力,增强吸引力,提升执行力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着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力、内容吸引力和学生的实际执行力,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政治性 趣味性 实用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着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要完成好这一任务,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思政课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又需要借助学习课程提升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即做到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一、突出政治性,保持思想引领力
  高校思政课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种鲜明政治性的重要体现就是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理论教育培养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历史上看,无论在哪个时代,教育都必须要回答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1]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当代大学生,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无论是从课程的指导思想,还是从教学内容来看,都必须贯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主线。只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突出政治性,保持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力。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形势下保持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引领力,一方面必须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尤其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宣讲重点,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宣讲的基点,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辨别力,达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正确世界观、积极人生观、健康价值观的形成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行动的意识和觉悟,是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突出政治性特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线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点安排相关教学内容。
  二、提升趣味性,增强内容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坚持政治性的同时,必须增强政治课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高校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就能够吸引住大学生,进而调动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高校思政课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并不突出,但是如果任课教师能够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生动通俗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
  积极性来自趣味性。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很多大学生感觉思政课内容比较乏味,就是因为思政课教师没有充分发掘思政课的趣味性。其中,发掘思政课趣味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尽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以借助生动的语言,可以借助音视频,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辟第二课堂等。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达到共同的一个目的: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趣味性。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趣味性的高低,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优劣。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基础,以课堂为基地,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说教转化为大学生感兴趣的形象化和生动性的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生动有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不至于让大学生一提到上思政课就感觉“没意思”,甚至在课堂上听课时变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三、着眼实用性,提升学生的执行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除了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力,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之外,还要着眼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即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达到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能力的目的。“能力是生存的资本”。[2]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应该有所作为,不能只是把课程上成宣教课。思政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执行力的培养,其中包括通过思政课授课方式的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等。
  通过高校思政课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执行力,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思想政治课应该在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行动执行力的培养。因为,大学生的行动执行力,是大学生以后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大学生行动执行力的水平提升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执行力的培养予以侧重,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思政课对学生逻辑分析和理论概括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学生情商和现实社会的接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执行力的培养上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思政课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才不会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说教课。
  “学以致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学习也是为了应用。一门学科如果不能在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上发挥作用,学生自然就会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大学思政课在强调政治性和趣味性的同时需要重视增强自身的实用性。通过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对思政课的学习,既能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又能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够真正体现大学思政课的开设价值。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教师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高校相关教材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要目标,以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着眼点,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积极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不断增强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把思政课由单纯的“政治课”变成“能力课”和“素质课”。   四、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大学的使命应该是提供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3]高等院校的学生应该既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又具备良好的个人工作能力,这样学生在走向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时才能游刃有余、干有所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政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在当今形势下,只有改变原先片面强调思政课政治性的倾向,才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消极态度。
  现实当中,之所以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出现弱化的现象,一方面和部分学校领导的错误认识有关,另一方面和高校思政课片面突出政治说教,忽略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有密切关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应该落在两个基点上:一是提升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或者执行能力。而且,学习兴趣的提高,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促进。
  当然,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并不是要忽视和抹杀思政课的政治性。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并把扼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希望寄托在国内的年轻一代身上,大搞和平演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始终在继续。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就曾经公开叫嚣:“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变的。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4]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回击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真正把青年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有机融合到一起,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更是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关键。思政课政治性的发挥为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发挥规定了总的方向和保障;趣味性的提高为思政课政治性和实用性的突出创造了前提;提升思政课的实用性则为其政治性和趣味性的保障和增强提供了根本基础。单纯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就会逐渐失去学生的兴趣,丧失思政课的活力;单纯强调趣味性,则容易使思政课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丢掉思政课的基本特点;单纯强调实用性,则容易把思政课变成专业课,失去了政治课与专业课的独立特色。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趣味性和功用性的统一,对高校思政课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统筹兼顾思政课的政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不要偏向,更不能以偏概全。丢掉了政治性,思政课就迷失了指导思想和方向,就容易犯实用主义错误;丢掉了趣味性,思政课就变成了干巴巴的说教,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丢掉了实用性,思政课就变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雷声大、雨点小,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合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不断加强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研究,不断增强课程的政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才能够真正完成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傅树京主编.高等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6.
  [2]傅树京主编.高等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3.
  [3]王冀生著.面向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32.
  [4][俄]雷日科夫著.徐昌翰译.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新华出版社,2011:1.
其他文献
摘 要: 庆历五年到至和二年是梅尧臣诗歌创作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梅尧臣笔不辍耕,创作出了一批艺术手法成熟、风格圆融、特点鲜明的作品,同时不断总结诗歌创作的经验,形成了自己明确的诗学理念,达到了诗歌创作的成熟阶段,其平淡却有真味的诗歌还为宋诗如何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效的范式。  关键词: 梅尧臣 诗歌创作 艰辛 成熟    作为宋诗的重要开启者之一,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历经30余年,从模拟晚
摘 要: 本文从老子的名的概念出发,以指称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分析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中主人公春宝娘的人称指称的特点,讨论小说中人物的名与实之间的对应和叛离关系变化,以及其对于人物身份的影响和对人物命运悲剧性的揭示作用。  关键词: 柔石 人称指称 名与实 对应 叛离  一、引言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意思是名称可
摘 要: 本文旨在分析“上帝”在以白人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美国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一个被“漂白”的文化符号,进而指出社区里各种人物对白色上帝的态度:并强调这些态度对主人公身份认同和构建的深层次负面影响,通过店主的眼光如何改变了佩克拉眼中蒲公英的形象,杰拉尔丁的猫如何在“基督的注目下”遭遇不幸以及老狗鲍勃如何在自诩上帝代言人的切丘手中一命呜呼等细节深入阐释主人公的自我认同如何一步步在上帝意象间接
摘 要: 细读迟子建的小说,能读出两个不同而相互佐托完美地融契在一起的世界,一种是万物有灵的大自然和笼罩着神灵之光的人的生活,清新,灵性而神秘,氤氲着浪漫气息。另一种,则是普通人,更贴切说,是民间底层人们朴实、平淡、温暖,不乏艰辛、苦涩甚至悲情的生活世界。这两重世界的书写,既体现出迟子建独特而卓越的艺术观念与个性,也展现出一个优秀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的生活与生存的深切关怀和爱意。  关键词:
摘要: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离不开“应当”的思考与选择,哲学家们探讨的很多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应当”与否的问题,然而这个被广泛运用、看似不言自明的词实则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本文认为“应当”的关键在于“适度”,并从“应当”的词源学解释、“应当”与“响应”、“应当”与“不应当”这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的“应当”之路。  关键词: “应当” “响应” “不应当”  “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的体制正逐渐被一些学校所采用。本文就广东商学院管理类大类招生班级管理与团学工作开展的现状和创新进行阐述,并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类招生 班级管理 团学工作 导师制    近年来,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高等教育一直在不断改革,其中一项重大改革即为按照大类招生的培养措施。大类招生,顾名思义就
摘 要: 大学新生班级建设对新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建设大学新生的班级,为新生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不仅简要谈了班级建设对新生成长的作用,而且着重从思想教育、心理强化、班级活动、军训教育及宿舍文明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班级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大学新生 班级建设 集体意识  大学班级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层
摘要:本文以李白号“青莲居士”为楔子,通过“青莲”在儒、道、佛三教中的特殊寓意,阐释李白“三教调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展现李白多元文化思想中的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与文化人格。  关键词:李白 “青莲居士” “三教调和”    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纵观李白存世作品,运用“青莲”二字者凡七见,特别是《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荣并序》中,李白俨然以“青莲居士”自居。后世诗评家对其取义多有
摘 要: 精神分析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但作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却是一件较为新鲜的事物,如何上好精神分析课程实无模范可寻。本文从精神分析思想的要旨出发,结合教育思想,提出了以自我分析为核心内容的体验式精神分析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主题式教学内容的编排、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设计、临床式课堂管理态度、自我分析报告式的考核方式等,以促进教与学的效果的巩固与外延。  关键词: 课程 精神分析 体验式教学 自我
摘 要: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人面桃花》中历史的断裂,革命与爱欲的错位,以及秀米禁语对真实历史的嘲弄。这也可以说是格非对整个历史与人性叙述中豁达而淳厚的到达。  关键词: 小说《人面桃花》 断裂 错位 禁语    《人面桃花》这是一部氤氲着历史水雾的小说。当格非用他独特而审度的字符穿越五千年中国文化与博尔赫斯的空缺来试图建构新历史主义的原宥时,他飘洒着书卷气息而越发精致细雅的笔触在锋芒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