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岛亦能成大观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klovey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语文人文旗帜的张扬呈现一派龙腾虎跃的景象。在各题型变换的迎来送往中,选择题渐趋式微。以高考语文全国通用卷现代文阅读题为例, 1990—2001年,选择题所占分值比接近15.0%,2002—2004年,选择题所占分值比在10.0%左右;2005—2008年,选择题所占分值为6.0%;2005年开始则在文学类的文章中彻底放弃了选择题题型。山东省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除2005年有1道客观选择题外,2006到2013年均为主观性题目。人们普遍认为主观题能呈现稍纵即逝的解题过程,展现学生别开生面的见解,能体现新课标中对“过程和方法”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探究能力”。然而由于我们的学生数量庞大,主观题越多阅卷愈难,阅卷者往往只能“踩点评分”,无暇“披沙拣金”。而学生亦深知循规蹈矩按照固定套路答题,容易按点拿分,拔新领异之谈并不能为分数锦上添花。所以要在主观题中“发现创造思维与独特表达”的初衷似乎撞上了现实的高墙。
  一、选择题式微的原因
  从考生的角度看,人们普遍认为客观选择题只能考查学生的思维结果和求同思维,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发散思维。另外,考生在做选择题时,往往可以通过简单的排除和判断来做题,增加了学生耍小聪明的可能。除了这些常为人诟病的原因外,从出题的角度看,选择题还存在以下不足:
  1.选项封闭、缺乏广度
  大家请看2014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的一道阅读选择题:
  例1: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
  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
  【参考答案】AE
  题干中“终极关怀”的内容分散于文章的1、3、4段。A和E之所以是符合原意,是因为A项是第1段的原句,E项则将第1段相关的信息进行提炼组合,只是没有改变原意。其它3个选项都巧妙地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比如B项改自第4段,但把原句的定语“优秀的”漏掉了;C项的原文在第3段“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欣赏歌剧)显然要比前者(看美国大片)更有意义”,但选项保留了后半句,却为这句话强加上“因此(欣赏歌剧)更能得到终极关怀”的意思。D项也是改自第4段句子“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但在表述时将其变成“只有……才……”的绝对化表述。用替换关键词、改变关联词或调整语顺序等方法,我们甚至还可以写出更多不同的错误表述。而这些变化的表述就变成了选项。咬文嚼字炮制的选项必然也导向咬文嚼字的做题。
  纵观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的阅读题,选择题中选项的考查主要围绕以下内容:
  ①概念或词语的理解判断(比如北京、上海、安徽、天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考题)
  ②划线句子理解的判断(如上海、浙江、山东、安徽等地考题)
  ③文章内容、分析或概括的判断(如北京、天津、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四川、安徽等地考题)
  由此看出,考题要求学生判断的内容往往集中于字词、句子、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方面,试题封闭,基本没有超越对作者文字的推敲琢磨。题目的导向作用是咬文嚼字而非运用、拓展。语文的运用、拓展需要广泛的阅读和对生活的关注,而咬文嚼字则无须如此。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但出题者让学生在封闭的咬文嚼字中打转,这实际上割裂了文本和生活的联系。选择题应当导向更广阔的阅读,而现实是学生的阅读是学习如何做选择题。久之,语文易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选项纠结、缺乏深度
  因为选项内容封闭,出题者只能在选项上设置陷阱来对抗内容的枯燥。不少选择题,选项的设置仅是为了迷惑学生,造成阅读的困扰,其结果仍然是把学生拖入咬文嚼字的泥潭,而不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
  例2:(2013年湖北卷散文阅读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
  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答案】A E
  本题中选项A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原文第②段主要讲音乐对罗兰精神上的作用,并没有说他有所选择,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另外,选项中还存在主题随意拔高、艺术手法无中生有等设题陷阱。命题者设置陷阱故意增加答题难度,这在科技说明文的阅读题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有人归纳了选项的诸多陷阱,比如以偏概全(即命题者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 、强加因果(即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是非颠倒(即将选项中的内容故意与原文的信息进行说反)等等。如此,阅读的流畅感被审题的繁琐取代,学生反复在文中寻找信息,与出题者进行一场文字游戏的比拼。选择题的智慧不在于阅读的感悟,而是展现出题者玩赏文字的智商。   封闭烦人的选择题是一道围墙,外面的精彩想进进不去,里面的困扰想出出不来。题目把一篇篇的文章变成独立的存在,剥夺了它和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关联。没有内涵的选择题不过是蝉蜕蛇皮,有形无神。
  二、选择题的优势
  不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如果出题者把视野囿于字句、内容的细品,它们的本质并没有区别,都没有改变把语文与生活割裂的现实,可谓名相反而实相顺。把主观题命名成“开放题”,它还是不开放。主观题虽然盛行,但评卷的质量及答题的僵化和繁琐所造成的低效是其无法逾越的高墙。而在这方面,选择题除了能够用机器阅卷,进行标准化打分,杜绝阅卷的误差外,仍有以下主观题无法取代的优势:
  1.一料一用,拓宽考核范围
  主观题多,则试卷的题量小,再加上考点重复,做答模式僵化、繁琐,让试卷的内容效度偏低。以中考为例,2014年福州中考试卷除作文外仅19道题,其中选择题仅为1道课内古文字词解释正误辨析,而台湾的“2013年试办国中教育会考试题语文卷”(相当于我们的中考)中共有49道题, 49个题目中,只有作文是主观表达,其他的48道题皆为单项选择题。 而台湾的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试卷(相当于我们的高考)亦偏重客观题,除了作文和作品评析外,其余均为选择题。
  台湾的选择题基本上是一料一用,一篇材料仅出一道题,考查的题量和范围都要比我们大得多。我们的中高考语文试卷皆仅有两篇现代文阅读及一篇古文阅读。而台湾的选择题则可以一题即是一篇阅读。
  例3:(2013年台湾地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
  阅读下文,选出最切合这段文字核心观点的选项:
  我一向认为,生命存在的真假无从辨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之间,允许自我“留白”;让每个人在相互瞪视之外,也可以孤独地躲进一个任何他者所无法侵入的世界。那也是我们可以安全地生活一辈子的理由。假如每个人都是“窥梦人”,企图窥探他人梦境、窥伺他人内心私密,让“八卦”入主生活,我不知道谁能放心地过完这一生。(改写自颜昆阳《窥梦人》)
  (A)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B)生命存在的真假,无从辨明也无须辨明
  (C)尊重彼此隐私,让个体能有“留白”空间
  (D)充分防护自我隐私,不让“八卦”入主生活
  同样是开放题,也可以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并能做到既不肤浅,又不死板,阅卷还不会出错。一料一用推动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速度,扩展了语文的广度,丰富了语文的内涵。
  例4:(2014年台湾地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
  关于下列甲、乙二人的陈述,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甲、每患迁、固以来, 文字繁多, 自布衣之士, 读之不遍, 况于人主,日有万机, 何暇周览! 臣常不自揆, 欲删削冗长, 举撮机要, 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乙、予在京师,因借馆阁诸公家藏数本,参校之, 盖十正其六七,……其要皆主于利言之,合从连横, 变诈百出。然自春秋之后,以迄于秦,二百余年兴亡成败之迹,粗见于是矣!虽非义理之所存,而辩丽横肆, 亦文辞之最, 学者所不宜废也。
  (A)“甲”强调该书的政治功能;“乙”肯定该书的言辞效益
  (B)“甲”所修之书可能是《资治通鉴》;“乙”所校之书可能是《战国策》
  (C)“甲”和“乙”的陈述,皆为呈给皇帝的上书,劝谏治国应以历代兴亡为鉴
  (D)《史记》、《汉书》是“甲”用以成书的主要材料,也是“乙”用以成书的主要凭借
  (E)《烛之武退秦师》可在“甲”所修之书中检得;《冯谖客孟尝君》可在“乙”所校之书中读到
  这道题信息量大,一道题即考查了多部名篇经典,学生既不能套题,亦无答题模式可寻,要正确作答必得具体而确实地了解经典,并能洞息甲、乙两文的内涵。其取材范围和命题形式都比大陆要灵活,选项内容轻盈灵动,对学生的考查有广度亦有深度。
  2.贯穿古今,导向理解运用
  台湾的选择题往往导向理解和运用。因为题目不能被猜测,出题者的目光可以“大而无当”。
  例5:(2012年台湾地区大学入学国文科能力测验)阅读以下金庸《射雕英雄传》文字,根据文意、情境,依序选出最适合填入___的选项:
  黄蓉道:“做这篇文章的范文正公,当年威震西夏,文才武略,可说得上并世无双。”郭靖央她将范仲淹的事迹说了一些,听她说到他幼年家贫、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种种苦况,富贵后俭朴异常,处处为百姓着想,不禁油然起敬,在饭碗中满满斟了一碗酒,仰脖子一饮而尽,说道“____,大英雄大豪杰固当如此胸怀!”(第26回)
  黄蓉道“当面撒谎!你有这许多女人陪你,还寂寞甚么?”欧阳克张开折扇,搧了两搧,双眼凝视着她,微笑吟道“____。”黄蓉向他做个鬼脸,笑道“我不用你讨好,更加不用你思念。”(第12回)
  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丙、悠悠我心,岂无他人?唯君之故,沉吟至今
  丁、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这道题把古代经典和现代经典融合,既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亦充满了时代的光辉。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她在百姓的生活里,她在经典的作品里,这些灵活的载体经过语文命题者的精心挑选和巧妙组合,不仅成为了考试的题目,更是值得阅读的材料,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展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理解传统,阅读经典,并学会运用是题目给我们的导向。重拓展和运用的命题导向才能把语文带离死记硬背的泥潭。充满了时代感的题目设置,让人觉得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是有联系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并非一定要以文字表述为主的才算语文试卷。像这样鲜活有智慧的选择题完全可以展现深厚的语文味。
  选择题虽然形式并不华丽,却也能轻盈灵动、导向素养,又能甄别优劣、包罗万象。选择题的广阔空间,还可以为展现文明的流动,文化的更迭,铺陈出特有的色彩。只要内容鲜活,内涵丰富,小小的选择题也能形成海纳百川的格局和气象。
  [作者通联:福州延安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语文教育和过去的语文教育是一个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我们迫切需要从以往的语文教育中汲取经验教训,探寻语文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20世纪60年代,张志公以一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开启了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大门。之后,语文教育史向着独立的学科方向蓬勃发展起来,许多人都为此艰苦探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松泉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独树一帜的“中国语文教育史分
正值春暖花開。在姹紫嫣红的图书苑里,有一朵花分外耀眼,它就是韦志成教授的《论语原解典藏》。这朵君子兰以高雅的气质,散发着特有的幽香。  韦教授用三年多时间,三易其稿,在对《论语》的“原解”上狠下功夫。对于这本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书”,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他既不搞“我注六经”,繁琐考证。也不搞“六经注我”,肆意发挥,而是回到文本的历史语境和创作语境中去寻觅历史鲜活的一面,体味原汁原味的意义。孔子讲的
过去20多年,我一直密切关注着李祖贵先生的初中语文教改与研究工作,对他卓有成效的教改实践和深入透彻的理论思考有所了解。前些时,承蒙惠赠专著《语文的突围》(长江出版社出版),我捧读再三。全书洋洋洒洒38万字,共51篇文章,分为7辑:课改的召唤、阅读的奥秘、写作的正途、评价的轨迹、课例的示范、文学的魅力和情感的交流。虽然书中所呈现的他的丰富而精彩的语文生活不可复制,但贯穿其中的“理性”精神值得广大语文
一直以来,高中写作教学的任务似乎只是为了应对那道占有相当比重的高考作文题。的确,作文得分直接影响到高考语文的总体成绩,但如果只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培养学生应试写作的能力定位为高中写作教学首要或唯一的任务,未免是一种唯功利的短视教育行为。这种教学行为的定位自然是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教育的本质的,但其长期以来一直没能被消除,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育和功利心态的影响外,还跟部分语文教育者对写作的本质以及写作
《兰亭集序》是一篇比较难教的课文,缘于“一、文字之难。《兰亭集序》是文言文,而且是非叙事性文言文,表达上又有诗化倾向,造成学生阅读困难;二、文章之难。《兰亭集序》是五十多岁的王羲之谈生死、悟人生之美文,其思想与十七八岁的少年学子有着相当的距离,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三、文学之难。文学贵在引人共鸣,但是‘时间紧迫’‘人生短暂’等因其常见而成为学生的标签化认识,造成学生感受困难。”①南浔中学张艳玲的一堂课
《墓碣文》写于1925年6月19日,发表在同年6月22日《语丝》第32期上。这一时期的背景是“五卅”惨案发生,“女师大风潮”骤起。“五四”落潮了,鲁迅思想上却又一次陷于彷徨,但跟十多年前的那次抄古碑却截然不同。从鲁迅这时的行为来看,他关注“五卅”,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斗争,特别明显的是敢于跟许广平这样的女弟子交往通信。语言和行为中,都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情绪上苦闷较之十多年前的那一次似乎也减少了很多。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一a·教学参考书》中,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主旨分析为“作者感到超脱而旷达,忘却了自我,也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的慰藉”。对此,我深有疑问。本文想从柳宗元的人生理想以及他被贬永州之后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谈《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另一种解读思路。  柳氏家族,当年在河东,可谓显赫至极。只是到柳宗元曾祖父之辈,已经衰落,已无一人在朝为官。  永州之地,是幸福的,因为柳宗元
2012年10月20、21日,天气明朗,风和景明。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中国大陆·台湾两岸中小学作文教学高端论坛”在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成功举办,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曹文轩先生,台湾著名儿童教育家赖庆雄先生,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军、程翔、李震、张勇及来自全市中小学语文教研人员、骨干教师7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加强对《语文课程
【评议文章】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原载《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  【内容提要】与传统阅读课堂中的“单篇精读教学”课型不同,“群文阅读”在一节课堂中读多篇文章。这与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主题教学”“单元整组教学”等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群文阅读的“结构化”。这种阅读教学从“单篇”到“群文”的意义在于: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改
今年是浙江卷近十年来首次在命题上有重大改变的一年,这改变主要体现在考查能力上。针对2005年以前考生不关注社会、不关注生活、不关注自我、动辄以古人古事话辞为特点的套话作文满天飞的情况,浙江卷率先提出了打击套话作文、关注“我”的理念与主张,但随着近年来对“小我”的关注,那种“秋雨体”“于丹体”等心灵鸡汤式的文章大行其道,学生变得不会议论,不会分析。命题专家认为,这种走小清新道路、重情感抒发的感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