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调查分析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xtronn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群体,也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多的群体。本文通过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和谐校园和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
  关键词: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
  一、中华民族认同的提出、内涵
  中华文化认同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时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所谓中华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接受和践行,能够把中华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华文化认同既需要在认知层面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又需要在行为层面体现和彰显中华文化。单一的认知层面的认同或单一的行为层面的认同,都不是对中华文化的完整认同。只有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才是全面而深刻的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在不断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之中,逐渐形成了我国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域所共有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共性层面的中华文化,也就是超越具体地域与具体民族的、在中华大地普遍存在而又被中华民族广泛接受的文化。这种共性的文化,它的大部分内容是随着我国主流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二、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主要问题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存在若干问题。
  1.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水平偏低。从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均值为中等偏上的水平,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中华文化认同程度的一致性较低。这说明,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也有少部分人对其持有漠视的态度。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少数民族大学中华文化认同程度较高,而来自公务员家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较低。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较高,而来自民族聚集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程度较低。从整体上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水平偏低。
  2.少數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具有知行分离的特点。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对国家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也持有赞同和欣赏的态度。但在实际的行动方面,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对中华文化所持有的态度。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种知行不一致的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有些人往往在主观上认为应该弘扬中华文化,而在实际的行动可能是践行着西方文化。知行分离的倾向淡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文化认同的程度明显高于中华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非常高,这与中华文化认同的程度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本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加以正确地引导,会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但如果受到境内外反华势力的调拨与煽动,容易滋生民族主义的心态,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与稳定。中国的历史证明,少数民族本民族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大环境中不断成才与发展的,脱离中国这个大家庭,中国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4.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着生源地的差异。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水平最低,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与来自农村和县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虽然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却值得政府与高校的关注,因为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不能得到提升和改善,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所以,对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是很必要的。
  5.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存在民族差异。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偏低,是大学生群体共性的问题。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汉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二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水平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文化认同水平明显高于汉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予以高度肯定,而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较低。虽然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中华文化的全部,不具有超越地域的一般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偏爱,有利于增强其内部的民族自信和民族团结,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他们对中华文化整体的关注与认同。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偏低,不利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三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不同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而低估了中华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引领、支持与培育。汉族大学生相对地低估了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贡献。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6.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有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少,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较低,与没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宗教中的宿命论、有神论和轮回转世说等唯心主义观点与中华文化中的唯物论和入世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潜在的冲突与矛盾容易動摇他们对唯物论和入世精神的坚守。这说明宗教信仰引发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失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当代中华文化的认同水平。但从整体上来看,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居于少数。   三、内地高校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途径
  1.坚持“一体”文化认同核心。坚持“一体”文化就是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这是文化认同的根本导向。“一体”文化首先表现在中华文化的生存空间是一体的。中华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是各民族在同一生存空间活动的智慧结晶,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看,中华文化产生于东起海洋,西至高原的广裹土地上,这种少外部侵袭、多内部融合的文化现象,相对是封闭或稳定的,正是在这样一个相对稳定而又广裹的生存空问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脉,特别是中原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正如黑格尔所言是一个“广阔的胸膛”,在这个广阔的胸膛上,中华文化不断与周边的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一体”的中华文化。
  “一体”文化其次表现在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一体的。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聚合体,但绝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与发展中相互取得营养进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多元并不松散,多源并不分流,而是形成了勤劳、智慧、团结、勇敢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在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中问,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注重道德修养、和谐统一等都是共同的文化特质和文化象征,尽管有語言和地域的差异,但共同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
  因此,内地高校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必须坚持“一体”这个中华文化认同的核心,在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中即找到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又能肩负起中华文化未来发展的使命。
  2.确立“多元”文化并存共识。在内地高校确立“多元”文化并存共识,其目的首先是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这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少数民族的文化财富是具体民族的,是及其丰富和多元的,同时也是贡献给整个中华民族的。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即呈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与魅力,也表现出不断与汉文化交流所呈现的融合,正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鲜注入,中华文化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骄傲与民族自信,准确把握“多元”文化并存的客观事实及其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进而产生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亲和与信仰。
  同时,确立“多元”文化并存共识是确立对待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这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必然要求。既然民族是多元的、文化一定是多源的,在对待多元文化的多源生成问题上,只有尊重他文化,才能使本民族文化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纵观古今中外,以包容心态对待他文化的民族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费孝通先生拿来做例证的我国唐代文化,“不能不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峰,它的特色也许就是在它的开放性和开拓性。”当然,这种包容态度的与时俱进,在当今社会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就应当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创新,进而形成各民族文化精彩纷呈的局面。因此,确立“多元”文化并存共识,是民族文化繁荣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3.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着力点。
  第一,对历史文化认同教育,这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之一。尤其着重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中做出过突出贡献,比如在语言文字、建筑艺术、服饰饮食等诸多方面都有独特的建树,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鲜注入,中华文化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的具体盘点,也能使中国各族人民从中看到为之自豪的地方,为之骄傲的资本,进而产生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亲和与信仰,对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拉紧民族相依的精神纽带更加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职责和权利,从根本上保障了少数民族利益。实践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了健康持续的进步,各民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全国人一道有了不断改善和持续的提高,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给各族群众带来的最大实惠,这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同的基础。
  第三,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未来发展道路的认同。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尽管我们在国际国内遇到很多挑战,却是非常成功的一条道路,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在这条道路上经过各民族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复杂的斗争和经验揭示出,国家社会内部人心离散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危险的敌人,着重引导大学生认识少数民族只有在祖国的怀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和平稳定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唯一道路,背离了这条道路,不可能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和各民族繁荣进步。
  第四,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人格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社会成员不仅在法律和经济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政治文化、人的尊嚴与社会权益上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惠互利,互助友爱,平等待人。
  大学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未来和希望。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中接受高文化、先进知识的代表者。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对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宣.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06).
  [2]郝亚明.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广西民族研究,2009(01).
  [3]徐杰舜.结构与过程:再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4]刘和鸣.对新疆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作者简介:
  朱颖妮(1980—),女,陕西周至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硕士,渭南师范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教育是我們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在很多人的眼里感觉应该很简单,其实并不是的,这方面的工作关系着孩子的未来,是孩子们的启蒙。正是这样的原因,人们的研究在不断的加深,研究的方向更加的多方向,其中的数学提问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于孩子的思维能够进行很好的开发,慢慢的形成逻辑性比较强。这篇文章就是针对于这个方面取得成绩进行很好的分析,使得大家更好的认识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发动群众的力量与专门工作相结合一直是我党面对各种困难时赖以生存的法宝,从建国初期的各种运动中可以看出这个道理为运动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群众;土地改革;新形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來、到群众中去”,这些朴实无华、耳熟能详的话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不仅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而且成为了我党干部的自觉实践,成为了党领导群众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大法
摘 要:本文以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化符号作用为主。作者力图呈现劳氏大胆的性爱场景描写对二十世纪文坛的冲击,以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如何穿越时空,跨越种族文化的障碍,影响渗透到电影、音乐、时尚等领域。人文关怀让劳伦斯背负着女权主义的斥责,却最终将女权主义运动推向了一个更加理性的高度。  关键词:劳伦斯;文化符号;时尚;音乐;电影电视  1928年查泰莱夫人初次登场,距今近90年。作者劳伦斯的名字、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体育项目也丰富多彩,高尔夫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着一定的贡献。我国的高尔夫运动起步晚,发展慢,使高尔夫不受国人重视。本文对高尔夫的起源历史作出简短叙述,分析了高尔夫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休闲体育视野下我国高尔夫教育发展的前景给出几点建议,并对高尔夫改变经济结构做出相应评价。  关键词:休闲体育;高尔夫;教育发展;前景  人们提起高尔夫运动
摘 要:隨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在学校培养上出现了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的现象。掌握隐性文化、提高文化修养并不能帮助学生迅速找到工作,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普遍缺失。教育模式和學生思维方式的固定化,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仍旧非常缺乏。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一方面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改变教育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关键词:文化修养缺失
摘 要:互联网的出现,给当代中职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面临更多的诱惑。网络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特点,也在为人们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直接考验着人们的信息辨别、驾驭能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沉溺于网络色情、网络游戏,甚至有可能导致网络犯罪。所有这些,都对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剖析了在此形势下计算机基础学科如何开展德育教育,以期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对新的社会发展需求,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意见。地方高校应从学生管理理念、学生专业管理队伍建设、学生主体管理意识及教育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尝试与创新。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管理;学生管理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满足人力资本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地方
摘 要:高中美术课堂作业布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提高教师课堂作业布置的水平,实现课堂作业的高效、高质与减负,使课堂作业布置更具实效性、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从近年的课堂教学的调研后发现,教师在课堂作业布置上问题突出。由此,我们提出“坚持因人而宜、掌控作业要求、贴近学生生活、进行探究学习、开展面批作业”五种优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师课堂美术作业布置能力,促
摘 要:地理学科包括很多抽象的知识和理论,有时还有涉及一些计算,這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是相对困难的,而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克服这些教学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更好的消化和理解这些抽象的问题,本文就以高中地理为例,对其生活化教学对策进行具体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内容生活化;分析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将地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摘 要: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主要课程,这是一门偏向于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其中不乏有许多抽象的东西。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天生”的抵触心理,这一方面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下面笔者从“体验性”教学的角度对小学教学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育;教学策略]  当下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小学数学自然也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