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饭信,岂望报乎?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n7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未发迹时,经常吃不上饭饿肚子。一个漂洗衣物的老大娘见他可怜,便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天天如此。“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受恩,发誓以后报答老大娘,一听这话,老大娘生气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根本没有指望什么回报!”
  力所能及,助人为乐,不图任何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善,却被“掺杂使假”,变了味。
  据报载,公安机关破获了一个名为“善心汇”的组织。该组织假借“精准扶贫”之名,以高收益为诱饵,采取“拉人头”的方式大规模发展会员,数亿元资金在慈善的光环之下,进人了广东深圳市善心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天明个人的腰包。截至案发,参与“善心汇”传销活动的人员共598万余人,涉案金额1046亿余元。
  短短几年时间,迷惑了几百万人,收敛了千亿资金。张天明打的是“善”的旗号,利用的,是掺杂了“杂念”的善心。
  原来,“善心汇”要求参加者需先缴纳300元购买所谓“善种子”获得加入资格,加入后,会员需要按照平台指令,向其他陌生会员“布施”,即汇款。平台再安排其他会员向已“布施”的会员汇款,金额从1000元到1000万元不等。这样,参加者在“做善事”的同时,就可以在15天以内,收到本金5%到50%的收益。
  “善心汇”头目张天明交代:“善心汇就是传销,我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取得个人利益。如果后面的资金量不够,前面的就没办法继续得到其应该得到的金额,系统就会崩盘。”
  头目张天明的“善”是假,众多会员的“善”是杂——掺杂了获得高额回报的私心杂念。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善是利他,“不争”,就是不图任何回报。管子更是把慈善视为父母的崇高行为:“慈者,父母之高行也。”(《管子。形势解》)父母对儿女的付出和关爱,是无私的,只講付出,不图回报。
  真善如金,是说善的可贵。然而,金无足赤,善却可以至善至美。
  清华大学退休老教授赵家和,一件普通的化纤毛衣穿了十多年,身患癌症舍不得买价格高昂的进口药。是老人家差钱吗?非也!老人家隐姓埋名,资助了2204名寒门学子。临终前,将其一生的投资所得1500余万元全部捐出。老人家去世4年后,他的慈善事迹才被世人知晓。老教授赵家和的善,冰清玉洁,至善至美。
  也许,参与“善心汇”传销活动的598万多人中,有些人是怀着“做善事”的美好愿望的。可是,一旦美好的愿望掺人了“杂念”,不仅“善事”变了味道,还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了不法分子敛财的牺牲品。
  瑞典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和神秘主义者艾曼纽.斯维登堡说:“真正的慈善,便是但愿有益于人,而不念及回报。”
  漂母饭信,流传了一千多年,谁人知道漂母姓甚名谁?无私助人,不图回报,乡村老妪,世间楷模!
  陈明贵/图
其他文献
有大师之实、坚辞大师之名的学界与文坛大家,驾鹤而游时几乎都有“遗言”传颂。这“遗言”,不是安排家事、后嗣的临终嘱咐,不是夕阳残照那闪亮的一抹——绝笔之作,甚至还属健在时的一二感慨或悟道,但一经发出,或如石破天惊的“启蒙”,或似如雷贯耳的警示。如钱学森先生安详辞世,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但人们更愿意把老人关于教育的话看成他的遗愿,“钱学森之间”遂成“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期刊
不可否认,互联网时代追求“流量为王”已是不争的事实。《北京日报》近期就先后报道过两个有关流量的案例。2月24日,某流量明星微博账号造假,通过刷虚假数据来提升流量被曝光;事隔百天,6月11日,某明星发布的微博竟被转发过亿次,被曝光是幕后推手所为。要知道,新浪总共才3亿多用户,上亿次转发量,那需要三分之一的用户参与,其背后推手的能力令人咋舌。  如此看来,流量真是个好东西,否则明星们怎么会千方百计造假
期刊
凡人当自重。自重即珍爱自己的品格、名声。它是有骨气的表现。知识界人士更应自重。这是由一小事想起的。有一位朋友,擅长会计业务,某单位闻其名,拟高薪聘请他出任顾问,任务是为这家企业钻国家税收政策的空子,避所得税。这位朋友断然拒绝:“给钱再多,违背国家利益的事我也不干。”此话铿锵有力,落地有声。  笔者对这位朋友是很钦佩的。高薪对清贫学者而言是颇诱人的,然要是接受了这个聘任。无异于丧失了原则。失去了骨气
期刊
日前笔者在某杂志上阅见一位略闻其名却素未相交的哥们将其“傍名人”之作为大大地自我推销了一番——与某某某某名人合影啦,请某某某某名人为其集子作序啦,在其所谓作品研讨会上有多少多少名人到场为之吹嘘捧场啦。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傍技,颇令笔者闻之不屑。  “傍”者,依附也;“傍名人”者,亦无非借力名人,从名人身上揩点油,沾点光,希冀着让自己也尝一把做“名人”的滋味。  世风浸染。文人雅士傍招自亦良多,诸
期刊
一位朋友新近升职。自是一件喜事,按说我应该打个电话或发个短(微)信表示一下祝贺,踌躇再三,决定还是算了吧。或曰:你这样做是否太不近人情了?锦上添花的事谁都乐意干,轻松简单,顺水推舟。但是这顺水人清也能讓人伤不起。  那年,也是一朋友升职,我为他感到高兴,发去短信祝贺,结果热脸贴了个冷屁股,人家压根没有理我,弄得我郁闷了好几天。好像我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又一次更狠,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还不是升职,而
期刊
作家孙少山在《二元一斤国富论》一文中说,他在地摊上花二元钱买了一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其《国富论》主旨宏大,研究如何富国裕民。巧了,笔者逛书摊,也看到一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旁边还有一本《韬略大全》(中国卓越出版公司出版),都是二元一本。没出息的我,只买了《韬略大全》。   民俗有“抓周”,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如果小孩抓了
期刊
近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9届毕业典礼上,叶敬忠院长的致辞火了。“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这一看似不走寻常路的演讲主旨,为何能引发广大网友的共鸣?因为叶院长讲到,大学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来改变命运,而更是为了获得思想来追求自由,在希望传递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视角便是普通人,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这样做,会让你变得更强。因为动辄“我厉害了”,恰恰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餐厅
期刊
乍看这题目,有人或许会质疑:乞丐就是乞丐,哪有什么“权贵”“草根”之分。的确,但凡乞丐,都是乞讨者。其行乞的目的,都是为了从他人那里得到钱或物,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愿望。这一点。别无二致。然而,细加观察,现实生活中,乞丐非但有“权贵”与“草根”之别,而且二者行乞的方法、性质等,千差万别、截然不同。  “草根乞丐”,破衣烂衫,灰头土脸;“权贵乞丐”,衣着光鲜,冠冕堂皇。“草根乞丐”行乞,大多只为填饱肚
期刊
汉朝时,西域龟玆国国王绛宾在汉宣帝时多次访问汉朝。他对汉朝的文化特别喜欢,回国后大力推广汉朝的文化,这与西域的传统习俗大相径庭,人们认为他的这一套似是而非的东西,是驴马杂交的骡子。打那以后,人们便把不三不四不伦不类“四不像”的东西用成语非驴非马来概括。   但细想想,有些东西非驴非马也没啥不好。就说骡子吧,作为马和驴的种间杂种,体质结实,肢蹄健壮,富持久力,易于驾驶,使役年限长达二三十年,价值比
期刊
我认为,作为一名杂文作家,他的人生定位应该是思想者,即以勇敢和真诚直面现实,独立思考一切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激赏艺术大师罗丹的雕塑名作《思想者》,更敬慕现实生活中像顾准、王元化那样的思想家,他们给人间留下一个长长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背影。杂文作家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应该是整天枯坐在书斋里的恂恂如也的学者,而应该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锋芒毕露的斗士。他们“为学不作媚时语”,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