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燕赵气 苍茫太行风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6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人:陶然孙海兴姜文
  地点:河北石家庄
  时间:2015年6月16日
  翰墨天下:刘主席您好,在刚刚揭晓的全国第十一届国展评审入展、获奖作者中,河北书法取得了入展总数全国第四的好成绩,请问您在担任河北省书协主席之后,对于河北书法的发展有什么总体的思考?
  刘金凯:这次第十一届国展可以说是全国书法界的一次盛会。河北经过大家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应该说我们的工作没有白做,大家的劲没有白使。我觉得各位书家包括各级书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此我对他们表示祝贺和感谢!
  从2013年底河北书协换届后,经过主席团研究,我们确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弘扬“兰亭精神”,实施大书协格局,创建书法强省。弘扬“兰亭精神”就是弘扬旭宇主席从兰亭雅集提炼出来的团结协作、相互砥砺、文墨并重的精神。主要是团结协作精神,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团结,创建一支团结和谐的书法队伍,包括人才队伍。这是我们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只有团结才能出成绩,只有团结才能提高水平。实施大书协格局:我想书法事业的发展是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力量的支持才能取得的,我们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因素来发展我们的书法事业。最后的目标就是要在书法大省的基础上往前再提高一步,创建书法强省。
  在这个目标下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两抓,一要抓人才,二要抓普及。抓人才,就是抓在省内、在全国有突出影响、有创作实力的,在国展上或者在国家级的一些展赛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对这些具有创作实力并且在全国有影响的书家,我们要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把他们推出去,同时也给他们创造一些有利条件,包括给他们提供创作的平台,让他们多出精品力作,再就是对他们要多宣传,进行推荐。抓人才队伍是我们的一个战略性思考;除此之外,就是抓普及,抓普及就是抓基层、抓群众、抓社会基础,提高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基础雄厚了,才能够从中逐渐推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所以抓基础非常关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所以我们在抓基层的时候,让广大书家下到基层去为基层的书法爱好者服务,给他们搞讲座、做报告,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作,带动基层的书法爱好者创作水平的提高。近两年来,从省书协主席团到各地书协组织,先后有将近万人次到基层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呢?省书协要求每一位省书协会员都是志愿者,还把这一项工作作为每年考察会员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省各级书协都建立了服务基层考核机制,所以书法家们下去都比较多,效果也比较好。另外,书法名家深入到基层去,深受基层的书法爱好者的欢迎。今年7月份,我们举办了首届全省群众书法大展。这个群众书法大展我们谋划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没想到投稿量是空前的,达到6500多件。我想在展出的时候一定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对这次展览有很大的期待。投稿中有很大一部分作者的创作水平具备相当的实力,特别是我们评出的44位优秀作品奖的作者的水平,大大出乎评委意料。这就是说,通过办基层展,为基层服务,在带动基层书法爱好者创作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从中又能选拔出新的人才。我觉得“两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抓两头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这个基础上,还在政策上实行一些倾斜,我觉得这是很关键的,起到导向的作用。比如说有的在全国展上的获奖者,我们可以吸收到理事队伍中,有的还可以给予重奖,并且给他们单独办展、出书法集等等,向社会进行广泛的推荐。还要给他们举办晋京展,省间交流展等。他们受到鼓舞后,创作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的。我们计划办一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十佳精英展的展览。我想不管是抓人才,还是抓队伍,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一些政策,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创作水平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翰墨天下:可以看出来,您对于整个河北省书法的发展,无论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大的架构到细节,应该说都做了很多考量与努力。我们也注意到了您在工作当中有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就是在以往的协会的组织、协调、服务职能之外,您又增加了管理职能。我们想问一下,在协会的管理职能这方面您是怎样定位的?在具体的工作中又是怎样展开实施的?
  刘金凯:我觉得作为一个协会,过去的三大职能是很明显的,主要是做好组织、协调、服务。也就是说,协会作为我们党、政府和社会群众之间的一个纽带和桥梁,通过这个纽带和桥梁去服务于社会的广大群众。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作为艺术家协会也需要增加管理职能。特别是当前形势下,人们的思想很活跃,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需要加强管理。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素养:首先政治素养要高,我们的创作导向一定要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再就是我们自身的创作水平要高,要继承传统,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来不断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协会组织和我们艺术家队伍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河北书协换届之后,我们就考虑到,要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强化管理。在做好组织、协调、服务以往的三大职能之外,要增加管理职能。所以在2013年换届之初,就把协会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相继出台了十项制度,比如说会员的发展制度、协会的工作程序制度,包括办事制度,还有举办一些活动的程序,全省市县各级书协组织的工作程序,加入文艺志愿者队伍,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的规章制度等等。通过这些制度执行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起到了很好的管理作用。
  作为一级协会组织,有章可循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保证这个集体不是一盘散沙。协会的工作应该形成一个规范有序的状态,有些事情,更多的是要把程序坚持住,只有坚持下去了,工作就能有序不乱。在这个方面,我们都从自己做起,包括我们协会的秘书处,各位副秘书长,有些事情要通过秘书长办公会议来商议,然后再提交主席团会议来决定。每件事都有一个程序,所以我们协会忙而不乱,办什么事情都有章可循,而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协会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明处,公开、公正地来处理,我觉得大家对这一点还是比较满意的。   一年多的工作实践,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绩,很多省书协以我们的制度作为参考,还有的一些省到我们这儿来进行座谈。一方面我们吸取兄弟省市的一些先进经验,同时根据河北的实际情况我们又增加一些内容,这样就更加有的放矢。增加管理的职能,照章办事,形成一定的工作规范,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这是协会工作今后需要加强的。
  翰墨天下:您不仅是一位很出色的协会领导人,同时您也是一位书法家,想请您谈一下您的书学之路和您的取法。
  刘金凯:我的学书之路,说来话长。从小受家庭熏陶,受父辈的影响。我生长在冀中平原的一个农村家庭,但也算书香门第。爷爷那一代就能识文断字,特别是到了父亲这一代,他的书法在三乡五里还是小有名气的。他喜欢书法、文学,这些对我们影响就非常大。现在父亲已经80多岁了,天天还在坚持写字。每当我回家的时候,他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他最在意的就是我能跟他坐上半天,谈书法和写字的事,应该说这也是他最快乐的事情。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喜爱上了书法,走上了一条不断向书法艺术高峰攀登的道路。不管是什么年代,一路走来,书法始终与我为伴。记得早期很多书法类报纸、杂志,从创刊号开始订阅,每一期我都有保存。比如《书法研究》《书法》《中国书法》等。闲暇经常阅读这些报刊资料,迫切地希望从中能够摄取一些书法知识。家庭教育和自幼喜爱这两方面原因使我走上了书法专业化的学习道路。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的书法学习与创作的进步比较快。1999年,我的作品入展第七届国展。此后,又连续五六次入选一些其他的全国展并获奖。所以旭宇主席在一次河北书协主席团会上,特别肯定我的学习方法。那时,社会上的很多人都在想方设法发财致富,我因为爱好书法,却还能够潜心地去研究书法。
  关于学书之路,我觉得一方面是自身的学习,再就是交流。通过参加全国展览等一些书法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书法之路,和省内外的一些书法家,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交流越来越多,这样对自己的提升就会更快。旭宇主席曾经说我用十年下功夫去潜心研究,走完了一般人20年的路程,由一名书法爱好者成为一名专业的书家。只有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水准,才能和具有相当水准的书家进行交流。当然我们现在要和社会更广泛的书法爱好者一起去交流。
  在书法取法上,一路走来,所涉猎的古帖很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晋人书法经典上来,要做到取法乎上。古人也讲取法乎上,才得其中,取法乎中,才得其下。所以,我们取法高古,就是要使我们的书法能够走的长远。我觉得这对一名书法家的成长至关重要。
  年轻时,我也学过很长时间的王铎书法。因为他畅快淋漓,能够抒发你的情感,觉得写起来过瘾。但是写了一段时间,回过头来一看,觉得灵动的东西还跟不上,所以还得需要再往上追,应该说王铎也是来自于古人。比如说王羲之,他临王羲之的东西很多。我觉得王羲之是一个根本,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王羲之的字带有很大的包容性,能够海纳百川。他创作的经典,能够吸纳其他的书体进行融合。而一些法度森严的其他的书体,很多时候就很难融入别的书体。比如说唐代欧体、颜体、柳体等。那些书体,要想写得灵动,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但王羲之就不一样,就是说,你只要是打好这个基础,把其他书体一些元素也可以加到他的里面,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书法特点。这也是后人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最大好处。千千万万人学王羲之的笔法,最后面貌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可以学习加入一些米芾的东西。米芾的手札,灵动萧散自如。这样就可以达到自己的一些想法,形成一种新的面貌。有的人,如果想写得浑厚大气一点,就加入一些明清的东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讲取法乎上,上追魏晋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们学书法,在打好基础后,肯定要创新,创新就是形成自己的特点。学习王羲之再融合其它,能够形成自己的特点。我觉得我的取法也需要这么走下去,还是取法正宗的二王这一路,坚持数年。书法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渐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
  我能体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十年之前,我突然在一夜之间,产生了一些变化,就是这个“提着笔写”。古人讲要“提得笔起”,笔抬不起来,一辈子可能写不好字。什么叫提笔呢?就是说既要按下去,还得要抬起来,写得有弹性,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这种感觉。这种感觉需要书家锤炼的功力和感觉的敏锐性,就是要赋予毛笔的生命和你自己相合一,写出灵动感。想写粗就按下去,要写细就抬起来。这种按和抬的变化,你要感觉得到。我当时突然感觉到这种用笔后,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取法和感悟,是书家提高书法水平的很重要的一点。
  翰墨天下:还想问您一个问题,您对于书法创作,追求一种什么风格?
  刘金凯:我的书法,在书体上是以行草书为主的;在风格上,是以厚重、大气,加灵动作为我的主攻方向。我想首先要厚重大气,因为我是北方人,血液里有种雄浑的粗犷的传承。生在北方,长在北方,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包括一山一水,包括我们的人文精神,都是大气粗犷的。所以,传承的文化,包括书法艺术,应该在这种厚重大气的基础上,再加灵动感,形成自己的一种书风。比如说以王羲之加米芾的这种灵动感,再加上一些明清的东西,这样能写出大气和灵动相结合的风格。形成这种风格对一个人来说难度也相当大,这种大气跟爽气之间风格的表现,能够很好地发挥作者的心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沉稳、大气的时候,开合能够自如,收的时候显得非常稳当;开张的时候,显得又大气,就是在粗细变化当中体现这种感觉。我觉得这种书法风格是我所选定的创作方向,今后还要坚持下去,以求达到一定的效果。
  翰墨天下:我们注意到您不仅在书法创作上造诣很高,同时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书法家,您也曾经写了很多理论方面的文章。想请您谈一下书家的学术修养和创作之间的关系,您是怎么做到的?
  刘金凯:作为一个书家,随着创作水平的提升,他的文化学养和其他艺术的修养也要跟得上。首先,书家要立人品。古人也讲过,字如其人,一个书家没有好的人品可能写不出好字。比如说人正则笔正。如果故意把字写歪的话,我觉得这个人可能心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再者,学识和其他艺术的补充很重要。现在我们许多书家,不是抄古诗,就是在技巧上做文章。但是,支撑创作水平提升的是书外的一些东西,包括感悟大自然,人文,国学,古诗词文学修养,其他的戏剧、音乐艺术等等。所以我感悟有这么几点,第一是悟性,第二是功力,第三是知识补充,三者缺一不可。所以作为一位成功的书家,他的学养不是单一的。学识跟修养、人品是要共同来提高的。特别是悟性,悟到了古人书法经典精髓的一些东西,包括笔法在内等;悟到的同时,还要下功夫去练;再就是需要有知识的补充,三者缺一不可。后来我又加了几个字,重在研究。我们不是简单地书写、学书法,而是要研究书法。   比如说,我曾经对戏曲很感兴趣。我从小愿意学书法,但是我的叔叔的梦想是能够把我培养成为一个专业演员。后来大了以后,我也拜一些京剧名家为师,学习戏曲,因为它里头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和书法有很大关系。比如京剧的板式,有慢板、有原板、快板等。慢板就像楷书,原板就像行书,快板就像草书。所以把这种旋律性的东西运用在书法上,就应该写出一种旋律。它是欢快的,愉悦的,或者是豪迈的。一个曲子肯定有高低疾缓。这样组成一个旋律,才能使你的情感得到充分发挥。书法和戏曲道理上是一样的。京剧有生、旦、净、末、丑,书法有真、草、隶、篆、行。京剧发声的讲究,和书法的字头、字中、字尾交代清楚,包括整个创作当中的弹性,都是一致的。所以好多艺术是相通的,一点都不假。比如京剧唱拼音,是强化韵味和味道。我们搞书法创作,在用笔、用墨各个环节交代清楚,写出弹性感、气感、质感,再加灵动感,书法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
  翰墨天下:您日常协会的管理工作应该是比较紧张、繁忙的,但是您也一直在强调,作为一个协会的领导者在创作上也要过硬。今后您在创作上有什么计划?
  刘金凯:我接任河北省书协主席后,协会的各方面工作都要展开,我想首先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法事业的发展上,然后再努力使自己的创作水平有所提高。从我自身的创作方面讲,还是要老老实实地继承传统,继续打牢传统的根基,不断地形成一些轮回,从古人的经典那里能得到一些东西,有一种新的思考。在创作上,我想每年自己举办一个展览,出一本集子。办什么样的展览呢?更多的是把自己新创作的融入一些新的元素的东西进行展示,主要是征求广大书家的不同意见,和他们进行交流,使我头脑能够更加清醒,清醒地认识书法的创作问题,在这个方面我已经坚持了多年。我觉得这一点也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胸怀。有些人,特别是重要岗位上的一些人,不愿意听别人说不好,愿意大家都说他的好。多少年以来,你是真正评价我的书法,还是违心地在评价我的书法,我都能听得出来。我更喜欢对我直言的这些书法批评。其中有些人对我可以说帮助很大。包括在一些字的造型上,有的人在关键字上提出一些宝贵意见。我查了很多资料以后,发现果然人家说的有道理。曾经还有两个人也说到,应该是更靠近古人,取法再高古些。很少的几句话就使我豁然开朗。所以,我每年创作出一些最有想法的东西的时候,愿意拿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使他们能够对我有一个新的评价。如果还有哪一方面不足的地方,能够及时地进行交流,使我能够保持一种向上的状态。我想,一个人不论达到什么程度,一定要像一些老书法家一样,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为什么呢?在浩瀚的书法经典里边,我们学到的只是一点点,学书的路子很长,一定不能有骄傲的情绪,还要谦虚谨慎。在创作以外,我想对书法的感悟和认知的东西还要进一步加深,比如要多写写文章,多写一些书法感悟。这样在今后的创作当中,真正达到艺文并重,艺文双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其他文献
首发病例患者于9月1日早晨3~4时开始发病,后到哈铁齐中心医院进行治疗。我中心于当日17时接到疑似霍乱病例报告,检验科人员立即到隔离病房进行采样,采集到患者的腹泻便样和呕吐物,连夜进行了一系列的检验工作,现将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样品首先接种到碱性蛋白胨水培养基增菌6~8小时后,取表面生长物作悬滴法压片,直接镜检观察细菌的动力特征;同时用接种环化线接种碱性胆盐琼脂平板培养基培
期刊
我科自2004年8月~2006年8月共收治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突出02-03混和气体的介入治疗术,取得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本组64例92个椎间盘,男44例,女20例,年龄18~69岁,平均43岁,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病史,病程在3个月~12年,均经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经保守治疗无效。全部患者均在医院住院观察1~3天,后回家修  养。    护 理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21三体综合征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对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对56例唐氏儿的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情况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怀有21三体综合征孕妇的产前筛查情况,从发病年龄、孕周及检测AFP、Free-β-HCG两种血清标记物的浓度方面来分析唐氏筛查对孕妇家庭及社会的重要意义。结果:56例唐氏儿行产前筛查的17例,未筛查的39例,占69.64%。唐氏儿可在任何生育年
期刊
(一)  多年的学书体会是,在学书过程中,要强化“研究”意识,也就是研究书法。不能整天单一练习书写,更重要的是放在“研究”上。在研究的同时,使得书法线条、结构、章法、布局得到提高。一幅书法作品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专家一看,就知道你悟了没悟,读了没读,思了没思,也就是研究了没研究。如果没有深入“研究”,你就会越写越麻烦,越写越烦躁。写得多了,固然会产生熟练的效果,但如果没有“研究”作支撑,那只是熟中生
期刊
启功先生,字元白,清世宗雍正第九世孙,当代海内外享有盛誉之著名诗书画家。先生絮行高迈,素不以皇裔自许,待人从艺俱以“持平常心,做非常功”律己,终得艺事大成,功著汗青。  先生自幼聪慧好学,五岁入家塾启蒙,诵诗习字,时从先祖毓隆习八法读诗文,积垫童子功力。十五岁拜揖京苑画家贾羲民和吴镜汀入门山水,弱冠前后随“松风画社”清宗室书画长辈溥雪斋、溥心畲等习诗作画,饮承亲炙,规摹古代书画墨迹,获益良多。尤于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在治疗脑梗死伴抑郁症中的作用。方法:60例病例均为2005年1月~2006年5月门诊和家庭病床的脑梗死患者,经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有抑郁症状,评分越高说明心理问题越多。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从患病3周后开始康复,试验组在社区进行心理康复及肢体功能康复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用药物常规治疗。12周为1疗程,比较心理障碍程度及肌力恢复状况。结果:有
期刊
昆玉湖畔,绿柳荫荫。为期十天的全军书法骨干培训班在昆玉大厦举行。以利剑长戈为砥,及强弓硬弩作砺。经过每一位学员认真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翰墨文章至妙者,皆有深义以见其志。此次全军书法骨干培训班是经总政宣传部报军委领导批准,旨在为总政宣传部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书法作品展览”创作书法精品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是为迸一步贯彻落实习主席提出的一
期刊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民生银行、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银谷艺术馆联合摄制的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是国内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二十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该片分为美术篇、书法篇、文学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以百集的规模拍摄42位20世纪中国文艺领域的杰出代表。  这部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的片名之所以称
期刊
自清代中后期碑学兴起以来,中国书法由帖学的一枝独秀一变而为碑帖的双峰并峙。不论是从用笔结体等的技法层面,还是审美诉求、艺术旨趣和书法观念,碑学都是迥异于帖学的另外一个体系。碑学极大地开拓了书法的艺术视野和审美领域。清中后期以来卓然有成的书坛大家,远至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近至于右任、沙孟海、林散之,无不从碑学汲取营养。同时,鉴于碑帖两派各有所长,且非绝对的互相排斥,许多卓有远见的书坛大家也始终在
期刊
1980年冬我出生于“大风起兮”的汉文化发源地徐州,骨子里不仅有遗传基因,从小也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父亲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他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受其影响,儿时的我就开始了毛笔字的学习,这也就是所谓的“童子功”吧。那时的我对于书法的理解就是“写大字”,每年的春节,亲戚邻里家的春联便是我创作的作品展示,受到长辈们的表扬与称赞,这给予了我莫大的动力!父亲见我在这方面略有天赋,便想让我在书法上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