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设景施教 拓展施教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ey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新课程教育研究要求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课做为培养学生们美学方面有个不可替代的责任。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成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融入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美妙的音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能够达到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美化行为的作用,使音乐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用它那独特的美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能仅仅教授学生以音乐基本技术技巧,而需要进一步彰显音乐教学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作用了。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因材施教,在音乐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现在使用的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热爱祖国的,如《祖国颂》;有热爱劳动方面的,如《劳动最光荣》;有反映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的,如《春天在哪里》等。这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教师可以简单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材料,使学生感受其作品的内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体会乐曲的内容、精神过程中受到教益和启发。而还有一些教材所隐含的德育内涵和深刻哲理,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到小熊家里去》,则是以培塑学生开朗性格、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为目的;而《小乌鸦爱妈妈》,则是以儿歌的形式情景化展现“乌鸦反哺”故事,增强学生学会感恩、知恩图报的素养。在教学这些教材中,需要教师创设情景,通过强烈的形象感染,使学生的感情融入歌曲,在共鸣中潜移默化,在情境中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二、设景施教,在教学互动中培育道德素养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心发育成熟情形,也就有着不同的教育接受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实现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则还需要教师注重教学形式,即如何搭建起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毫无疑问,让学生参与带有游戏性的教学活动、创设学生能够参与、融入的情景,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的共识。如在教学儿歌《蝴蝶》这一课中,教师可先把教室布置成花园,学生分组带上各色各样的卡通蝴蝶头饰,学蝴蝶飞进教室,做采花的游戏。再如,在教学《七子之歌》中,可以在教室里挂上一张中国地图,再把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分别代表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让每个小组通过自学讨论,对各自代表地区的认知。然后由教师介绍歌曲歌词的创作背景,通过对旋律的吟唱和歌词的理解,增强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认知和感悟。再如欣赏贺绿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老师可以将准备好的图片进行播放,使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理解乐曲的变化及情节发展.通过对旋律、音色、节奏、速度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们想象自己就是那个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的少年,感受着处处鲜花、和小伙伴们嬉戏时的场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拓展施教,在課外活动中渗入德育教育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必然地应该成为德育教育拓展的重要范畴。因为,如果教育者带领他们去唱、去听健康向上的优美歌曲,他们就会少接触甚至抵触那些低级庸俗的音乐作品。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有技能技巧训练、比赛、联谊等活动形式。笔者认为,需要根据不同活动形式,确定不同的德育教育目的和德育渗入方式。在器乐训练、演唱训练等技能技巧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体会“梅花香自苦寒来”成长意境。在歌舞比赛、文艺汇演等竞赛类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对待成绩、客观认知自己的意识。而在联谊类的活动中,则主要培养学生善待他人、奉献以美、取长补短的意识。
  总之,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作者单位:镇江市桃花坞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相信我们每个接受学校教育的人都知道,每个班都有“好生”、“差生”,无论你身处何地。大部分老师都会在心里给自己的学生贴上标签,哪些学生是班里的“尖子生”,哪些学生是班里的“中等生”,还有,哪些学生是给班级拖后腿的“差生”……老师们对这些了如指掌。当然,差生与好生的待遇相差很多。   一、差生与好生的区别待遇   一般情况下,老师往往比较喜欢好学生,因为好学生听话认真,成绩好;而差生成绩不好,常惹
从教多年,不乏听同行抱怨:“语文老师难当,作文难教!”是啊,尽管近年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百家讲座,专家指导,不厌其烦,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仍困扰着老师和学生。调查显示,6%~21%的学生存在写作障碍,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年级升高呈现明显攀升的趋势。尤其到了高年级,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往往老师费力不少,学生收效甚微,甚至部分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片迷茫。  为了激发学
一、教学设计背景、意图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刻意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
线绳类游戏就是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将线绳变成千万种不同造型、不同玩法的游戏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对提供的学具进行想象创造、操作摆弄,这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由抽象感受到具体感知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孩子左右脑的协调发展,而且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线绳类游戏的开展,探索一些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帮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学生的學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行为,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都离不开老师的点拨及各种教学媒体的帮助。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已以独特的优势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公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实践 反思=成长。反思教学活动在教学工作中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学理念,才能为孩子烹制出营养丰富、色味俱佳的“课堂大餐”。孩子爱吃了、吃饱了、吃好了,我们就知足了,就会感到欣慰。正如《礼记》中说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倍受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因文而异,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通过有效的当堂训练,切实使学生学以致用,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课堂轻松氛围,构建高效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古诗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必须符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探究。  一、朗读,读出意蕴  1.读要融情。正确、优美的诵读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走入古诗意境的一条道路。朗读古诗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读应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多媒体教育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幼儿语言活动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更能充分活跃幼儿思维,激发其表达欲望,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借助多媒体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语言情境,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动机  由于个性和环境的差异,幼儿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幼儿能说会道;有的幼儿寡言少语;有的幼儿天性外向,说起话来落落大
加拿大哲学家M·邦格曾说过:“光凭逻辑是不能使一个人产生新思想的,正如光凭语法不能激起诗意,光凭和声理论不能产生交响乐一样。”俄国的阿斯摩斯也说:“纯粹逻辑始终只能把我们引向同义反复,它不会创造任何新的东西,本身不能提供任何科学的原理。”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都在人类思维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作用。逻辑思维则是理论系统化、逻辑化的必要方法,但是非逻辑思维是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