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对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梳理,并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理论框架,设计了《长沙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查问卷》,对长沙地区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683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1、长沙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整体情况比较良好;在文化适应的态度上倾向于整合态度。2、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民族、家庭、年级、专业等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女生比男生表现的要好;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学生表现的好;西藏藏族学生在文化适应中表现得相对较差;来自大城市、家庭年收入在7-10万人民币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明显要好;文理交叉专业的学生、大四年级的学生表现最好。3、在文化适应中倾向于整合态度的学生可能适应的更好,而倾向于分离态度的可能适应的较差。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长沙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路径:“社会支持,为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创设良好的背景环境”、“家庭参与,为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提供坚强后盾”、“学校引导,为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提供重要推力”、“个人主导,凝聚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根本力量”。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关注到了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拓展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二是编制了《长沙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查问卷》,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参照工具;三是发现了长沙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一些问题,如“西藏藏族学生文化适应情况相对困难较大”、“父母在学生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影响不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