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太空的浩淼兄弟及其他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_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气养人”,春风入夜,细雨无声。在学校,师生共同享受着这样的空气。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针对学生们的特点,为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锻造适宜个性成长的链条,并且引导学生借助这个链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充满自信;有所发明,敢于创造,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追梦太空的浩淼兄弟
  2012年9月,高三年级的程思浩、程思淼以优异的成绩和对天文科学的特殊爱好,分别考入北京大学天文学专业和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实验班。
  天文学,在中学里感兴趣的人不多,略知一二的人更少,因为与高考无关。但是这一对双胞胎兄弟,从小就对科学和人文都有着强烈的热爱。以下是兄弟俩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很实在,我想对所有的老师也不无裨益。
  “五年级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迷上了天文。到了二中分校,热心的地理聂老师经常向学校申请外出天文观测,其中的艰辛直到我们自己组织观测活动时才明白。这样一群老师,不为考试而教书,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取得文化课优秀成绩的同时,我们多次参加了国内外的天文奥赛,在三项国际天文比赛中都拿到了金牌。当我们披着国旗去领取冠军奖牌时,我们由衷地体会到了代表祖国的自豪感。
  “我们在高中建立了天文社团,不仅有常规的讲课,还经常组织同学们在学校平台或去郊外,使用学校先进的天文仪器进行观测。当我们在洁净的夜空下看到静谧的星海、壮丽的银河和一颗流星带来的惊喜时,大自然已经直接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态度和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心灵的平静和身体的勤奋使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幸福,感受到了学习和分享的快乐。
  “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到天文馆当义务讲解员,为天文杂志撰写了几万字的科普文章;积极与北京天文馆、北大天文系和世界天文组织联系和求教,共同参与流星与变星的科研活动。
  “二中对我们的兴趣一直在鼓励和呵护。丰富的社团活动、校本课程、课改探索和一些有想法的老师的每节课,都体现着学校的引导。
  “也许让一位没有拿过什么奖的同学来这里讲更有说服力。而且有很多同学的禀赋恰恰在没有比赛、没有获奖的地方,有的读了很多历史,有的在看休谟或卡莱尔的著作,有的已经迷上了文学,他们的兴趣其实更值得鼓励。中学比赛的奖项又能说明什么呢?我相信学校对每一个同学的兴趣的鼓励都是有意义的,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但怎么会都在现在表现出来呢?或许高中培养出一个比赛获奖者和一个成绩优异者都不困难,但是培养一名有素质的优秀学生却很困难,但很重要。而且,一个人成长的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我们总是想,二中的资源应该再多利用一点。”
  “航班”团队的“特立独行”和爱钻实验室的彭诚
  2011年,我校申请开展《北京二中开展高中特色发展试验》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项目获得批准。二中为学生建造的“成长链条”进一步完善,成为两个层次特殊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作为改革项目,学校选拔了一批学生自初三开始进入高中部,参加为期四年的初三“直航”高中的实验。实验的基本主旨包括:通过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和创新意识。
  “航班”的大部分物理、化学课都安排在实验室上,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施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学生们走进国家实验室,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导师的带领下参与课题实验研究;与知名科学家面对面,拓展有关生物多样性、天文、化学等学科视野。数学,注重初高中的衔接与过渡,教师把部分高中知识的延伸与一些必备知识提前到初三讲解,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尽量缩短学生适应高中学习方式的时间。英语教师大大丰富了课本以外的内容,现实的、有力度的、学生感兴趣的、真正英语国家的文化生活内容,被逐次引入课堂,围绕热点话题,学生们查阅原版资料,对事件加以讲述和辩论,英语课堂一片欢声笑语。
  面临中考,“航班”特立独行,探寻着自己的发展路径:请政治课老师与学生们探讨《科学与伦理》;请地理老师与学生一起《在地图上旅行》;请历史老师与他们回顾《地图上的历史》;请美术老师与学生一起品味《行走的快乐》;请摄影老师与学生一起尝试《换个角度去思考》;听学长讲“学以致用”、“许爸爸话欧盟”、“798”艺术之旅、孔庙游,到《中国日报》社和北京珐琅厂“职业见习”。这些都不是初三的课程,也绝不会在中考卷子上出现,但是老师们向学生传递的是对科学的探索、对知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连续三年,每一届“航班“都有颇具个性、特长突出的“小名人”脱颖而出,彭诚就是其中之一。两年前,他参加了北京市青少年科学俱乐部,进入中科院微生物所的一个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些研究。他每周都要去研究所,实验密集的时候,每天晚上要花两个小时或更多时间在实验室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素养,钻实验室的经验使彭诚对这些概念有了新的视角。他说,有机会进入高端实验室开展研究,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巩固了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更关键的是训练出了一种实验的思维,这种思维模式远比死学课本知识要更有意义。
  彭诚在继续他的实验研究,还有很多学生来往于实验室、图书馆。一年来,二中初中部有25名学生走进14个国家级科技实验室,高中有43名学生走进了26个国家实验室,初高中学生共有科技课题75个。
  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在吸引学生。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连续三年利用寒暑假到中国科技馆志愿服务、到“水立方”等处为游客提供帮助;走进附近社区,整理社区服务站的图书、擦拭瓷砖墙和街道宣传橱窗;2010“航班”的学生与房山区坨里中学的同学同上一节课,还捐赠了近200册(套)最新上榜的图书。
  2012年5月,学校首次表彰了“感动二中”学生,他们分别以热心班级公益、长期帮助残障儿童等默默无闻的行动感动了全校同学,成为“校园新星”。2013 年4月,荣获第二届“感动二中”优秀集体和优秀学生称号的北京二中“公益社”和高一(4)班刘佳荣的事迹再一次赢得学生的尊重。
  校园内外有机融合,“成长链条”浑然天成。学校变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训式为开放式、渗透式、疏导式的教育方式。文艺体育科技、社团活动与研究性课题,学生们各取所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学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从以上学生的个案看我们的工作价值,从多数学生的成长历程延伸到对热点问题的解读,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命题。在现阶段,在社会的众目睽睽之下,我们必须有独立的思考。有一些想法,适合我们学校的情况,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基本立场。
  关于减负。关键是理念减负,核心是真正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合理规划孩子的发展路径;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决定减负程度;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对减轻学业压力有很大帮助。学校应坚守教育理想,不能一味迎合家长的功利和社会的浮躁,要向家长、向社会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传播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关于高考以及唯分数的价值观。人们也许对一个示范学校关于分数和高考的见解心存怀疑。但是,我认为,大家可以立足于一个共同的平台讨论问题。北京高考录取率逐年攀升,90%以上的数据意味着今后这些显性的增长空间会越来越小。单纯地追求升学率的增长、平均分谁高谁低,已没有太大意义。我们的注意力和兴奋点放在哪里?我想,当多元需求出现后,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必然凸显,更有意义的是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放飞理想与梦想。要培养孩子的“真兴趣”和“真爱好”。孩子只有对某件事情真的产生了兴趣,才能形成学习的动力,才会主动学习并在其中感受到快乐,就像已经毕业的浩淼兄弟和爱钻实验室的彭诚。
  关于“分数”的作用。我认为,可以进行考试分析,可以进行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分数”首先是一种关怀和希望,可以帮助自己查遗补漏。我们应当敢于申明:“分数”不能说明学业水平,不一定代表教学质量,也不代表教师业绩,更不代表学校的发展与教育的未来!
  这是从学生的故事中得到的启发,与温馨的“空气养人”,与宽松的教学氛围,与自由的成长环境一脉相承。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德育价值是各学科教学任务所固有的,而非从外向内的渗透。  以往提到的学科德育渗透等是站在学校德育的角度来研究学科的德育,它把学科仅仅看作是德育的一条途径,注重把德育的要求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其中,关注渗透的科学性、自然性和有效性。但对“渗透”的不同理解容易使教师的认识走向误区,把学科教学应有的育人功能看作额外负担,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抛开学科教学内容盲目讲德育”“贴标签式的说德育”“模式化拔高为了德育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良好的教师团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推进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稳步向前,而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能较好地培养并激发教师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教师自我要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氛围。  “生活教人、文化育人”的教师队伍建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以疑促思,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性。下面以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谈谈思考。  选文以记述蔺相如的事迹为主,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典型故事,成功凸显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中,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使一个在紧要关头不畏强暴、有勇有谋、为国解忧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正如太
在初三年级,我们让学生通过改变气体压强来设计喷泉实验,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综合运用物理与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首先,教师提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展示喷泉实验,并分析喷泉形成的原理。学生经过讨论,设计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如图1,用抽气筒抽出部分圆底烧瓶中的气体,让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再捏住胶管插入烧杯中,松开手,如图2所示,红色液体就会沿着胶管涌入烧瓶中,形成美丽的喷泉。方案二:如图3
“问题”一词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的教学模式也悄然兴起。巧妙设问、恰当反问、合理追问、有效深问等一系列围绕问题的词汇层出不穷,听起来新鲜有道理,可仔细琢磨就值得商榷了。这些问题的主语是谁?由谁来提出?反观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占了主导,而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却日益被忽视,我们并不否认教师提问的必要性,但过分追求教师问题提出的“高、精、专”,以教师提出所有问
传统文化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将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精神落脚点,不仅是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获取精神能量,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然需求。  发掘经典的文化价值,作为精神落脚点  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经典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可鉴赏的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际遇中多样的人生之美,更承载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古代经典作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做事如行路,要知道自己去哪儿、为什么去、怎么去。这些问题之于教育,便是教育的终极问题,即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怎么实施教育。任
北京市文汇中学王桃桃校长说:“做教育是需要‘走心’的。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带着情感、带着思想、带着精神做教育。这样,才能使教育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文汇中学成立于1997年,经过14年的办学实践,学校从只有2个教学班和百名师生,发展到现在30个教学班、1200多名师生的办学规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全国机器人教育示范校”、“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金鹏科技团”、“北京市
专家简介:耿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北京教科院研究员。  世界上每个民族和国家既有共同的价值观——这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和平相处、友善交往互利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有着属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特有的价值观——这是每个民族和国家保持文化独特性并进而对世界做出贡献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道
编者按:2013年2月19日,北京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颁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减负“八项规定”颁布实施后,本刊在2013年第4期以“北京:减负进行时”为题,对“八项规定”颁布背景以及实施的初期情况进行了综合报道。如今,北京市“减负行动”已经一年,在这一年里,北京市教委从哪些关键环节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对减负的有效策略和途径进行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