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剩余劳动力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外出务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农村劳动力外出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岗位,得不到劳动报酬,知识技能不能满足雇用单位的要求等。怎样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之中存在的问题,是促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结合丰城市相关统计数据并查阅文献进行分析,采取实证分析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对丰城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储量分布状况、外出务工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外出务工 剩余劳动力
一、引言
丰城市作为一个以农村户口居多且地少人多的地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丰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又制约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因而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过程中更顺利,并且在务工城市能够获得一席之地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相关文献综述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问题的研究,杜鹰(1997)认为农业资源禀赋的缺乏以及农业收入低下是造成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的一个主要原因。李强(2003)提出了农村收入水平太低以及缺乏发展机会,农村经济落后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推力因素”,而城市里的收入相对农村较高属于城市的“拉力因素”。张茜,吴平(2010)以四川宜宾地区为例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分析,认为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发生转移主要是源于制度、經济以及劳动力本身的素质三方面因素。李琰(2014)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农村与城镇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第二,农业资源禀赋的缺乏以及农业收入低下;第三,农村与城镇之间的“推拉力”因素。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状、原因等,本文以丰城市这个县级市为例,对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三、丰城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状
根据丰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末,丰城市全市户籍人口按农业与非农业、城镇与乡村以及产业层次所分布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第一,农业人口占据总人口76.92%,说明丰城市农业人口居多;第二,乡村人口所占比例达72.03%,而城镇人口只占27.97%,说明丰城市目前的城镇化率并不高,乡村人口作为主力军;第三,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29.9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26.41%,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相当,然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高达43.66%,说明第三产业吸收了相对较多的劳动力,也说明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着从事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状况。
1.具有明显的“兼业型”和“候鸟型”特点。外出务工的人之中,大部分人是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将外出务工当作是务农以外的兼职。当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相对于在家务农时的收入要高时,人们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他们犹如“候鸟”一样地在外出务工地方和家乡之间进行“迁徙”。
2.外出务工家庭成员分散各地。随着近年来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村外出务工过程中呈现出外出者增多、跨省外出者增多、女性增多、分布地区增多的特点。其原因大致分为这么几种:第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增多使外出者增多;第二,由于外出务工,城市文明在各地区得到传播,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的农民“敢于”外出务工;第三,家庭成员的年龄、所掌握知识技能不同,因而青年人与中年人为各自所适合的工作而分散各地,以求各自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时也为家庭经营分散风险来保证一个家庭的稳定收入。
3.外出务工者知识技能较低。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初中、小学的学历在城市里从事的是一些简单劳动,主要靠体力来获取劳动报酬,很少人从事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监测报告(2015).江西:统计出版社.2015。
如上图所示,丰城市的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之中,文盲以及具有高等学历的人最少,小学及高中学历的人偏少,初中学历的人最多,且占绝大多数。因而可以得知,丰城市农民工知识文化水平总体偏低。
四、丰城市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的原因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据江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丰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60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41元。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9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25元,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可发现,由2013年至2014年,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所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并且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两倍以上。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势必会使得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村劳动力均属于“理性人”,城镇高于农村两倍以上的收入会使得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获取更高的劳动报酬,谋求更好的发展。
2.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推拉”力的作用。Lee(1966)较早地提出了推拉理论,认为如果满足市场经济和不存在人口自由流动壁垒两个条件,人口就会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从农村往城市迁移或者从相对贫困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迁移。一方面,随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机械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而农耕用地几乎是固定不变,甚至有所减少的,这就使得农业生产所需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从而产生出富余劳动力。此外,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使得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得城镇数量也增多,形成一种“推力”,使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镇推移;另一方面,中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一种“拉力”,吸收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外出务工成为了农民在中国走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做出的必然选择。 3.为获得健康教育资源。出于对于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方面的考虑,很多的父母也会选择外出务工,使子女能够享受较好的教育服务。除此以外,在医疗服务方面,城镇相对于农村具有明显的优质医疗资源,城镇医院具有较好的医疗设施以及专业的医护人员。因此,城市之中的健康教育资源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一个重要动力。
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途径受局限,具有盲目性。在丰城市地区,大多农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依靠亲戚、朋友的介绍,以关系纽带作为寻找工作的途径。很少人是通过政府中介机构的途径求职。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仅仅靠亲戚朋友的介绍,途径很有限,并且不乏也有一些是类似于传销人员或者是一些与某中介机构合作人员,以盈利为目的,产生一些对外出务工人员不利的影响。
2.知识技能较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相称。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沿海城市的很多中小企业深受“创伤”而至今没有恢复原有经营规模,而沿海城市又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集聚之地,因而就业环境恶劣,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此外,社会正由劳动密集型投资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投资转变,而外出劳务的农民们知识技能水平比较低,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型工作,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劳动力要求。再者,智能化机器的产生,使得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可变资本数量减少,因而市场上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减少,从事简单体力工作的岗位数量也相比往年减少,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相称,结构性失业难以得到解决。
3.留守儿童、妇女以及“空巢”老人问题。劳务外出过程之中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妇女以及“空巢”老人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于留守妇女方面。很多的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劳务之后感觉自己务农的压力增大,甚至力不从心,影响身体健康;第二,对于留守儿童方面。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一些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机会,心中会觉得“缺爱”,也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缺。第三,对于“空巢”老人。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中的老人生活無人照看,生病时就医不便,具有健康隐患,老人也易感孤独寂寞。
4.农民工的法律自我保护意识弱。在外务工的这些劳动力往往从事的都是体力活,他们之间的不少人都是在工地这样的场所常年工作,工作本身具有安全隐患,工地老板往往是不会给这些农民工购买一些保险的,而农民工又缺乏购买保险的防患意识。因此,当他们因为工作原因发生了意外之时,他们只能默默承受,很少人会使用法律武器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益,因此在身体和金钱上得不到任何赔偿。
5.受户籍制度影响,在城无社会保障。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拥有农村户籍的人们在城市里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虽然有很多的农民工在一个城市里务工了很多年,但是他们在城市里受到歧视,不能够和城镇户口的人们一样享受城市里的服务待遇。第一,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医可以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但是他们外出务工在城市里就医时无法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第二,农村劳动力的子女在城市里无法享受和城镇户籍的子女一样的教育服务。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三,农民工在城市里无法享受失业保障。因此,户籍制度给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之处。
六、合理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对策建议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外出就业,需要从社会、政府以及劳动力本身三方面入手,创造出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好环境,努力推进丰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政府应成立中介机构促进就业。政府应该成立一些中介机构来拓宽农民工的就业途径。第一,政府在各乡镇成立固定中介机构,宣传中介机构对于就业的有利之处,鼓励求职者去中介机构登记信息。第二,政府成立中介机构要兼顾社会公益与经济利益,保证整体的服务质量,与市场中介机构相竞争又不同于市场中介机构的唯利是图,产生公益效果;第三,政府组织的中介机构要保证就业信息的公开性与及时性,使得求职者与招聘单位更好地实现对接。
2.增加对农民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都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方法。应该成立更多的务工者的知识技能培训组织,增加对于务工者的培训。丰城市政府应该按照区域划分在每一个镇按照当地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数以及农村土地面积比例组织建立起培训机构,宣传知识技能培训的重要性,鼓励进城务工的人员参加培训,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3.关爱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对于农村里面的留守儿童、妇女以及老人的关爱,鼓励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结成志愿组下乡探望老人和妇女孩子们,让他们少一些孤独寂寞,感受多一些关爱。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政府要采取一些可行性政策措施来关爱孩子们,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于老年人的关爱,从物质上,也从精神上。比如,可以让老年人的医疗手续从简,可以让老年人的公交卡更加便宜,可以组织对于老年人的送货下乡,让老年人购买生活用品更加便捷等等。
4.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政府应该宣传一些与劳动力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劳动法的知识,让农民工了解更多的劳动者就业的一些法律知识,以增强农民工的法律保护意识,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帮助这些权益受到侵害的劳动者进行维权,比如帮助农民工拿回劳动报酬等。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于农民工工作场所的安全监管,强制性地让每一个用人单位为所雇佣的劳动者购买人身保险和意外伤害险。政府应该严禁用工单位雇佣工人进行“高危性”作业。
5.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国家应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尽早享受和城镇子女一样的教育服务。其次,国家还应该尽快建立起跨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深化医疗制度改革,不应该在社会保障方面分等级,不应该使得不同户口的人们享受不一样的医疗保障,包括国家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国民应该享受相同的社会保障。最后,政府应该建立对于农民工的养老机制,让他们能够更有安全感地进行消费,而不是一味给自己存储养老金。
七、结语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问题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从政府,社会以及劳动力本身等多方面共同入手,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环境,使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状况得到改善,也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127-145.
[2]鲜祖德.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66.
[3]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67.
[4]张茜,吴平.四川宜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0(12):64—69.
[5]Everett S L .A theory of migration [J].Demography,1966(3):47-57.
[6]李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支持[J].人口学刊,2003(5):79.
[7]李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2):188.
[8]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222.
[9]Everett S L .A theory of migration [J].Demography,1966(3):47—57.
[10]陈爽,张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06).
[11]刘小勇.农民工就业的社会效应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1(3):44.
[12]阙继义,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77.
作者简介:王翠芳(1994—)女,汉族,贵州财经大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学专业在校研究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外出务工 剩余劳动力
一、引言
丰城市作为一个以农村户口居多且地少人多的地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丰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又制约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因而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过程中更顺利,并且在务工城市能够获得一席之地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相关文献综述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问题的研究,杜鹰(1997)认为农业资源禀赋的缺乏以及农业收入低下是造成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的一个主要原因。李强(2003)提出了农村收入水平太低以及缺乏发展机会,农村经济落后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推力因素”,而城市里的收入相对农村较高属于城市的“拉力因素”。张茜,吴平(2010)以四川宜宾地区为例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分析,认为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发生转移主要是源于制度、經济以及劳动力本身的素质三方面因素。李琰(2014)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农村与城镇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第二,农业资源禀赋的缺乏以及农业收入低下;第三,农村与城镇之间的“推拉力”因素。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状、原因等,本文以丰城市这个县级市为例,对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三、丰城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状
根据丰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末,丰城市全市户籍人口按农业与非农业、城镇与乡村以及产业层次所分布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第一,农业人口占据总人口76.92%,说明丰城市农业人口居多;第二,乡村人口所占比例达72.03%,而城镇人口只占27.97%,说明丰城市目前的城镇化率并不高,乡村人口作为主力军;第三,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29.9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26.41%,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相当,然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高达43.66%,说明第三产业吸收了相对较多的劳动力,也说明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着从事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状况。
1.具有明显的“兼业型”和“候鸟型”特点。外出务工的人之中,大部分人是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将外出务工当作是务农以外的兼职。当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相对于在家务农时的收入要高时,人们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他们犹如“候鸟”一样地在外出务工地方和家乡之间进行“迁徙”。
2.外出务工家庭成员分散各地。随着近年来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村外出务工过程中呈现出外出者增多、跨省外出者增多、女性增多、分布地区增多的特点。其原因大致分为这么几种:第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增多使外出者增多;第二,由于外出务工,城市文明在各地区得到传播,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的农民“敢于”外出务工;第三,家庭成员的年龄、所掌握知识技能不同,因而青年人与中年人为各自所适合的工作而分散各地,以求各自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时也为家庭经营分散风险来保证一个家庭的稳定收入。
3.外出务工者知识技能较低。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初中、小学的学历在城市里从事的是一些简单劳动,主要靠体力来获取劳动报酬,很少人从事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监测报告(2015).江西:统计出版社.2015。
如上图所示,丰城市的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之中,文盲以及具有高等学历的人最少,小学及高中学历的人偏少,初中学历的人最多,且占绝大多数。因而可以得知,丰城市农民工知识文化水平总体偏低。
四、丰城市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的原因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据江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丰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60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41元。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9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25元,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可发现,由2013年至2014年,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所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并且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两倍以上。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势必会使得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村劳动力均属于“理性人”,城镇高于农村两倍以上的收入会使得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获取更高的劳动报酬,谋求更好的发展。
2.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推拉”力的作用。Lee(1966)较早地提出了推拉理论,认为如果满足市场经济和不存在人口自由流动壁垒两个条件,人口就会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从农村往城市迁移或者从相对贫困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迁移。一方面,随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机械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而农耕用地几乎是固定不变,甚至有所减少的,这就使得农业生产所需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从而产生出富余劳动力。此外,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使得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得城镇数量也增多,形成一种“推力”,使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镇推移;另一方面,中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一种“拉力”,吸收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外出务工成为了农民在中国走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做出的必然选择。 3.为获得健康教育资源。出于对于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方面的考虑,很多的父母也会选择外出务工,使子女能够享受较好的教育服务。除此以外,在医疗服务方面,城镇相对于农村具有明显的优质医疗资源,城镇医院具有较好的医疗设施以及专业的医护人员。因此,城市之中的健康教育资源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一个重要动力。
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途径受局限,具有盲目性。在丰城市地区,大多农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依靠亲戚、朋友的介绍,以关系纽带作为寻找工作的途径。很少人是通过政府中介机构的途径求职。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仅仅靠亲戚朋友的介绍,途径很有限,并且不乏也有一些是类似于传销人员或者是一些与某中介机构合作人员,以盈利为目的,产生一些对外出务工人员不利的影响。
2.知识技能较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相称。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沿海城市的很多中小企业深受“创伤”而至今没有恢复原有经营规模,而沿海城市又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集聚之地,因而就业环境恶劣,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此外,社会正由劳动密集型投资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投资转变,而外出劳务的农民们知识技能水平比较低,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型工作,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劳动力要求。再者,智能化机器的产生,使得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可变资本数量减少,因而市场上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减少,从事简单体力工作的岗位数量也相比往年减少,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相称,结构性失业难以得到解决。
3.留守儿童、妇女以及“空巢”老人问题。劳务外出过程之中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妇女以及“空巢”老人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于留守妇女方面。很多的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劳务之后感觉自己务农的压力增大,甚至力不从心,影响身体健康;第二,对于留守儿童方面。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一些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机会,心中会觉得“缺爱”,也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缺。第三,对于“空巢”老人。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中的老人生活無人照看,生病时就医不便,具有健康隐患,老人也易感孤独寂寞。
4.农民工的法律自我保护意识弱。在外务工的这些劳动力往往从事的都是体力活,他们之间的不少人都是在工地这样的场所常年工作,工作本身具有安全隐患,工地老板往往是不会给这些农民工购买一些保险的,而农民工又缺乏购买保险的防患意识。因此,当他们因为工作原因发生了意外之时,他们只能默默承受,很少人会使用法律武器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益,因此在身体和金钱上得不到任何赔偿。
5.受户籍制度影响,在城无社会保障。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拥有农村户籍的人们在城市里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虽然有很多的农民工在一个城市里务工了很多年,但是他们在城市里受到歧视,不能够和城镇户口的人们一样享受城市里的服务待遇。第一,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医可以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但是他们外出务工在城市里就医时无法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第二,农村劳动力的子女在城市里无法享受和城镇户籍的子女一样的教育服务。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三,农民工在城市里无法享受失业保障。因此,户籍制度给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之处。
六、合理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对策建议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外出就业,需要从社会、政府以及劳动力本身三方面入手,创造出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好环境,努力推进丰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政府应成立中介机构促进就业。政府应该成立一些中介机构来拓宽农民工的就业途径。第一,政府在各乡镇成立固定中介机构,宣传中介机构对于就业的有利之处,鼓励求职者去中介机构登记信息。第二,政府成立中介机构要兼顾社会公益与经济利益,保证整体的服务质量,与市场中介机构相竞争又不同于市场中介机构的唯利是图,产生公益效果;第三,政府组织的中介机构要保证就业信息的公开性与及时性,使得求职者与招聘单位更好地实现对接。
2.增加对农民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都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方法。应该成立更多的务工者的知识技能培训组织,增加对于务工者的培训。丰城市政府应该按照区域划分在每一个镇按照当地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数以及农村土地面积比例组织建立起培训机构,宣传知识技能培训的重要性,鼓励进城务工的人员参加培训,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3.关爱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对于农村里面的留守儿童、妇女以及老人的关爱,鼓励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结成志愿组下乡探望老人和妇女孩子们,让他们少一些孤独寂寞,感受多一些关爱。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政府要采取一些可行性政策措施来关爱孩子们,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于老年人的关爱,从物质上,也从精神上。比如,可以让老年人的医疗手续从简,可以让老年人的公交卡更加便宜,可以组织对于老年人的送货下乡,让老年人购买生活用品更加便捷等等。
4.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政府应该宣传一些与劳动力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劳动法的知识,让农民工了解更多的劳动者就业的一些法律知识,以增强农民工的法律保护意识,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帮助这些权益受到侵害的劳动者进行维权,比如帮助农民工拿回劳动报酬等。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于农民工工作场所的安全监管,强制性地让每一个用人单位为所雇佣的劳动者购买人身保险和意外伤害险。政府应该严禁用工单位雇佣工人进行“高危性”作业。
5.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国家应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尽早享受和城镇子女一样的教育服务。其次,国家还应该尽快建立起跨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深化医疗制度改革,不应该在社会保障方面分等级,不应该使得不同户口的人们享受不一样的医疗保障,包括国家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国民应该享受相同的社会保障。最后,政府应该建立对于农民工的养老机制,让他们能够更有安全感地进行消费,而不是一味给自己存储养老金。
七、结语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问题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从政府,社会以及劳动力本身等多方面共同入手,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环境,使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状况得到改善,也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127-145.
[2]鲜祖德.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66.
[3]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67.
[4]张茜,吴平.四川宜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0(12):64—69.
[5]Everett S L .A theory of migration [J].Demography,1966(3):47-57.
[6]李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支持[J].人口学刊,2003(5):79.
[7]李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2):188.
[8]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222.
[9]Everett S L .A theory of migration [J].Demography,1966(3):47—57.
[10]陈爽,张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06).
[11]刘小勇.农民工就业的社会效应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1(3):44.
[12]阙继义,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77.
作者简介:王翠芳(1994—)女,汉族,贵州财经大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学专业在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