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的思与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601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方兴未艾,给广大小学生送去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肯定经典诵读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其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近乎千人一文、万人一腔的诵读,既无视学生个性,又与日常教学关联性不大,全由组织者抑或教者定夺,学生成了“配角”,言不由衷,形成“活动一停,经典就走”的尴尬。再加之“取法乎上”的原则要求没有落实到位,小学生取舍不当在所难免,一味崇拜古文化,不加辩证取舍,势必导致沉渣泛起,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诵读经典的活动本身并没有错,是一件值得大力提倡、必须身体力行的好事实事。经典诵读组织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实在不可取,应引起重视和予以纠正。因此,要去除经典诵读的急功近利心理,把诵经典、取精髓作为主旨和中心,坚持取法乎上,师生诵读相长,家校紧密相连,还学生自由权利和经典纯正本色,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和谐成长。
   要重点强化取法乎上的指导原则。要严格经典准入制度,凡是进入小学生诵读范围的古文化著作或作品,大部分应由教育部门或学校把关,严加筛选甄别,形成推荐品目,利于学生学习。在诵读活动中,要讲解经典难点内容,引导学生善于“取其精华,舍其糟粕”,更要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汲取经典营养,启迪心灵智慧,感受语言魅力,提升道德修为。例如,像《少年中国说》这样的名篇,其中“奇花初胎,矞矞皇皇”等句子必须详加翻译,学生方可明白其义;“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等蕴藏典故的句子,就不仅需要翻译,还要对其中典故作一番补充;至于“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的观点,则要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驳斥了。而对于推荐以外的著作或作品,不反对不排挤,由学生或家长自主选择,教师作适当指导,帮助学生剔除糟粕部分,让学生放心读、入心读。
   要严格执行师生同背的基本要求。学生最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师生同背,就是要求师生背诵经典的要求和内容一致,师生交流互鉴,观点相融,精神共通,心理距离才能自然缩短,认识分歧才能有所弥合,那种“亲其师,信其道”的其乐融融、亲密互信的教学氛围也才能形成。师生同背一种经典,这只是相对于某一相同时间内师生背诵的经典要求一致而已,并非苛刻要求。像《弟子规》《三字经》这样的传统名篇,虽然内容浅显,无须过多指导,但道德要求很高。例如《弟子规》中“朝起早,晚眠迟”“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等名句,教师不仅要背上,更要做学生的表率,身体力行,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人师表,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要积极拓展家庭共读的实践空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土壤。由家长全程陪伴,让学生在家庭这个温馨的空间中诵读经典,既可纠正家长偏重知识教育的不良倾向,又能强化小学生诚信礼仪教育,熟悉基本礼仪,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家庭诵读经典,要把《弟子规》作为重点,以家长与子女共读为形式,形式可不拘一格,教育学生学习为人处事、孝亲敬长等基本礼仪与规范,引领孩子从端茶倒水等日常小事上践行弟子规。如家长不具有诵读条件的,学校或教师可推荐或配发范读磁带,让家长和学生一起读。再坚持学生诵读与班级检查两手相结合,由家长、同学、老师三方评价诵读效果。尽管由于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诵读成效可能囫囵吞枣,不及预期,但其诵读经典产生的积极效果已然可见一斑。
   要扎实推进经典诵读的长效发展。诵读经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重长效,要通过各种方式把经典留在校园,营造浓厚的诵读经典的书香氛围。一是时间要全覆盖,从课堂教学、课间活动以及自由活动等各个时间段,都要巧妙镶嵌经典内容,或要求中有,或板报上题,或花草里显,或自己去做……方式因人因时而异,不一而足。二是活动要全渗透,班级、校园各种活动要在方案设计之处就随机渗透经典内容,延伸诵读经典的“触角”,让经典贯穿始终,充分彰显经典魅力,让学生喜爱上经典。三是学科要全参与,诵读经典必须所有学科、所有教师齐心合力参与,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化解活动中的难点和热点,经典诵读活动才能落到实处。很多学校创新经典诵读活动,开辟了校园广播“美文欣赏”专栏、板报橱窗“经典一角”专题、校园班级“经典诗文”比赛、优秀诗文“诵读之星”表演等活动,经典诵读有声有色,使经典诵读进得来、留得住、有效果。
  
   唐晓红,教师,现居江苏涟水。
其他文献
2月18日,雅马哈CL系列数字调音台荣获德国权威设计奖项iF产品类设计奖(由德国汉诺威iF工业设计论坛评选)。此前,雅马哈CL系列数字调音台还获得了2012年度最佳设计奖和亚洲最
斐斯泰洛齐认为:“人们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却不受其他的指引,则将使人类从动物的恶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进程变得极为迟缓”。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指导的新颖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特别是语文教学,外延很大,更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改变观念   要把“舞台”让给学生,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
本文在王还(1983)的基础上,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都”与all的差异以及“都”本身的语法语义特征。(Ⅰ)尝试解释汉语中“都”与其所指词之间的一致关系;(Ⅱ)按照all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儿童时代开始学习古诗词的传统。儿童学古诗词可以在增长知识、发展语言的基础上,丰富人生的想象力,启迪审美感知的萌芽。但古诗词与现代文学体裁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在语言习惯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同时,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很多当年所咏之物,所描之景今日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复昔日旧颜。这就给学生理解古诗词设置了障碍。即使向学生提供全诗译文,他们大都只能强记住文字表面的意思,
近日,“爱相随·2013大洋五洲群星演唱会”在六堰体育馆隆重举办。此次演唱会选用意大利专业音响品牌FBT的Modus系列产品作为主扩声系统,并以ProMaxX系列作为返听和补声系统扬
中专音乐唱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应该讲究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本文从中专音乐唱歌教学兴趣培养的核心和动力方面以及利用音乐欣赏方面和课堂教学注意事项方
当今高校的音乐教学活动强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将此要求作为音乐教学活动的目标之一。基本乐理是各大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基本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
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美的情操,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教材中好的诗词、好的文章都是教师进行美育的好材料。下面就语文课如何渗透美育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语言美是每一篇优秀作品的共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存在于每首诗词,每则寓言、童话,每篇记叙文、散文、说明文之中。语言美的形式主要有:  
《魔王》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演唱者要运用不同的音色变化和感情处理来塑造四个不同的人物,是舒伯特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之一。本文立足于作品体现这一环节,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