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一个思想者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作为一名杂文作家,他的人生定位应该是思想者,即以勇敢和真诚直面现实,独立思考一切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激赏艺术大师罗丹的雕塑名作《思想者》,更敬慕现实生活中像顾准、王元化那样的思想家,他们给人间留下一个长长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背影。杂文作家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应该是整天枯坐在书斋里的恂恂如也的学者,而应该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锋芒毕露的斗士。他们“为学不作媚时语”,反对盲从,反对迷信,既不信中世纪的“神”,也不信绝对化的“神”,善于独立思考,以思想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内容。像顾准、王元化那样的现代知识分子为人类创造的不是“物质世界”领域中的现实,而是“精神世界”领域中的现实。杂文作家的作为正是为创造“精神世界”领域中的现实而奋斗、而献身!
  我曾在一篇纪念王元化的文章中写道:提倡独立思考,这是对历史形成的思维形态的一种反拨。传统中国从根本上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和独立的科学精神。宗教是出世的,中国的佛教和道教都被儒教化了,具有不同程度的人世情结,常为现实的道义所左右。而中国的道义又是以伦理为本位,伦理又是以家、国、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家、国、民族是群体,个人只有附丽于这个群体才有价值的存在。在群体价值的土壤里销蚀着个人的价值,或言之,自我往往就在泛化的道义中萎缩以至泯灭。于是乎,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凡是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一切按照上级的指示办”,便成了几乎是全民的主导思维模式和基本行为模式。在那个不允许有独立思考的思想者的社会,自然说假话成风,而在知识界也自然形成了“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的学风。王元化先生晚年提倡“沉思的心灵生活”,提倡做一个“为思想而生的人,而不是靠观念谋生的人”。我将此列于座右,终身服膺。
  作者简介
  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东方网特约评论员、《上海法治报》高级编辑。早年业余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有《林语堂散文赏析》一书,参与编撰《中外现代文学作品辞典》《二十世纪中国新诗词典》。1988年从事新闻工作,并致力于杂文创作,已出版《明天的废话》《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思想者的自白》《无花的蔷薇》《余墨谈屑》《边看边说》等9本杂文集。曾有作品被收入《中國新文学大系(1976-2000年).杂文卷》和连年多种版本的中国杂文年选。
其他文献
骑自行车外出,忽然听到背后传来吵闹声。回头一看,是两个男人在争执。  一人道:“你还像个人吗?”  另一人反驳:“我怎么就不像个人了?”  “你看看你做的那些缺德事吧!”  “我做什么缺德事了?”  因有急事,“好戏”没有看下去。  回家后“倒叙”一下刚才的一幕。感到颇令人深思。  只要是长着一双手、两条腿、五官齐全,会说话,会使用工具……都被称作人,当然也包括那些天生有所缺陷的,也是我们人类的一
期刊
有大师之实、坚辞大师之名的学界与文坛大家,驾鹤而游时几乎都有“遗言”传颂。这“遗言”,不是安排家事、后嗣的临终嘱咐,不是夕阳残照那闪亮的一抹——绝笔之作,甚至还属健在时的一二感慨或悟道,但一经发出,或如石破天惊的“启蒙”,或似如雷贯耳的警示。如钱学森先生安详辞世,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但人们更愿意把老人关于教育的话看成他的遗愿,“钱学森之间”遂成“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期刊
不可否认,互联网时代追求“流量为王”已是不争的事实。《北京日报》近期就先后报道过两个有关流量的案例。2月24日,某流量明星微博账号造假,通过刷虚假数据来提升流量被曝光;事隔百天,6月11日,某明星发布的微博竟被转发过亿次,被曝光是幕后推手所为。要知道,新浪总共才3亿多用户,上亿次转发量,那需要三分之一的用户参与,其背后推手的能力令人咋舌。  如此看来,流量真是个好东西,否则明星们怎么会千方百计造假
期刊
凡人当自重。自重即珍爱自己的品格、名声。它是有骨气的表现。知识界人士更应自重。这是由一小事想起的。有一位朋友,擅长会计业务,某单位闻其名,拟高薪聘请他出任顾问,任务是为这家企业钻国家税收政策的空子,避所得税。这位朋友断然拒绝:“给钱再多,违背国家利益的事我也不干。”此话铿锵有力,落地有声。  笔者对这位朋友是很钦佩的。高薪对清贫学者而言是颇诱人的,然要是接受了这个聘任。无异于丧失了原则。失去了骨气
期刊
日前笔者在某杂志上阅见一位略闻其名却素未相交的哥们将其“傍名人”之作为大大地自我推销了一番——与某某某某名人合影啦,请某某某某名人为其集子作序啦,在其所谓作品研讨会上有多少多少名人到场为之吹嘘捧场啦。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傍技,颇令笔者闻之不屑。  “傍”者,依附也;“傍名人”者,亦无非借力名人,从名人身上揩点油,沾点光,希冀着让自己也尝一把做“名人”的滋味。  世风浸染。文人雅士傍招自亦良多,诸
期刊
一位朋友新近升职。自是一件喜事,按说我应该打个电话或发个短(微)信表示一下祝贺,踌躇再三,决定还是算了吧。或曰:你这样做是否太不近人情了?锦上添花的事谁都乐意干,轻松简单,顺水推舟。但是这顺水人清也能讓人伤不起。  那年,也是一朋友升职,我为他感到高兴,发去短信祝贺,结果热脸贴了个冷屁股,人家压根没有理我,弄得我郁闷了好几天。好像我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又一次更狠,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还不是升职,而
期刊
作家孙少山在《二元一斤国富论》一文中说,他在地摊上花二元钱买了一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其《国富论》主旨宏大,研究如何富国裕民。巧了,笔者逛书摊,也看到一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旁边还有一本《韬略大全》(中国卓越出版公司出版),都是二元一本。没出息的我,只买了《韬略大全》。   民俗有“抓周”,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如果小孩抓了
期刊
近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9届毕业典礼上,叶敬忠院长的致辞火了。“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这一看似不走寻常路的演讲主旨,为何能引发广大网友的共鸣?因为叶院长讲到,大学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来改变命运,而更是为了获得思想来追求自由,在希望传递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视角便是普通人,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这样做,会让你变得更强。因为动辄“我厉害了”,恰恰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餐厅
期刊
乍看这题目,有人或许会质疑:乞丐就是乞丐,哪有什么“权贵”“草根”之分。的确,但凡乞丐,都是乞讨者。其行乞的目的,都是为了从他人那里得到钱或物,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愿望。这一点。别无二致。然而,细加观察,现实生活中,乞丐非但有“权贵”与“草根”之别,而且二者行乞的方法、性质等,千差万别、截然不同。  “草根乞丐”,破衣烂衫,灰头土脸;“权贵乞丐”,衣着光鲜,冠冕堂皇。“草根乞丐”行乞,大多只为填饱肚
期刊
汉朝时,西域龟玆国国王绛宾在汉宣帝时多次访问汉朝。他对汉朝的文化特别喜欢,回国后大力推广汉朝的文化,这与西域的传统习俗大相径庭,人们认为他的这一套似是而非的东西,是驴马杂交的骡子。打那以后,人们便把不三不四不伦不类“四不像”的东西用成语非驴非马来概括。   但细想想,有些东西非驴非马也没啥不好。就说骡子吧,作为马和驴的种间杂种,体质结实,肢蹄健壮,富持久力,易于驾驶,使役年限长达二三十年,价值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