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诗性德育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德育能否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我想,诗性德育是具有魅力的,是美丽诱人的。
  什么是“诗性德育”,我不会定义。我们看一些富含爱心和教育智慧的美丽诱人的德育案例,也许会逐渐领悟。本世纪初我负责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思想品德· 教师用书》(人教社2003年版)中表达了我们编写教材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基于德育美学观,教材应是美的存在方式”,“美的教材是我们的追求”。今天,我们应当改变德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德育成为诗性的德育,成为人们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成为一种富有爱心、给人以道德智慧和美感的教育艺术。这,应当成为我们追寻的一种理想的德育样式。
  
  ——德育本当是诗性的教育。德育是教人养成优良德性、帮助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本当是美丽的、诱人的、诗性的。德育内在的、直接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具有美德的人。具有美德的人,是诗意的存在。我们崇拜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我们也敬仰当今社会上许多感动中国的劳动模范们:因为他们的心灵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赞美他们,我们崇敬他们,我们学习他们。
  与德育目标任务一致的德育内容是美的。许多优秀的德目自古就被伟大的哲人们称作“美德”。亚里斯多德认为知识即美德。别林斯基说过,美和道德是亲姐妹。赫尔巴特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正义。这些富有教育哲理的箴言,蕴含了真、善、美的精神。
  诗性德育是学者们和教育一线老师们共同追求的审美化的德育。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檀传宝教授的博士论文取题《德育美学观》(1996),我理解就是对诗性德育的追求。“十五”教育科学规划中,有不少学校开展了德育审美化的课题研究,其中,檀传宝教授主持的“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檀传宝教授说:“我们将‘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核心理想或理念感性地表达为‘美丽的德育’。”他所说的核心理念,就是解放教育对象,提升教育对象,追求美丽的德育。我很赞成他说的“美丽的德育是一个最伟大的理想,又是一种最平常的风景”。[1]
  德育的魅力在于诗意。诗意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诗性德育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尊重道德生命主体——道德学习者,以生活化、形象化、审美化的形式,促进道德生命主体自己学习、自己发展。
  诗性德育坚决摒弃灌输、说教的方式,尤其是杜绝虚假的、反道德的方式。诗性德育决不像当下某些公开课和名目繁多的教育检查评估那样,搞造假、搞表演。那些腐蚀人灵魂的反德育,是教育领域的灾难!
  
  ——诗性德育是人性化的德育。如海德格尔说过的,人原本就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追寻诗性德育,是人性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当下人们以诗的本真对抗功利主义等现代社会病症,力求以诗意地栖居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由于强制“灌输”和“说教”等原因,一些人不喜欢德育,甚至对德育有一种抵触心理或反感情绪。这是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改善我们的德育,自觉地使其人性化,成为人们喜爱的、乐于接受的、可以欣赏的诗性德育。
  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W.F.康纳尔论断:“在20世纪的课堂内,出现了一种持续而稳定的运动,即从教学过程转到教育过程”,“学校从教学过程到教育过程的转变,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重点由教书转至育人”,[2]学校教育应当“从对学生的知识关怀转向精神关怀,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人本位的教育”。即“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情感、情绪,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3]这种关怀精神就是教育内在的美,就是诗性德育人性化的集中表现。上世纪80年代末,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把“学会关心”作为21世纪的教育哲学和伦理准则,提出要“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4]此后,一些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学会关心”的教育与研究,引导学生养成“关心”的品质。“关心”品质的内容,是极其广博,极其丰富多彩,极其美好诱人的!“关心”品质本身是一种令人喜欢的、美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是富有诗性的品质。它促进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马丁·布伯说的“我们栖居万有相互玉成的浩渺人生中”。[5]这不就是诗性的德育吗?
  人性化的德育案例很多,这里,我先说说著名特级教师斯霞的例子。斯霞老师“童心母爱”的教育就是一种诗性教育。斯霞的“母爱”是一种复杂的感情,不是单纯的“母爱”,而是融入了“师爱”的“母爱”,斯霞的“师爱”是融入了“母爱”的“师爱”。斯霞的“母爱”与“师爱”、情感与理性是一体的,难以分清哪是“母爱”,哪是“师爱”,是超越了一般的“母爱”与“师爱”的厚重的感情。在斯霞的教育世界里,永保持着一颗“童心”,斯霞真正走进了自在的、真实的儿童心灵世界,而不是成人认为的、想象的“儿童心灵世界”。斯霞与孩子的交流是“童心”与童心的沟通;“以爱心培育爱心,以童心呵护童心”是斯霞教育精神的核心。
  
  ——诗性德育是珍爱生命的德育。学会关心,不仅是关心人与社会,而且还应“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这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关心、喜爱小生命也许是儿童原始的、本然的珍爱生命的情感。而富有爱心和教育智慧的教育者,就应以此为基础、为起点,引导学生“关心其他物种”。斯霞老师在她近七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和孩子们在一起,“有时为小鸡从鸡蛋里破壳而出发出天真的笑声,有时为小白兔的病痛而流出同情的眼泪”。[6]
  斯霞老师所在的南京师大附小陈涓老师在实施“学会关心”课题研究过程中,让全班同学轮流照看讲台上的一盆鲜花,同学们十分细心地照料着,从中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和爱花、爱生活的情趣。用陈涓老师自己的话说,她这样做,就是让学生“每一天在心上开一朵美丽的花”。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描述她和她的学生们在一起的一个镜头:“阳台上,我和孩子们把伤愈的小鸟放回蓝天,我身边的小姑娘含着泪水久久地望着小鸟远去的的身影。如今我还记得她写的观察日记:‘小黑鸟,你为什么不唱歌?你一定在想你的妈妈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但是我知道你喜欢蓝天,喜欢你妈妈垒在大树上的窝,讨厌我这狭小的鸟笼 。小黑鸟,我这就打开鸟笼,你看,我已经哭了,为了让你飞回蓝天,飞向妈妈的身边
其他文献
名师工作室理应是一个学习型自组织,其中的“名师”自当有成熟的教育主张,以明确的教学追求和共同的目标朝向,吸引工作室全体成员,并辐射更多的德育同行,在实践中寻求更好的专业成长。多年来,工作室以“童化教育”思想,引领成员不断回应时代发展需求,探寻教师德育专业成长的新路径。一、“童化”引路,探寻教师德育专业成长的“学术化”路径  作为一个根植乡村教育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童化教育”主张深深烙印着笔者作为
2006年10月18~20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幼儿语言教育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此次会议选用“整合课程状态下的语言教育”作为主题,是因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整合课程状态下的领域教育存在诸多困惑,反映出从原有的分科(分领域)课程转向整合课程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整合课程与领域教育的关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语言教育问题,藉此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开展语言教育
刘军,徐州市房村镇小学中心校校长,党总支书记。中小学高级教师,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三角首批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苏教版小学语文写字教材编委会核心成员。  2004年,刘军出任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中心小学校长,经过八年努力,张集小学成为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在课程改革、书法特色、校园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成效彰显,名扬省内外;办学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
叶子活泼开朗,落落大方。中班暑假时发生的一次意外使她变得沉默寡言,害怕困难和挫折。我一直想帮助她找回自信,但一直找不到突破口。  那天,我带孩子们玩六面玩具,这是孩子们爱玩的户外运动器械。由于玩前我进行了一番安全教育,孩子们都玩得小心翼翼。这时,叶子跟在元元后面正努力往上爬。元元摔了下来,幸好没什么大碍。叶子惊了一下,两只手抖了抖,吓得不敢再往上爬了。我拍拍她的肩没说什么。她一言不发地走到摇床上,
摘 要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整体规划利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立足学校已有德育实践和文化特质,整合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资源,构建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德育课程框架;在“4D立体悦读”中,以环境浸润、戏剧编演和活动体验等方式,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促进学生成长。  校本德育课程;4D立体悦读;家校合作;课程整合  关 键 词G41  文献编码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2095-118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小学尤其是中高年段学生中,诸如网瘾、抽烟、性侵害、校园欺凌等典型事件日益增多,危害其健康成長。教学须基于学情调查开发典型事件资源,找准学生生活中的共性事件问题,拓展学习活动深度,鼓励学生的多元表达,深化学生对典型事件的道德认知,学会应对方法,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和生活能力。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典型事件;学情调查;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
“豆角”(豆角形的有拉链的布袋,里面装着几个可以拿取的布制豆子)放在小班操作区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很少有孩子去玩。  今天,婷婷拿了一颗布豆过来问:“老师,这是什么?”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便召集操作区的孩子,请大家帮忙。小睿马上认出这是装在“豆角”里的“豆子”。我拿来“豆角”,孩子们争着想看个究竟,我故意把“豆角”捂在手里:“谁能猜出这个‘豆角’里有几颗‘豆子’?”婷婷说:“5颗。”小睿说:“不
摘 要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向生活学习”视为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学会“反刍”儿童生活。借助日志法、游戏和榜样学习等方法,找准儿童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世界中,体验和感悟“共有与共享”,认识和理解责任与规则,为公共生活奠基。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反刍;儿童游戏;榜样学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4-00-
几点切身的体会    近年来,我几乎每年都会去日本东京大学参加“东亚幼儿教育高峰论坛”。这一论坛的与会者都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研究和讨论的都是东亚国家和地区人们所关注的学前教育问题。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存在很大差别,但是在论坛上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很容易达成共识,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者早年都曾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学习,在对教育价值的把握上都受西方影响,在教育方法上也都偏爱源于西方
摘 要借助绘本叙事结构的反复性等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补充留白,与绘本、主人公和自己展开对话,激发孩子的共鸣,学会反思与表达,并在感悟故事温情中学会感恩,自觉成长,用绘本故事温润孩子的道德成长。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绘本式表达;副版绘本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7-00-02  绘本又叫图画书,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叙事文体,因其简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