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ul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徐老师:
   您好!
   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在去年的教师招聘中一路顺利,被正式录用,现已经在一所完全中学执教一个学期,这与您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表示感谢。
   这次来信是想麻烦您帮我做一个业务进修的规划,因广东这边的要求高,竞争激烈,新学期开始,学校要求每个青年教师必须上报一份详细的“知识更新与业务提升”计划,我参加工作不久,什么事情都要应付,光上课、备课、改作业就够呛,哪里还有时间业务进修?而且不瞒您说,我还真不清楚我们教师要进修哪些方面的知识。您是过来人,又是在教育线上工作了几十年的资深语文老师,冒昧向您提出要求,不知老师能赐教否?
  
   您的学生吴敏敬上
  
  吴敏:
   你好,来信收悉。首先恭喜你能过关斩将,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对你在信中提到的“知识更新”问题以及如何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问题,我用下面的文字作为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裨益。
   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老师曾讲过这样的话:“人的知识是会遗忘和过时的,你们现在学的有一半已经过时了,再过三五年,又将有三分之一的知识淘汰,所以大学毕业只能说明你们曾经学习的经历,不代表你们拥有多高的学识水平。要使你们能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就得学习,坚持学习,不断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地提升自己,否则,就要落伍,就要被淘汰。”记得老师还讲过:“一个人知识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他拥有的基础知识的宽度,就像金字塔一样,如果没有宽度,或者宽度不够,要想达到很高的高度那是痴人说梦,永远不可能实现。”如今我已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在语文教师的岗位上耕耘了大半辈子,回头想想当年老师的教诲仍觉得非常有道理,尽管听起来朴实无华,但确确实实是经验之谈,是人生体验的浓缩。
   记得刚工作不久,学校有次对外上公开课,我执教初中的一篇课文《春蚕到死丝方尽》,事先我对课文内容进行认真的备课:这是一篇介绍蚕的说明文,无非就是讲讲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等。我事先将标题中诗句的出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印给学生,还设计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篇说明文《我家的 (一种动物)》。我自认为考虑得很周到,就等上课时一一呈现就万事大吉了。
   没有想到,在课堂上出现了让我和听课老师都不曾想过的问题。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让学生围绕课文提出问题,结果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死”讲得不对,因为春蚕吐完丝后变成了蛹,之后蛹又要变成蛾,蛾最后交配产卵后才会死去。该学生的问题一提出,教室里先是学生鼓掌,再是寂靜,后面听课的老师则朝提出问题的学生那儿望,好像责怪他扔下一颗炸弹。
   我当时先是一愣,不知所措,但我知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不回答,但又不能变成讲李商隐的诗的课,更不能讲李商隐的诗是写错了。情急之下,我来了个缓兵之计,先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然后自己想好怎么来解决问题。后来我大概讲了三点,一是表扬提问的同学肯动脑筋,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值得大家学习;二是李商隐的诗属于文学范畴,诗人是从表象上来构思诗句,用的是春蚕这一短暂的生命形态,赞扬的是春蚕的奉献精神;三是课文讲的是春蚕从卵——蚕——蛹——蛾的生态形态,是属于生物学的范畴,不要把它们看成一回事。我也不知道讲得好不好,对不对,只知道后面听课的老师鼓掌了。当时课就这么上完了,走进办公室,我们学校的几个听课老师对我处事不惊大加赞赏,还向我请教如何导演这一出好戏的窍门,如何让学生配合上好这节课,以此制造一个课堂教学的亮点,我只能说碰巧了。其实我知道,这只是蒙混过关,我自己也没有能力讲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后来,我请教了生物老师,又把李商隐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这两句诗的含义和字面意义利用作文讲评课向学生作了讲解才算完结。
   从这堂课中我明白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要让学生喝到纯净水,老师那里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山泉水”的道理。
   老师的告诫,学生的渴求,工作的需要,形势的逼迫,都告诉我必须加强学习,坚持学习,不断学习。记得有这么几句老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接下来可能你要问,需要继续学习哪些内容才有用呢?
   我的体会是守住主阵地,即跟自己的所学所教相关的;拓展副阵地,即跟自己的所学所教暂时无关,甚至毫无关联的。我的主张是急用先学、现学现用和长期打算、从长计议,尤其是提倡文理渗透,学文科的要去懂一点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知识,学理科的要懂一点哲学、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一句话,做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要广泛阅读,成为杂家。我以为:
   哲学、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书门类很广,你不妨先从哲学史开始读,再从中挑选你喜欢的哲学家,确定自己的阅读方向,把一位大家的书读彻读透。
   文学方面要读一点古希腊神话,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法国雨果、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俄国高尔基、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普希金的诗歌;美国马克·吐温、欧·亨利的小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以及鲁迅的小说、杂文,巴金的小说《家》《春》《秋》,曹禺的戏剧,老舍的小说和戏剧,以及钱钟书的小说、札记,还有余秋雨的散文、余光中的诗,张爱玲的散文、金庸的小说等等。方法可以是读原著,看电影、电视,看别人的评论文章,然后自己做点案头工作,可以记点心得,写些评论,可以记点卡片,积累资料,也可以参加一些讲座,研讨会,听听别人的高见,还可以把自己的所感所悟与学生分享。另外,还要看一点唐诗宋词的鉴赏辞典,对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家的诗,不同风格的词要多读、多背、多理解、多欣赏,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与欣赏能力。要制定读书规划,一段时间内集中读一类书。还应该自己动笔写点文章,最好是散文,能拿出去发表的要毫不犹豫地寄出去。努力从实践中去体会运用文字创作文学作品的艰辛,去摸索运用语言文字写作的技巧与方法。
   其他方面,要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在大学读书时,你们可能认为这两门功课不重要,不一定重视,实际上在教学中它们很有用,尤其是心理学,因为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东西杂,获得知识的途径多,内心比较复杂,心理学里面一些方法有利于与他们沟通,也容易帮他们融化心结,化解矛盾,提高教育的效率。至于教育学除学习理论外,要研究我国目前出名的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看他们的教案与上课实录,听专家的评课、议课。甚至可以研究他们成名过程,从中寻求规律为我所用。要学习写教学心得,成功的总结经验,不满意的寻找存在的问题,每次都要有课文、教案、说课材料、课后反思等材料。过程可能繁琐一点,但越到后来得到的益处就越大,对你的成长越有用,也许十年、二十年后,你就是教坛上升起的新星。要争取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尽己所能上好各级各类公开课,要努力参加新秀、能手之类的评比活动;最好再征订几份跟自己的专业有关的期刊,了解专业的发展动向及最新成果,跟上时代的脚步。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欣赏欣赏音乐、摄影、美术作品,练练书法,打打太极拳、钓钓鱼、旅行旅行等等,都有可能对自己有所帮助,有的可以调整心情,有的可以拓宽视野,有的可以陶冶情操,有的可以启发灵感,从而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思接古今胸有韬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左右逢源,遇事不慌。
   记得我上小学时校长讲过:“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金钱,最好的朋友是知识,最宝贵的是生命。”知识将陪伴我们一生,直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你肯学习,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并拜能者为师,我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好老师,你的前途不可估量,我等待你成功的喜讯。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做法和建议,不一定完全适合你,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徐光明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
其他文献
拿什么留住你,我的骨干教师  我国校长留住骨干教师的策略无非就是三条:一是“待遇留人”,二是“感情留人”,三是“事业留人”。(见《中小学管理》,作者:冯大鸣)然而这三条策略在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同区域内教师待遇不一致的情况下,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美国特许学校的经验是——经历留人。  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专门调研过特许学校教师的工作状况。这位教授发现,由于特许学校有提升教学质量的指标
课堂永远充满未知数,教师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因此,作为教师就有责任用心读懂学生,智慧地利用这些生成资源,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还课堂以生机与活力。同时还要对错误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敬它带给我们的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资源,畏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出错  二、融错  如果说第一个同学的发言是笔者有所预设的话,那第二个同学的发言是确实没想到的。怎么办?既然有了这样的一个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一、生活化策略——立足新教材,回归生活  新《品德与社会》教材,处处体现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在教学中要树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观
书在路上的时候,内心充满期待:新教师能够从中获得怎样的教益,而工作多年的我又能得到什么收获,心灵的能量又能增加多少。这样的阅读期待总能把我从现实的杂乱中引向诸多美好,等待进入书里的问题情境时,我骤然有了新的认识,曾经所遇到的问题、曾经相遇的学生、曾经交谈过的同事……历历在目,这一切,都需要具体教育情境的深化与引申。从职业初期的规划,到课堂教学;从班级管理,到师生关系;从人际交往,到专业成长……如此
徐特立是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徐特立从1895年开始从事乡村教育,他从私塾、小学、中学、师范教育到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他为人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徐特立把延安精神与办学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创造教育观”,倡导“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强调教育要“以群众为本位”和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徐老的教育思想是延安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
初中历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综合性课程。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学科时常被贴上“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等标签,初中历史课更是常常成为可有可无、为“主科”让路的“副科”、“说教课”。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以来,我常常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学科地位尴尬,遭遇师生冷眼,却无能为力;常常为学生的“挑衅式”提问或者“穿越式”观点所困惑,历史观、价值观的构建效果苍白无力;课堂教学花样百出,
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已经泛化掉了。泛化的表现是把许多东西都当作道德问题去对待,比如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嫉妒别的学生,这是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往往被当作思想品德的问题去对待。再比如法律意识的教育,也被思想品德教育所替代。这其实都是不同领域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一直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一个学生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们被纳入同样的成本模式里同场竞
中国缺乏产生杰出人才的文化环境。两种文化——主要向前走的“做事”文化和存在往后看的“做人”文化——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和体制埋葬了中国的爱因斯坦、盖茨、乔布斯……中国盛产人际关系自如的小聪明,出产学习能手的中聪明,缺乏带来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大聪明。  不是现代中国没有杰出的人才,而是他们往往不被中国社会发现、培养和鼓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上有重大缺陷。“做事”的文化是关系服从于做事,
【摘 要】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会运用公式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而要从长方体的展开图中获取信息,重新想象长方体的形状并计算,学生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在长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综合练习课中,教师可从“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分析展开图;根据两个面的特点想象长方体;根据多个面的关系组合展开图”这样三个层次进行训练,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展开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长方体表面积和体
删一条网帖,收费400至800元,短短4个月牟利28万余元。江苏南京首例“黑客”有偿删帖案近日在玄武区法院宣判,杭州一家电子公司技术总监周某获刑五年三个月,另一名涉案在校大学生谭某获刑五年。(见《南国都市报》)  作为困难家庭学生,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获取学习和生活补助,该是勤工俭学的应有之义。学校对学生的勤工俭学行为,不但要提倡鼓励,还要监管引导,这是正常教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若将有偿删帖当成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