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谋崇拜故事多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孙少山在《二元一斤国富论》一文中说,他在地摊上花二元钱买了一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其《国富论》主旨宏大,研究如何富国裕民。巧了,笔者逛书摊,也看到一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旁边还有一本《韬略大全》(中国卓越出版公司出版),都是二元一本。没出息的我,只买了《韬略大全》。
   民俗有“抓周”,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如果小孩抓了印章之类,意喻长大以后官运亨通;抓了铲子、勺子之类生活用具,便注定长大后是劳作的命,没出息。孙少山胸有大志,读《国富论》。我目光短浅,读的是有关个人生存之道的《韬略大全》。难怪同样舞文弄墨,孙少山拿了全国大奖,笔者连市级奖项都望尘莫及。
   1999年马森亮的《韬略大全》甫一发表,便“获得空前的轰动,报纸争相转载,几年间此书一版再版竟达十几版之多”。看来,没出息的不光我一个。
   说韬略,似乎有些高深。其实,马森亮先生的《韬略大全》,基本上是古人“三十六计”的演绎。说起“三十六计”,大家自然熟悉多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连小孩子都能张口就来。马森亮先生借助古今中外故事,解读了“三十六计”。意犹未尽,马先生自己又新编了十一计续后。笔者感兴趣的,是其后续十一计中的“诈癫扮傻”。
   在这一计中,马森亮先生讲了“孙膑诈癫避大难”和“燕王装疯起义兵”两个故事,都与生存之道有关。鲁迅先生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鲁迅《华盖集》中的《忽然想到》)。孙膑诈癫,燕王装疯,都是发生在其没有发迹之前,关乎自己小命能否活下去的紧要关头。
   虽然比较可信的《史记》中,谈及孙膑与庞涓笔墨不多,但孙膑诈癫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燕王装疯,起因于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为了自保,便“王乃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甦。张昺、谢贵等入问疾。王盛暑拥炉摇颤曰:‘寒甚’。宫中亦杖而行,朝廷稍信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堂堂燕王,跑到大街上装疯卖傻,煞是热闹。
   其实,为了自保而诈癫扮傻之类的故事多了去了。汉高祖刘邦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自己不如人,便要多加防范,萧何派人给前方送军粮,刘邦每次都要问送粮人:“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来人回答:“相国除了办军需,还爱民如子,安抚、体恤百姓。”刘邦听了,总是默不作声。萧何是何等聪明人,天子无声胜有声。于是,萧何不仅力辞封邑,将大量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还低价强行购买民间土地房屋,巧取豪夺,故意让百姓咒骂,自污名节,不得不装“坏”。说实在的,萧何装“坏”自污名节,比起孙膑诈癫、燕王装疯,看似文雅不俗,但在“名节如璧不可污”的封建社会,装“坏”自污名节的萧何,内心的痛苦,未见得会比躺在猪圈里披头散发,往嘴里塞猪粪的孙膑好受。
   商纣王昏庸无道,通宵饮酒,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问左右的人,大家战战兢兢,都说不知道。纣王便派人去问自己的叔父箕子,箕子长叹:“一国之君都没有时间和月日的概念,天下就危险了。一国之人都不知时日,只有我知道,我也就危险了。” 于是,以喝醉了为由,推说自己也不知道今天的时日。大家都装傻,谁都不说真话。最后,商纣王玩了“自焚”的大结局。
   举国上下,难道都不知道时日?商纣王如果连这个也信,岂不傻透腔了?但故事就是故事,什么屎盆子都可以泼,谁让你昏庸无道来着。
  无论是孙膑诈癫,燕王装疯,还是萧何自污,箕子托醉,说到底,都是故事。官修《明史》只是说朱棣装病,没有装疯一说。历史上那点儿事,你说我说他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编成故事当然越热闹越好。朱棣装疯卖傻,玩人间蒸发,更能博得眼球。
   作家李庆西说:“在国人的记忆中,從田忌赛马的古老寓言开始,智谋就成了弱者的取胜之道,至少藉以获得某种精神优胜。从王允连环计到周瑜打黄盖,从诸葛亮空城计到姜维谋结钟会,那些故事情节让人津津乐道,亦无疑印证了某种智谋崇拜的文化心理。”(《三国如何演义》三联书店)
   由此看来,我读《韬略大全》,也是文化心理使然。比起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不掉价。
其他文献
科尔马,是位于法国东部阿尔萨斯地区的小镇,她和德国接壤,像一名秀外慧中的少女,拥有鲜花盛开、青春奔放的风情。   游走在小镇的羊肠小道上,风吹鲜花,如五彩河奔流,似七彩虹炫丽。木筋屋的窗台,各种花草点缀其上,似古典派新娘娇羞而低垂的眼睛。   “人头屋”,建于1609年初文艺复兴时期。橘黄色的建筑上,1O5个人面雕刻表情各异。我不知这些漫画般的头像有无原型,但从他们夸张的神态里,我猜想他们都是善良
期刊
打开网页,看见关于一档网络综艺节目的广告。这档节目叫“话聊”。不用说,脑子里立即想起的是那个医学上的名词,进而还想到医院里那些让人悲戚的角落。和角落里让人生死疲劳的故事。  能够想象得到创意者的自鸣得意。这词儿多响,多容易记住。可我就想问,参加节目的你怕不怕?  主持人甲:欢迎大家来到hua liao(化疗)现场。  嘉宾:让我们一起hualiao——此处可以有汪峰“一起摇摆”的乐感。  主持人乙
期刊
岁数一大就喜静,远离闹市选了一个幽静的小区入住。第一天的晚上,听着室外的蛙声虫鸣狗吠,欣喜地畅想着在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中睡到自然醒,惬意地入眠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突然被一声接一声的“倒车、倒车、请注意”声惊醒,伴随着这个响声的,是机器的轰鸣。心里想着这么早小区就进来了施工车辆,门口值班的保安自会干预,打算着等响声停了再睡个回笼觉。没成想这个“倒车”声和轰鸣声一直不停,起床拉开窗帘顺着声源寻去,
期刊
对事业有成的人,我一向是非常钦佩的。在我看来,一个人想在某方面取得成功,两个前提必不可少,一是吃得苦,二是眼光独到。吃不得苦,就算有无限机会,你也很难碰到;眼光太浅,碰到了机会,你也可能失之交臂。但光有这两点还不够,我们的事业要做得长久,还应该正视两盏红灯:脸面、生命。  学校附近有个卖水果的,嘴巴很甜,我每次经过,她总要嘘寒问暖。我是个心软的人,看到人家这样“友好”,总要回答几句,有时还会在她的
期刊
骑自行车外出,忽然听到背后传来吵闹声。回头一看,是两个男人在争执。  一人道:“你还像个人吗?”  另一人反驳:“我怎么就不像个人了?”  “你看看你做的那些缺德事吧!”  “我做什么缺德事了?”  因有急事,“好戏”没有看下去。  回家后“倒叙”一下刚才的一幕。感到颇令人深思。  只要是长着一双手、两条腿、五官齐全,会说话,会使用工具……都被称作人,当然也包括那些天生有所缺陷的,也是我们人类的一
期刊
有大师之实、坚辞大师之名的学界与文坛大家,驾鹤而游时几乎都有“遗言”传颂。这“遗言”,不是安排家事、后嗣的临终嘱咐,不是夕阳残照那闪亮的一抹——绝笔之作,甚至还属健在时的一二感慨或悟道,但一经发出,或如石破天惊的“启蒙”,或似如雷贯耳的警示。如钱学森先生安详辞世,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但人们更愿意把老人关于教育的话看成他的遗愿,“钱学森之间”遂成“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期刊
不可否认,互联网时代追求“流量为王”已是不争的事实。《北京日报》近期就先后报道过两个有关流量的案例。2月24日,某流量明星微博账号造假,通过刷虚假数据来提升流量被曝光;事隔百天,6月11日,某明星发布的微博竟被转发过亿次,被曝光是幕后推手所为。要知道,新浪总共才3亿多用户,上亿次转发量,那需要三分之一的用户参与,其背后推手的能力令人咋舌。  如此看来,流量真是个好东西,否则明星们怎么会千方百计造假
期刊
凡人当自重。自重即珍爱自己的品格、名声。它是有骨气的表现。知识界人士更应自重。这是由一小事想起的。有一位朋友,擅长会计业务,某单位闻其名,拟高薪聘请他出任顾问,任务是为这家企业钻国家税收政策的空子,避所得税。这位朋友断然拒绝:“给钱再多,违背国家利益的事我也不干。”此话铿锵有力,落地有声。  笔者对这位朋友是很钦佩的。高薪对清贫学者而言是颇诱人的,然要是接受了这个聘任。无异于丧失了原则。失去了骨气
期刊
日前笔者在某杂志上阅见一位略闻其名却素未相交的哥们将其“傍名人”之作为大大地自我推销了一番——与某某某某名人合影啦,请某某某某名人为其集子作序啦,在其所谓作品研讨会上有多少多少名人到场为之吹嘘捧场啦。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傍技,颇令笔者闻之不屑。  “傍”者,依附也;“傍名人”者,亦无非借力名人,从名人身上揩点油,沾点光,希冀着让自己也尝一把做“名人”的滋味。  世风浸染。文人雅士傍招自亦良多,诸
期刊
一位朋友新近升职。自是一件喜事,按说我应该打个电话或发个短(微)信表示一下祝贺,踌躇再三,决定还是算了吧。或曰:你这样做是否太不近人情了?锦上添花的事谁都乐意干,轻松简单,顺水推舟。但是这顺水人清也能讓人伤不起。  那年,也是一朋友升职,我为他感到高兴,发去短信祝贺,结果热脸贴了个冷屁股,人家压根没有理我,弄得我郁闷了好几天。好像我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又一次更狠,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还不是升职,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