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镜像与当代意识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005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历史多故事,晚清的故事尤其多。近年同中国的历史较上了劲的游宇明君,他的系列晚清历史随笔将读者带回到了晚清这个充满了糜烂和新生的历史场域。
  按照他在一部著作中的说法,“读清史,有时就像看一幕卓别林的滑稽剧”。“滑稽剧”大概也是国人对中国封建末代王朝历史的普遍印象。元气丧尽,大厦将倾,铺天盖地的苦难故事这时都已难构成悲剧和挽歌。但正因为是滑稽剧和“喜剧”,才对读史者和作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他要想将历史不只是当作一个笑话来讲,就要从历史的“喜剧”面目下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窥破制度的真相、人性的本质、历史的悖论、思维的诡计。在晚清的宏观历史的缝隙里。游君以他诗人的敏感、杂文家的尖锐,举重若轻地应对了这样的挑战。只要看一下这些小标题——《皇家向左,官员向右》《慈禧的‘三公消费》——便不难见出作者的野心和追求。他从历史的边边角角的材料里,寻绎到了一些饶有趣味的话题,并从中窥见到了封建专制王朝运作的机制和崩溃的秘密。每段文字都既是以史料为基础,又是以当代意识来贯穿的。而其中是非判断的迅捷与犀利,正用得上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的标题《老吏断狱着着争先,捕快查赃头头是道》,比起某些煞有介事的高头讲章来,事实上也来得更为准确到位。
  近年来,或许是为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或许是受到了德里达式的“文本之外别无历史”的理论蛊惑。历史在某些人那里真的成了胡适所说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游宇明君在写作中却依然保持着他清醒的、理性的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他在《取胜只是为投降》一文中写道:“不禁想起近年来那些替李鸿章和慈禧太后翻案的言论,如‘具有国际眼光”将中国由传统社会带进了近代化格局’‘弱国无外交。他们签订的屈辱条约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等等,鄙人不禁想问:在镇南关大捷,国际形势对清国极其有利,全国民心要求停止签订所谓和约,老将冯子材甚至要张之洞上奏立斩议和之人的情况下。李鸿章和慈禧太后极力推动屈辱条约的签订体现的是什么‘眼光’?开启的是怎样的‘近代化’?”这种强调“历史永远只是历史。任何标新立异的诠释都不能背离故纸堆里的基本事实”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
  但游宇明君的文字大部分时候并不像这里所引的这么庄重严肃,相反却是轻松活泼、令人解颐的,你将它当作枕边文章来读也未尝不可。朱光潜曾在《一封公开信》将文章分为三种:自言自语,向一個人说话,向许多人说话。以这样的标准来区分,游君的文字正合得上第二种,恰如当年林语堂所极力推崇的如良朋话旧、私房娓语般的笔调,一切都那么家常而亲切。这种文字的可贵,是随笔写来,任意而谈,没有板着面孔,更没有装腔作势,相反常常充满一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默契和理解。《乾隆的耳朵往上长》《挑个帅哥来作官》《圈养在鸡笼里的鹰》这一类的小标题,也许已多少让你感觉到了这种文字的质地。
  多年之前,安徒生笔下被天真的孩子道破真相的皇帝所想的是“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游宇明君的晚清历史随笔向读者呈现的本质上也是晚清皇帝及臣民们最后的充满了喜剧色彩的“游行大典”——只是这一次的大典实在是过于弱智和疯狂,它的结束之日,也就是封建王朝的崩溃之时。
其他文献
凡人当自重。自重即珍爱自己的品格、名声。它是有骨气的表现。知识界人士更应自重。这是由一小事想起的。有一位朋友,擅长会计业务,某单位闻其名,拟高薪聘请他出任顾问,任务是为这家企业钻国家税收政策的空子,避所得税。这位朋友断然拒绝:“给钱再多,违背国家利益的事我也不干。”此话铿锵有力,落地有声。  笔者对这位朋友是很钦佩的。高薪对清贫学者而言是颇诱人的,然要是接受了这个聘任。无异于丧失了原则。失去了骨气
期刊
日前笔者在某杂志上阅见一位略闻其名却素未相交的哥们将其“傍名人”之作为大大地自我推销了一番——与某某某某名人合影啦,请某某某某名人为其集子作序啦,在其所谓作品研讨会上有多少多少名人到场为之吹嘘捧场啦。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傍技,颇令笔者闻之不屑。  “傍”者,依附也;“傍名人”者,亦无非借力名人,从名人身上揩点油,沾点光,希冀着让自己也尝一把做“名人”的滋味。  世风浸染。文人雅士傍招自亦良多,诸
期刊
一位朋友新近升职。自是一件喜事,按说我应该打个电话或发个短(微)信表示一下祝贺,踌躇再三,决定还是算了吧。或曰:你这样做是否太不近人情了?锦上添花的事谁都乐意干,轻松简单,顺水推舟。但是这顺水人清也能讓人伤不起。  那年,也是一朋友升职,我为他感到高兴,发去短信祝贺,结果热脸贴了个冷屁股,人家压根没有理我,弄得我郁闷了好几天。好像我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又一次更狠,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还不是升职,而
期刊
作家孙少山在《二元一斤国富论》一文中说,他在地摊上花二元钱买了一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其《国富论》主旨宏大,研究如何富国裕民。巧了,笔者逛书摊,也看到一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旁边还有一本《韬略大全》(中国卓越出版公司出版),都是二元一本。没出息的我,只买了《韬略大全》。   民俗有“抓周”,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如果小孩抓了
期刊
近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9届毕业典礼上,叶敬忠院长的致辞火了。“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这一看似不走寻常路的演讲主旨,为何能引发广大网友的共鸣?因为叶院长讲到,大学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来改变命运,而更是为了获得思想来追求自由,在希望传递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视角便是普通人,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这样做,会让你变得更强。因为动辄“我厉害了”,恰恰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餐厅
期刊
乍看这题目,有人或许会质疑:乞丐就是乞丐,哪有什么“权贵”“草根”之分。的确,但凡乞丐,都是乞讨者。其行乞的目的,都是为了从他人那里得到钱或物,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愿望。这一点。别无二致。然而,细加观察,现实生活中,乞丐非但有“权贵”与“草根”之别,而且二者行乞的方法、性质等,千差万别、截然不同。  “草根乞丐”,破衣烂衫,灰头土脸;“权贵乞丐”,衣着光鲜,冠冕堂皇。“草根乞丐”行乞,大多只为填饱肚
期刊
汉朝时,西域龟玆国国王绛宾在汉宣帝时多次访问汉朝。他对汉朝的文化特别喜欢,回国后大力推广汉朝的文化,这与西域的传统习俗大相径庭,人们认为他的这一套似是而非的东西,是驴马杂交的骡子。打那以后,人们便把不三不四不伦不类“四不像”的东西用成语非驴非马来概括。   但细想想,有些东西非驴非马也没啥不好。就说骡子吧,作为马和驴的种间杂种,体质结实,肢蹄健壮,富持久力,易于驾驶,使役年限长达二三十年,价值比
期刊
我认为,作为一名杂文作家,他的人生定位应该是思想者,即以勇敢和真诚直面现实,独立思考一切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激赏艺术大师罗丹的雕塑名作《思想者》,更敬慕现实生活中像顾准、王元化那样的思想家,他们给人间留下一个长长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背影。杂文作家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应该是整天枯坐在书斋里的恂恂如也的学者,而应该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锋芒毕露的斗士。他们“为学不作媚时语”,反
期刊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未发迹时,经常吃不上饭饿肚子。一个漂洗衣物的老大娘见他可怜,便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天天如此。“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受恩,发誓以后报答老大娘,一听这话,老大娘生气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根本没有指望什么回报!”  力所能及,助人为乐,不图任何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期刊
名家出书,印量大,读者众,自然给出版商带来颇为丰厚的收益。因此,各出版社围绕名家出书竟相追逐,捷足先登。季羡林的《病床札记》尚未杀青时,已有30多家出版商争要此稿,他对媒体“超前”炒作此书的做法极为不满:“哪有未降生而夸奖婴儿的事?”  倘若出版商为名家出书,编得上乘,质量优良,从而能与名家一起留名后世,也应该算是為文坛做了一桩善事。问题在于,某些出版商急于出名,却欠于功力,又不认真从事,其效果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