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疯癫”意象

来源 :新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莎士比亚是人类戏剧史上最伟大而美丽的收获。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人物的“疯癫”意向随处可见,而“疯癫”也往往是戏剧张力达到顶点的时候。这样的创作蕴藏着什么样的意图呢?莎翁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而“疯癫”意向又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 ;人物 ; 疯癫
  
  Talking about Shakespeare’s tragedy of “Madness” Image
  Wang Xiaoyu
  【Abstract】
  Shakespeare’s plays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s greatest and beautiful harvest. In Shakespeare’s drama, the characters of “Mad” intent can be seen everywhere, and “Mad” also is often the peak time of dramatic tension. The creation of such reserves with the intention of what it? Shakespeare in the end want to express what is it? And “Mad” intention to play again in the end, what kind of effect?
  【Key words】Shakespeare; tragedy; figures; Madness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与他同时代的本琼生也称他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的确,他的作品以丰富而各异的人物形象塑造,细微而精妙的情感描绘,深刻而有个性的哲理思考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提供着精神养料。他的作品或虚拟奇幻之境,或写帝王将相之兴替,或说贩夫走卒之苦难,反映了他关心人类终极命运,探索当时当下人之为人的理想;他关注整体的外在,也注重个体内在,他探讨人性,贬斥兽性,他对人物内心情绪变化的描写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精准地步。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人物的“疯癫”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为复仇而装疯,奥菲利亚在爱人远去、父亲被杀后受不了刺激而发疯;《奥塞罗》中奥塞罗在受了伊阿古的挑唆后,嫉妒的火焰完全将他吞噬前濒临疯狂的边缘;《李尔王》中的李尔在被两个女儿赶出家门后,在荒原上进入了疯癫的状态。《麦克白》中的麦夫人在犯罪之后陷入的癔症状态——西方学者也将其归为疯癫的一种形式。
  在四大悲剧的疯癫意象中,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真疯型,如李尔王,麦克白夫人和奥菲利娅。其二是装疯型,哈姆雷特用装疯的形式,一方面确证父亲的死因是否与叔父有关,“我也许有时候要故意装出一副疯疯颠颠的样子”来掩盖鬼魂秘告这一秘密;另一方面,是一种逃避的方法:可以借非理性的外衣来控诉理性世界的罪恶和虚妄,奸诈的叔父也发现“他的精神错乱不像为了恋爱;他说的话虽然有些颠倒,也不像是疯狂。他有些什么心事盘踞在他的灵魂里,我怕他也许会产生危险的结果。”《李尔王》中的埃德加也是用装疯的办法来逃避兄弟的陷害。无论是装疯还是真疯,这种疯癫意象背后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对理解戏剧主题,戏剧话语和莎士比亚的精神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弗洛伊德学说认为,引起人物发疯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的重大刺激:人的潜意识中的本我一直被自我和超我所压抑,由此表示为理性。遭受巨大的刺激后神经失去了惯常的控制能力,压抑失去了作用,人也就失去了理性。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疯子不同于生活中的疯子,他们被赋予一种特殊的美感。莎士比亚把奥菲利亚的矛盾、绝望诠释得淋漓尽致;她的歌声是幻想中的梦呓和虚妄中的预言, 融入了对父亲的思念, 对情人的相思和对阴谋的诅咒。雷欧提斯听后说:“疯话里有教训,相思和记忆总是相伴相依。”李尔王发疯后言语混乱,他时而“审判”两个不孝之女,时而回忆起女儿以前对自己的百般讨好,时而恢复国王的身份,时而流露出被遗弃的苦悲,连埃德加都感慨地说:“真话和胡说混在一起,疯狂中的理智。”奥塞罗相信了伊阿古的挑唆对妻子爱恨交加的情感使他濒临疯狂,两次昏倒。怀疑冲淡了他所有的良知、控制力和理性,疯癫成为理智和魔心的分界线,为后面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心理上的铺垫。
  那么,莎士比亚为什么要让她们“疯”呢,他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多多少少与“疯”联系在一起,原因何在?我认为有这样一些原因。
  (1)伊丽莎白时代的心理学家认为:任何情绪,或爱或恨,或哀或乐,或怒或忧,过了度,就会导致疯癫。所以,当悲剧主人公的情绪走了极端的时候,便让他们发疯。麦克白夫人就是因其谋杀的后果强到难以承受,精神最终垮掉。恐惧、担忧的情绪走到了极端,就像一根崩得很紧的橡皮筋终于无法再坚持下去,所有不堪忍受的情绪逼到极致最终走上癫疯的路上。因为疯了,反倒解脱了。作为一个体内同时存在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完整的女人,这一疯,反倒是体内的女性战胜了男性,女性回归了。
  (2)古罗马哲学家塞尼加认为“天要让一个人灭亡,必定先要让他疯狂”,以此作为惩罚。这一点,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见到。作者有心要他们死,可简单、直接的死亡带来的震撼和艺术魅力都远远不及“疯”后的死。“疯”将他们的人物张力推到了最高点,然后在直接坠落,使戏剧更富魅力。而在“疯”之中,观众也能看到一定的“罪与罚”的思想。
  (3)在舞台效果上讲,英国剧作家基德所展示的“疯癫”如果演得逼真,既能增强舞台剧本身的吸引力,又能把悲剧人物和丑角有机揉为一体,从而为丑角的表演提供一席之地。
  (4)莎士比亚鞭笞、抨击封建社会的弊端、人性本质的丑恶,要说的话不吐不快,便故意接处在疯癫状态的悲剧主人公之口,酣畅淋漓地道出来。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通过这一点,我们更可以体会到作为人文主义的莎士比亚之伟大和作为戏剧大师的莎士比亚创作艺术之精妙。
  (5)用弗洛伊德心理学“焦虑”来分析,焦虑有三个层面上的:第一个层面是realistic,即现实焦虑,就是一般人的“害怕”。学生害怕考试,害怕考试没考好,女生一个人走夜路害怕,都是出于这种焦虑;第二个层面是moral,即道德焦虑。一般人担心什么事情做错了,或是做了什么错事害怕被发现,寝食难安,就是出于这种焦虑。第三个层面是:psycho,即精神焦虑。严重的会导致歇斯底里。小说中的“发疯”就是这种焦虑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的产物。这也在戏剧的心理活动中,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由此可以看出,在四大悲剧中,疯癫意象有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就剧情的发展而言,人物发疯是剧情即将转折的先兆: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用装疯来试探克劳狄斯,引出克劳狄斯要陷害他的阴谋;奥菲利娅的发疯引起雷欧提斯对哈姆雷特加倍的仇恨,才有了“比剑”的高潮的一场戏;在《李尔王》中,假疯和真疯共同推进了情节的发展,而真疯在情节上又延续了假疯带来的情节的起伏。埃德加的装疯和李尔王的真疯相遇,情节上可谓一“奇”,同时又是后面复仇段落的铺垫。奥塞罗近乎疯狂,才引出后面“杀妻”的行为。麦克白夫人的发疯同时预示着野心的下场:麦克白也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另一方面,疯话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戏剧话语的特性。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戏剧话语是一种多重话语,集角色、剧作家和社会话语于一身。同样,疯话也是集体智慧的折射,或者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或者借颠倒的逻辑来反讽当时社会上的某些颠倒的现象。著名思想家福柯曾认为:“在闹剧和傻剧中,病人、愚人或傻瓜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当所有的人都因愚蠢而忘乎所以、茫然不知时,病人则会提醒每一个人”,“用十足愚蠢的傻瓜语言说出理性的词句,从而以滑稽的方式造成喜剧效果”。正是借助了弄人,我们才听到了真理的声音。然而,李尔却认为弄人是傻子,自己是国君,是不应该与傻瓜相提并论的,殊不知傻子自己更不愿意和他交换角色。虽然愚人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真正做到的。当李尔的精神开始崩溃时,弄人还出现在剧中。他在第三幕第六场中才退出剧情,他最后的话是:“我在中午要上床去睡觉。”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他了。这时,李尔代替了他的身份,成了真正的愚人。因而,弄人和李尔也是一个同一体。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尤其是在前古典主义时期,疯癫是有着文化象征意义的。对疯癫的描述和嘲弄在西方文化中体现为对生存本身的思考,与《圣经》中的末世情结有着重要联系。但是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疯癫本身的偏激被大大的改变了, 疯癫成为一种压抑的必然后果,而这种压抑本身,从人外部的重重压迫到内心最隐秘而又最暴烈的火山,有着无穷无尽的解读,这也许就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魅力所在吧。
  莎士比亚改造了疯癫,给予这种源于压抑的、虚妄的自恋中的谵言以耐人寻味的审美体验,我们对这些发疯的戏剧人物的同情多于简单的嘲笑,对疯话的思考多于偏激的嗤之以鼻。疯癫这一意象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被成功地改造了,他给予它新的耐人寻味的内涵,他对疯癫人物的形象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塑造,使疯癫成为一种获得透彻的智慧和洞察现实的能力的途径。而且疯癫的意义并不像米歇尔福柯所夸张的那样神秘,而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和透彻的智慧。莎士比亚还在悲剧创作中苦苦思索着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他在人性善与恶、爱与恨的冲突较量中充分展示了人性的丰富复杂性,以巨大的震撼力把这一深刻的主题呈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 孙家.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2] 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 刘北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 徐群晖.论莎士比亚悲剧的非理性意识[J].外国文学,2003,(4):74
  [4] 威廉•莎士比亚. 麦克白[A].莎士比亚全集(八) [Z].朱生豪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5] 赵一凡. 莎剧中的疯狂[A]. 张冲. 同时代的莎士比亚:语境、互文、多种视域[C].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6] 谢锦. “疯癫”背后的“知性”解读——莎士比亚《李尔王》赏析[ J ]. 名作欣赏,2005,(2) : 103
  
  收稿日期:2009-12-20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师在作业布置的全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切切实实地做好学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内化,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优化;語文作业;布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可是传统的作业模式却没有太多的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布置的弊端日趋突出
期刊
【摘要】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键词】作文教学;能力培养;方式运用    How to improve the writing skills of students  Dai Cuiping 
期刊
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四步:    1 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使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②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
期刊
【摘要】兴趣才是写作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源源不绝之泉,它会浇开学生心灵的花朵,激活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地走进作文这个可以吐露心语,抒发情感的美好殿堂。  【关键词】兴趣写作;方式表达;语文教学    Interest is the success of a good teacher——on how to make students enjoy writing  Zhou Li  【Ab
期刊
用审美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中外名著佳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提到作文就害怕,就发愁,不知该从何下手,星期天,听了赵大鹏老师的一场报告,真让我受益匪浅,在赵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还会怕作文吗?还发愁没东西可写
期刊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因素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促进作用,还对学生形成以学为乐的态度起着维持作用。    1 充分发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操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从作家的创作实践来看,情感在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刘勰《文心雕龙》中早已有过深刻而全面的论述,他把
期刊
【摘要】现代教育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语文,教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教学能力。语文教学能力是一种独特的能力,它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听,说,阅读,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材;教学法  On being implemented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Method  A jie er gu li yu nu si  【
期刊
作者简介:王文芝(1961.3-),女,汉族,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数学系。职称:高级讲师,数学学科带头人。职务:高中教学部主任。    【摘要】数学思想和方法缓解了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感受数学;领悟数学;学好数学  Math from life experience,
期刊
现在,铜仁市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有条件的学校全部开设英语课,有的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开设英语课,按理说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很简单了吧,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举例子来说明一下吧!我校对刚接手的七年级三个班进行了英语测试,了解他们在小学的英语水平,在第一堂课就让三个班的学生默写26个英语字母,结果令人大为震惊,三个班不到10个人全对,其中大半学生是胡乱写或交空白卷,还有很多连读都不能读对,或者将英语字
期刊
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供同仁们参考。    1 阅读教学的任务     阅读是阅读者自己的事,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阅读教学必须在学生的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