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高中写作教学的任务似乎只是为了应对那道占有相当比重的高考作文题。的确,作文得分直接影响到高考语文的总体成绩,但如果只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培养学生应试写作的能力定位为高中写作教学首要或唯一的任务,未免是一种唯功利的短视教育行为。这种教学行为的定位自然是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教育的本质的,但其长期以来一直没能被消除,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育和功利心态的影响外,还跟部分语文教育者对写作的本质以及写作教学的理解有失偏颇有关。那么,什么才是写作及写作教学的本质;写作教学怎样才能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基本写作素养的有效提高,以满足学生应对现代社会之需及自我发展之需呢?
  
  一、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
  
  对写作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写作教学的过程组织及目标实现。关于写作的本质历来都存在着分歧,其中大部分人认同的观点是: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是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虽然对写作的功用涵盖得比较全面,但实际上仍未能道出写作的本质,没能突出写作主体这一“人”的因素,显然与新课程的“人本”理念不相契合。受这种流行观点的影响,教师往往将写作教学处理得过于简单,把教会学生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看作是教学的唯一目标,甚至生硬地将写作教学直接指向高考作文,进行纯粹的“高考体”写作训练。对写作及写作教学不够科学的认识使得写作教学成为“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充当了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现象的替罪羊,招来广泛的指责甚至谩骂。
  为此,我们迫切需要认清写作的真正本质,合理定位新时期高中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最高的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即人的尽其所能或才能的充分发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高级需要的追求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比如生存需要的满足;但人解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后,还应该追求事业上的更大发展以及精神上的不断自我完善。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生应该建立在生存之需与精神超越这两个层面上。写作从一开始就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写作应生存、生活之需而产生,它是人际交流的手段,是社会人、现实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从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到理论型、学者型的人才,从企业家、教师、科学工作者到领袖人物,概莫能外;写作着眼于所谓的“经世致用”,它渗透服务于各行各业,凝聚着人生事业的成功经验,“是人生建功立业的组成部分”①;而“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们通过写作在创造、承传了文化和文明的同时,也能唤醒自己的“言语意识”,从而踏上“诗意人生”自我实现的言语之路②,塑造辉煌、不朽的生命,使短暂的人生获得了永恒的价值,即所谓的“诗意地栖居”。可以说,写作的真正本质指向的是个体自我实现的人生。那么从这个意义层面上理解,写作教学就是引领写作者通过言语行为去实现自我人生的一种高级言语活动,它要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技能和写作实践能力,也要发展其心智素养,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凭借言语的智慧和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提升人生的境界。
  引领写作者追求写作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是着眼于学生个体写作素养可持续发展的写作教学观,因而与新课程“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相一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位为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其工具性价值指向的是人的语言形式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人文性价值指向的是人的气质、情操、境界等情感力量的养育;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学科要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实现”奠定基础,为时代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其根本指向正是“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那么,当前的高中写作教学理应以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以人为本,指向未来,“引领自我实现的诗意人生”③为导向,而非仅仅消极地服务于高考作文。
  
  二、对当前高中写作教学所面临尴尬的思考
  
  以“应试作文”为本位的写作教学,由于没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所以必然要面临这样的尴尬:一方面社会有着不断扩大的写作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视作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写作教学与社会的写作需求相关性不高,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后,常因所学入不敷出而难以从容应对社会众多的写作需求,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这样的尴尬实在是我们不愿看到又不得不深思的。
  人首先要“活着”,生命才能有所附依,先要生存,才有主体的充分发展可言。人的生存依赖于社会需求,这就要求写作首先要立足于实用与应需,写作教学不能无视这一关乎生存的基本需求。高考是人生的大事,不能否认高中的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应试写作的能力,但教育的本质不是考试,而是智慧的引导、情感的培育与素质的提升。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教学活动中提高其综合写作素养,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远比让其掌握应付考试写作之需的技巧来得重要。基于应试目的的写作教学缺乏长远的目光,只从最肤浅的实用之需来组织教学,必然会忽略写作的工具性价值和社会的实际写作需求,从而不能以“经世致用”思想来有效指导、组织学生的写作学习,也就无法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追求事业上的自我实现的基本写作素养,自我实现的人生也就无从谈起。
  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除了事业成功之外,还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富足;人不仅要好好活着,还要活得像个“人”样,活得有尊严、有抱负、有风采、有价值。因此,我们在追求写作教学如何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写作素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构成其完整人生必不可少的个性、情感、思想等“诗性”的培养。长期的过于关注短期功利追求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极度荒芜了;只要想想那些司空见惯的由“应试写作”衍生出来的缺乏个性、情感、思想的“畸形”写作成品,我们就不能不心怀沉重之感。学生作文中个性、情感、思想的缺席正反映了学生“诗意”的匮乏以及人生的苍白。我们固然要将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作为写作教学的指归,但如果只是将“应试的实用”扩大为“应世的实用”,而不注意弥补学生“诗意”的不足,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仍然会是精神荒芜的“单面的畸形人”(马尔库塞),他们只能是如西方人本主义学者所说的是“人事上、统计上和平均意义上的人”,而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所强调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的人。因此,写作教学不但要指向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的“经世致用”,还应该“给学生以更具人文性和人性的终极关怀”,指向“诗意人生”,以便“发展人的智慧、抚慰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从而“使人摆脱生存困境,从根本上改善人生存处境”④。也就是说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的写作既要立足于“经世致用”的“应世之需”,又要追求“诗意人生”精神超越的“存在性之需”。这才是完整的、前瞻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中写作教学。
  
  三、引导学生追求写作上自我实现的人生
  
  寄希望于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中实现“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的育人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这两个层面的人生追求只能贯穿在整个人生之中。教育只能是引导,塑造和追求自我实现需学生自己来完成,任何教育行为都无法保证一个完美的人生。所以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应该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实际,以“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作为理想目标,唤醒学生在写作上追求自我实现的意识,“使他们能走向、拥抱并努力开创自己的言语人生。”⑤也就是说,新时期的高中写作教学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⑥
  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关注写作素养的养成过程,既要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技能和写作实践能力,也要发展其心智素养,使学生在知、情、意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求得在写作上的“自我实现”。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相对狭小,视野常常局限于自我的周围,他们还不甚关注“应世之需”的写作,平常教学中教师所预设的“拟应世”写作要求常常难以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即使是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针对于高考的写作训练也显得勉为其难,他们更不会因为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需要而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写作学习与实践。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成长,学生出于主动沟通需要和表现自我需要的自主写作活动实际上增多了,学生更愿意写一些学校写作教学之外的能体现自我、展示才情的文字。如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研究的乐趣,他们也愿意将自己的感受付诸于文字的。因此,写作教学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学生的写作需求,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强化他们通过写作自由表达、倾诉情感、交流信息以获得心理满足的欲望,使他们能够在综合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将写作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要。
  高中生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但他们也渴望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表现自我,以获得社会认同。当他们在实践中需要写作时,常常会因写作经验不足而无所适从,但在得到有效的写作指导后,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会十分高涨。因此,与其以“拟应世”之需来组织写作教学活动,倒不如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根据需要来学习写作。“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⑦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写作要求,写作教学应“回归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写作学习和写作实践来满足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写作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多了,常见文体的写作必然会扩大到跟生活实践有关的写作,当他们发现自己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见文体的写作经验不足以应对社会生活之需时,会自主根据实际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来调整写作学习,从而实现自身写作素养的有效提高。因此,新时期的写作教学应尽量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观察、发掘、思考生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深刻思考和创造探索的思维习惯,“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⑧
  “负责任地表达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修辞立其诚”。“诚”是为人的根本,也是写作良知的集中体现。写作是人格修养的外化和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追求是写作者自我实现的要义。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和纷繁复杂的世态百相的消极影响,中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毛病是“虚假”、“矫情”和传统价值观、健全人格的消解。有些学生为了表示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不惜在自己的作文中让双亲或离开人世或身染重疾或身体残疾;为了表现个性和追求创新,以或欣赏或激愤的态度宣扬不良、庸俗的人生观、世界观。在虚假矫情低俗的作文完成之前,作者的灵魂已经死去了,个性已经被磨灭了。新时期的写作教学要拒绝伪装的、庸俗的、幼稚的思想和虚假的情感,就应该继续提倡“文与人的统一”、“文章即是人格的体现”等传统的作文育人观,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发现自我,了解周围世界,形成独立人格”⑨,追求个性的健全和丰富,使他们明白,学习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当学生懂得了文与人的统一,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人与社会,真实地表现自我,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培养美的情感和高尚纯粹的思想,才能建构出属于自己的“诗意”的精神乌托邦,寻得心灵的充实和人格的完善。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如果能够使自尊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将有利于自我实现。因此教师在组织写作教学时,应该尽量使学生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比如,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给课堂增加些民主自由的气氛,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讲究习作点评的艺术,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建立网上文章专栏,或者鼓励他们向各种刊物投稿,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作文大赛等,让他们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学生在写作上获得的尊重和所体验到的成功的乐趣,无疑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追求写作上创造自我,实现自我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这种内在的感受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经验”。在高峰经验中,个体实现了自身人性的最高点,能面对现实、肯定自己和别人的长处,有抱负和胸襟,独立自主、富于创造。高峰经验虽然短暂,但能促进个体去完成持久的、高尚的生活意义,超越平凡的生活。这个时候,写作对他们而言已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在需要了。他们可以通过生活化写作来获得自我实现的物质基础,通过研究化写作来寻得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价值,通过文学化写作的审美创作来实现心灵的诗意栖居。
  拥有“诗意人生”的人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成绩并“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当写作已经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时,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的追求已为他们人生的自我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能够以此为起点,踏上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丰富的、诗意的“言语人生”之路。
  
  ————————
  注释:
  ①孙绍振等著:《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绪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1页。
  ②参看潘新和主编:《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前言部分及其发表在《福建教育》2003年第7-11期上的系列文章。
  ③④潘新和:《建立“写作本位”教学规范》,《福建教育》,2003年第8期。
  ⑤潘新和:《语文之醇境:引领言语人生》,《福建教育》,2003年第9期。
  ⑥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2页、第9页。
  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文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352~363页。
  ⑨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70页。
  [作者通联: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尽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主张与实验创新纷呈不断,但从总体上看,写作教学仍长期存在着凌乱、模糊与难以把握的状况。要改变中学写作教学的不良状况,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任务繁重,头绪纷繁,而当务之急是:重建规范,培养体悟。  一、重建规范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综合性极强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包含复杂的主体实践与体悟、阅读与生活积累等因素。作为教学的写作又不同于自然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逐步领悟作品的表达方法。随文练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有用的素材,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并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加以运用,能让学生的读写能力都得到提升和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读到了不少精彩的散文作品,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写作技巧,学生自主创作散文的难度较大。在教学中
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为例,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读”与“赏”有效地结合来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  一、文本研读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标杆  阅读是一种抒发自我内心情感的重要标杆,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提高阅读课堂的质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语文成绩,同时还能让其根据语境和语调中所富含的情感给予情感抒发的机会,并提高其理解能力。所以,及时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阅读教学,这是一件伟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  听惯了“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呀,爱得疯狂”等当代爱情歌曲,回头读一读古人写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样深情直白而厚重的爱情诗作,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再读一下《诗经》中的《邶风·静女》,相信你定会为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古典诗词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无数名篇佳句一直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融饱满的情感、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于一体,古典诗词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无不与古典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典诗词中,辛弃疾的词赋(以下简称“辛词”)以豪放的风格、英雄的气概和优美的文字独树一帜,影响和激励了无数后人。  《语文新
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课堂为了确保预设的教学流程如愿“再现”,就不得不限制乃至扼杀学生的主体性,不得不将教师以“变态”、“变形”的形式出现,片面突出其自身的主导地位。教师为构建一种稳定的课堂文化,保证课堂的聚合力和有效性,往往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机械性控制。这种控制带有外在、强加、简单、人为的特点。对传统教育理论影响最大的赫尔巴特就曾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文章写了一个老实厚道、毫无经济基础的父亲,却非常羡慕人家高高的台阶,于是花了大半辈子的心血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可是,台阶做好后,身体垮了心情也失落了,尴尬不已。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一般的教学重心是通过疏通故事情节,品析细节来感悟父亲形象,最后唤起学生对父亲的理解,写几句感恩、理解之类的话。  这样的教学无疑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但是,仔细研读文本,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语文教育和过去的语文教育是一个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我们迫切需要从以往的语文教育中汲取经验教训,探寻语文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20世纪60年代,张志公以一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开启了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大门。之后,语文教育史向着独立的学科方向蓬勃发展起来,许多人都为此艰苦探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松泉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独树一帜的“中国语文教育史分
正值春暖花開。在姹紫嫣红的图书苑里,有一朵花分外耀眼,它就是韦志成教授的《论语原解典藏》。这朵君子兰以高雅的气质,散发着特有的幽香。  韦教授用三年多时间,三易其稿,在对《论语》的“原解”上狠下功夫。对于这本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书”,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他既不搞“我注六经”,繁琐考证。也不搞“六经注我”,肆意发挥,而是回到文本的历史语境和创作语境中去寻觅历史鲜活的一面,体味原汁原味的意义。孔子讲的
过去20多年,我一直密切关注着李祖贵先生的初中语文教改与研究工作,对他卓有成效的教改实践和深入透彻的理论思考有所了解。前些时,承蒙惠赠专著《语文的突围》(长江出版社出版),我捧读再三。全书洋洋洒洒38万字,共51篇文章,分为7辑:课改的召唤、阅读的奥秘、写作的正途、评价的轨迹、课例的示范、文学的魅力和情感的交流。虽然书中所呈现的他的丰富而精彩的语文生活不可复制,但贯穿其中的“理性”精神值得广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