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课堂的组织策略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e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重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学生能力的发展、素养的形成,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将课堂学习、探究的过程交给学生,以问题的驱动启发学生的高阶思维,通过阶段性的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清晰的认知能力。这样,随着学生认知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丰富,他们的数学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就会不断地向前推进。
  一、赋予学生主动实践的时空
  课堂是综合实践教学的主阵地,也是丰富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主舞台。我们要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效,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展开互动交流,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在综合实践课堂中,我们应把课堂位置让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教学“图形平移”时,笔者借助视频等工具给学生呈现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生活经验,讨论、交流物体运动的方式。之后,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对于物体的平移,我们可以探究哪些内容?”在学生纷纷猜测、给出各种探究的目标和内容之后,笔者给他们出示PPT上从左往右慢慢移到中心的一个鱼缸的动态图,再加入一条金鱼,让金鱼在鱼缸内来回游动。最后让学生观察鱼缸和金鱼移动的异同。学生得出“都是向右移动,但是在速度和长度上不一样。鱼缸移入画面时比较慢,但距离长;而金鱼在鱼缸里平移的速度比较快,距离短,次数多”的结果。笔者由此将教学探究的目标定位到“方向”和“距离”这两个主题上。在学生能够熟练数出物体平移的距离后,笔者将问题的设计交给他们,让他们自主设计图形的平移变化,设计相关的提问。这样,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育人目标。实践证明,以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对学习、探究话题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达成有深度学习的目标。
  比如,在指导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前后”时,笔者设计这样的板块,在层次鲜明的认知推进中,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力。首先,笔者从学生在教室内的座位情况入手,让他们说一说坐自己前后的学生名字,再请他转过身,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从转身的变化中意识到“前”和“后”并不是固定的,但自己的身体相对是固定的,从而无痕渗透了“参考点”和“相对性”的数学思想。接着,笔者让每一组前两桌的学生分别走到讲台前,集体讨论:他们都是走到前面来的吗?以此引出“正前”和“正后”的概念。最后,筆者给出一组花朵图片,让学生按照笔者的描述,进行位置的摆放,如“请把蓝色的花朵贴到黄色的花朵后面”“把金色的花朵摆到所有花朵的后面”等。如此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清晰,走向深刻。
  三、构建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在完成了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引领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相对完整的认知建构。
  比如,在组织学生复习“比例”这一单元时,笔者通过网络图的绘制,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及应用等并列呈现,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建立起完整的认知框架。对于“百分数”的复习,则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概念加以整理与对照,帮助学生区分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准确厘清每一个概念。对于“圆柱与圆锥”的复习,则可以在串成链、构成网的图示中,形成清晰、有层次的认知框架。这样,学生在主干概括、分支厘清的架构图中,认知思维逐渐在温故中走向清晰。
  总之,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呈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数学教师应具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和丰富的数学手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如此,学生方能在数学学习、探究之路上由模糊走向清晰,他们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就能在实践探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正场小学)
其他文献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对于理论知识,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联系实际生活,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水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重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现状  (一)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不深入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
期刊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旨在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究知识。新课程理念倡导互动教学,主张教与学相互影响,师和生交往沟通,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在互动中提高教学效果。然而,许多教师在互动教学中有失偏颇,把握不准互动教学的要领,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倾向,导致互动教学有违初心,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互动教学的策略。  一、 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互动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解决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中的盈亏问题是比较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当组织和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本文以“盈亏问题”为例,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 小学数学问题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方面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思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
期刊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更重视数学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整体性,忽略对学生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地依赖数学课本,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开发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材料,是帮助小学生系统进行结构化学习的重要举措,具有不小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材料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学会思考数学规律,打破学生对数学学科
期刊
估算教学分为数量估算、计算估算、测量估算和统计估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估算,与精算相比,估算的起源更早,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广,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精算”而轻“估算”的倾向。受到这一倾向的影响,估算教学的效果不佳,存在“直觉演绎”的乱象,就此教师应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促使估算成为学生“活性素养”提升的现实源泉。  一、估算乱象
期刊
摘要: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一个个图式作为组块构成了系统。笔者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带领学生将杂乱无章的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形成组块,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个图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充分掌握图式内的知识点,而且能让学生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对英语知识的全方位掌握,最终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开展对话、整合意义、梳理结构这三种方式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过于重视讲授,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这种教学形式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本文主要介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概念、意义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和意义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满堂灌”
期刊
摘要: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流通语言,其地位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日益凸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教学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英语课堂感受学习的快乐的同时,不断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故事教学法 课堂教学  英语故事具有丰富的情节,是学生比较钟爱的英语学习素材,运用故事教学法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语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变化的学科。小学数学知识一般分为数字与图形两个部分,既需要学生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又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的空间观念首先是从观察中获得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然后联系具体的事物,让学生感知空间中的数量关系。小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对数学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