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化教育”引领教师享受美好德育生活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48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工作室理应是一个学习型自组织,其中的“名师”自当有成熟的教育主张,以明确的教学追求和共同的目标朝向,吸引工作室全体成员,并辐射更多的德育同行,在实践中寻求更好的专业成长。多年来,工作室以“童化教育”思想,引领成员不断回应时代发展需求,探寻教师德育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一、“童化”引路,探寻教师德育专业成长的“学术化”路径


  作为一个根植乡村教育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童化教育”主张深深烙印着笔者作为一名乡村校长的成长印记。2012年,在城乡统筹整体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大背景下,笔者从城区来到冷水江市中连乡中心小学这所村小。教育资源的匮乏本身并不可怕,令人担忧的是农村儿童的校园生活状态:童真在丢失、童趣在削减、儿童成人化……如何找回童真、童趣、童心,成为笔者思考的问题。
  依托学校的办学积淀和课题研究基础,笔者提出了“童话引路、人性为本、办童心教育”的办学主张。“对内”,学校坚持走课题引领的发展路径:2013年,学校成功申报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童心校园背景下小学生养成教育童话化行动研究”,以大课题引路求发展、小课题研究求突破。“对外”,学校积极寻求发展机遇:学校加入冷水江市城乡统筹整体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联盟、湖南科技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联盟与江浙沪儿童文学联盟。借助“内外”发展“东风”,学校进行了童心环境建设、童心课堂打造、童心课程开发、童心活动开展、童心家校共育的整体改革。
  在一系列实践中,笔者对儿童的认识不断深化:于农村而言,童心急需呵护;于教育而言,童话只是引路;于自身而言,童心意味成长。所谓“童化教育”,即作为教育人,心里永远要住着一个儿童。孩子有一颗童心,教师也要拥有一颗童心,我们要做的就是基于每颗童心的基因图谱,站在化育的高度耕耘一方沃土,让厚植其中的童心不停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下吸纳,向上昂扬。
  有了教育主张,就有了明确的教学追求和共同的目标朝向,从而将越来越多的德育同行凝聚在一起,共同探寻乡村教师的德育专业成长之路。而“童化教育”主张的形成过程,也让工作室成员深刻领悟到教育科研的价值。工作室坚持走课题研究的专业发展路径,以“基于儿童本位的传统文化序列化创编研究”,带领成员回应时代发展,不断展开新的德育实践。
  工作室带领成员立足儿童的特点和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编属于自己的童谣,唱响了富强、文明的美好童年生活:
  “神舟号”,上太空/“和谐号”,插翅膀/“蛟龙号”,下大海/“辽宁号”/去巡洋。我们的祖国在腾飞,一天更比一天强!——《祖国在腾飞》
  小树抚我弯弯腰,我和小树一样高/妈妈抱我弯弯腰,我和妈妈一样高/我抱小狗弯弯腰,小狗和我一样高/我问小草弯弯腰,小草和我一样高/只要都肯弯弯腰,大家都是一样高/只要人人讲礼貌,社会变得更美好。——《弯弯腰》
  “童化教育”,让工作室成员真正将儿童放在了教育的正中央。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一团火,分散到各校就是满天星。工作室学员在自己的学校为孩子们播下了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娄底八小陈爱莲老师“以言导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舞台化,尝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进课堂”;冷水江市城东学校黄波老师创编了国学课间操;冷水江市博雅学校童俊老师则以儿歌完善了学校的博雅文化;冷水江市毛易中心小学则将课题组创编的儿歌择优做成了学校的围墙文化;基地校中连乡中心小学则以系列儿歌创生校本课程……以此为契机,工作室进而创编金融知识进校园儿歌,加强诚信教育与货币文化的传承;创编法治儿歌,助力法治教育。为加强家校合力,工作室还开展了“农村小学家校联动共创优良家风实践研究”,引领乡村的社风与民风。

二、聚焦课堂,夯实教师德育专业成长的“常态化”路径


  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根基在课堂。德育理念、课程理念最终要在课堂落地,教师必须立足课堂,不断践行“儿童立场”,才能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主张,实现德育专业成长。因此,工作室坚持开展常态化的课堂研修活动,并不断创新研修方式。在新的发展时期,工作室聚焦道德与法治课堂这一德育主渠道,引领成员展开了新的研修之旅。
  工作室按成员所在区域分为六个小组,建立了扁平式组织结构的教研团队,由工作室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确定研修主题。由此,我们开展了递进式的课堂构建,借助8个步骤,帮助老师们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理念。
  例如,工作室以“贯彻十九大精神,培养法治意识”为主题,带领老师们展开课堂研究。
  第1步:前瞻式学课。根据普遍存在的困惑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工作室组织所有成员观看全国贯彻十九大和道德与法治优秀案例,汲取相关知识与策略。第2步:体验式备课。成员根据观摩心得,各自选择一个切入口进行模仿创新,选择教学策略。第3步:实践性上课。根据活动方案,教师开展课堂实践与反思。第4步:双向式上课。根据学员上课情况,由工作室首席名师或工作室专家顾问进行同课异构,从内容選择、呈现方式、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比较。第5步:集智式备课。以各区域为单位,集体备课。第6步:推演式上课。集体备课后,每个区推荐一名工作室成员 “实战”演练。第7步:沙龙式议课。成员齐聚名师工作室基地校做集体汇报,并以交叉的方式在其他区域进行研讨。第8步:反思式札记。上课和观课议课活动结束后,成员围绕“达成目标情况”“对本次活动的评价”“自己的收获与生成的新的问题”等,及时回顾、梳理,为进一步的教学调整做好准备。
  在主题研修过程中,工作室成员推出了《安居有保障》《红色解密 圆梦2049》《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等6节课。在观课与议课后,我们邀请湖南省教科院左梦飞老师作详细点评与指导。他提出的“定准目标”“联系生活”“转变角色”“追求真实”等意见,让老师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工作室成员收获满满,札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法治教育的三个维度”(法治知识、法治思维、法治能力)“法治理念的渗透”(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获得了许多老师的认可和点赞。   工作室成员涵盖中小学全学段,教师多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道德与法治则多是“兼职”。因此,工作室的课堂研修采取跨学段、跨学科的方式。既开展学科渗透、实地观摩、听课评课,又借助网络平台,如QQ、微信、学科主页、公众号等进行网络磨课、同步研讨。以此形成常态化的课堂研修活动,促进同伴之间的平等对话、精诚合作、专业切磋、互助成长。

三、机制演绎,创生教师德育专业成长的“情境化”路径


  多姿多彩的课题研究与主题课堂研修活动,让工作室成员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作室也实现了自身的机制优化建设。我们遴选出三位核心成员与七个班委,实行骨干带动、区域管理,力求工作室重心下移,充分调动骨干的积极性。同时,工作室在基地校选择两位工作室助理,负责日常管理与对外联动。
  工作室要求每一位成員在工作中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诠释“名师”内涵;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上一节公开课、发表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至少结好一个帮扶对子,力求让每一位成员置身于成长的“情境”之中。依托工作室成熟的工作机制,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情境化”的研训路径:
  以赛代训,强化专业提升。主题教研是基于学科典型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教研活动,以有目的地解决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带有共性的问题。[1]当前,对于名师工作室来说,最重要的共性问题就是更名后的道德与法治到底如何定位与课堂实践。湖南省从2016年开始,便立足道德与法治开展一年一度的德育教师教学风采赛,旨在引领全省德育教师队伍科学把握教材,有效实践。为配合省赛,各县市都会进行初赛。借这一“东风”,在各县市初赛之前,名师工作室都积极开展选拔赛。我们将层层比赛视为最好的培训,所谓有“比”才知长短,有“较”才能推动进步。工作室成员就是在这样的层层比赛、参赛、观赛中,不断理解“教本”与“学本”的关系,感受教材的“利学易教”;艺术化地处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统一性的关系,让所有师生都感受到文化的“多样公正”。
  送教下乡,打磨教学主张。对于名师工作室来说,另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教学主张的课堂实践。这种课堂实践并非简单的教学主张的课堂呈现,或课例的堆积,而是对主题作进一步设计,让每一次活动不仅有主题,更聚焦问题,落实活动的问题导向。[2]而“国培计划”项目县建设送教下乡正是围绕主题落实活动问题导向的最佳载体。多年来,工作室根据项目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需要和考核要求,组建了一支集培训、教学、教研于一体的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承担送教下乡等培训工作。工作室培训团队围绕“构建有效活动,培养法治意识”主题,广泛开展初建课校本研修、合格课区域研修、优质课基地校研修、精品课全市推送等活动,不断打磨、聚焦、提炼、完善自身的教学主张。
  依托情境化的研训,工作室培训团队成员和项目县培训对象都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提升了师德修养,改善了教学行为,更培养了自主研修能力,实现了全市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左思路.学校主题教研的实践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6(1):31-32.
  [2]崔志钰.主题教研: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品质追寻[J].江苏教育,2017(7):46-49.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区域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工作基础,武汉市江岸区创新德育顶层设计,倡导开展责信德育。责信德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两大关键词,确立明责、承责、责信三步走的品德发展阶梯,逐步引导学生成长为值得信托的责任公民。责信德育将德育内容分解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团队责任等八个领域,努力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家校协作有机结合
摘 要 “田家炳文化”德育课程基地以“田家炳文化”为核心,将“田家炳精神”融入“三态交融”的隐性课程建设,浸润师生的道德成长;创设系列活动体验德育课程,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诠释田家炳精神;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建设网络互动平台,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激活田家炳精神的价值,让田家炳先生的教育情怀烛照田中师生成长。  关 键 词 校本德育课程;德育课程基地;田家炳文化;体验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1  文
一次,我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味道”。活动室四周摆放着幼儿搜集来的各种食品、调料、水果等。幼儿自由地探索、品尝各种味道,气氛活跃。其中,幼儿感受最深的是辣味。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探索,幼儿开始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就在这时,一个幼儿突然站起来说:“我感到太辣了,我要喝水!”全班随即沸腾起来:“我也太辣了,我也要喝水……”场面开始混乱。此时,我心理十分矛盾。这是一次公开活动,如果我同意他们出去喝水,活动还
摘 要道德情感教育原则直接反应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是指导德育课程教学的圭臬。基于德育课程的视角,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和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德育课程教学本质和规律的集中反映,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育规律的集中呈现。  德育课程;道德情感教育;教育原则  G41  A  2095-1183(2018)04-00-03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文献编码文章编号  教育原则反映
摘 要:师爱是一种关系品质,是把教师和学生放置在一种关系之中,放置在彼此最真实的生命存在中。师爱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师不理解师爱的本质,给予学生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爱。要提高师爱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理解师爱的本质,具备师爱的能力,以学生为本,学会沟通。  关 键 词:师生关系;师德;师爱;有效性;教师专业;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1-0
摘 要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低、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立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设计包含预学单、促学单、评学单三大载体的“进程式学习单”。通过课前前测和预学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并为课堂提供优化的学习资源,激发主体表达,深化学生的互动探究学习体验;借助课后评学引领学生展开道德反思和实践,为学生自主“学德”提供抓手和指引。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进程式学习单;自主学德  中
原方案在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春联的外部特征方面着力较多,而对于春联文字寓意方面的揭示比较缺乏。我认为有必要选几副易于理解的春联让幼儿欣赏,并有意识地在结构、字义等方面加以分析,这对于幼儿亲近春联有着切实的作用。
在一次对幼儿发展水平的测评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句式单一、词汇贫乏、不能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想法等问题。经过反思,我们认为在语言教学中过多关注教学形式上的求新求异,忽视学科本身的特点,可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将“如何支持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近阶段的研究课题,力求摸索出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和途径。      一、从幼儿兴趣出发找到切入口      在语言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国家首批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基地严格遵循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有关工作的函》的建设要求,从“大师德建设”理念出发,以“倡导关怀型师德,助力教师幸福”为价值追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搭建平台,探索模式,形成标准,汇集资源,突出特色,铸造品牌,力争建设成为以面向基础教育学校为主,兼具面向高校的纵向贯通衔接、横向渗
【Abstract】In “A Conversation with My Father”, Grace Paley talks about a middle-aged narrator who at the request of her eighty-six-year-old father telling two versions of the same short story. The n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