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文化 润泽学生心灵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3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学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学校教育才算是真正找到了文化之源、文化之根。新改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向小学生进行德育与法治教育的综合性课程,新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机融入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家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文化情境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道德渗透与法治教育,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在思想、审美、情操、人格等方面得到文化滋养。
  一、故事浸润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而传统文化故事就是点燃智慧的火焰,它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能似春雨润物,滋养孩子的品格。如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孩子们因一点小事就起冲突,随即便纠缠在在一起,不可开交。像今年7月份一则《熊孩子飞机闹事被美国驱逐出境的报道》,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就是没有受到传统文化故事熏陶的表现。那如何让“传统文化故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并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1.慎选择,广收集
  教师要立足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深入研究、合理选择并搜集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途径不仅仅是书籍,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00篇》,还可以是电视节目和优秀的影视作品,如湖南台的《中华文明之美》栏目,《一代大商孟洛川》等部分影视片段。这些故事短小精悍,人物形象,情节生动,寓道理于镜头里,融智慧于嬉笑言谈中,既展现了故事的魅力,又能在孩子的内心播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善整合,巧切入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呈现出浓郁的儿童文化气息,教师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传统文化故事的感染力,大胆整合,巧妙切入,或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导入新课、或在讲授新课时穿插其间、或在课末用来巩固教学效果,也可在课后拓展引导实践。如:在教学“我们的节假日”时,就可以把一二两课(即假期有收获和周末巧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三个版块:一是我的周末我的假期;二是时间去哪儿了;三是精彩周末美丽计划。在第二个板块,先讲述一个寓言故事《珍惜时间》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假期周末说说“为什么传说中的富人会变成穷人?”让学生明白,无计划、慷慨地浪费时间,到头就会一无所有。那如何克服贪玩的毛病,做个有计划爱惜时间的好孩子呢?播放中华文明之美中《勤奋的王充》和《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用故事启迪孩子:只有抓紧时间学习才能成材。再播放“我们班里的小王充”,用身边的人物树立榜样,激励孩子“做个时间的管理者—你也行”,之后引导孩子立目标订计划,学生学得开心,很快就完成了“周末计划”,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是温暖的,这样的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故事提升了认知,重塑了品格。
  二、民俗滋养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文化多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如柘荣就有剪纸、评书、布袋戏、马仙等民俗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当地的民俗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学会保护和研发这些民俗文化。唯有这样,才能让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1.开展主题式学习活动
  活动是孩子最兴趣的,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主题式学习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其兴趣。在教学“家乡特色代代传”这个主题时,可设计“探寻家乡特色之旅”这一活动主题,分小组开展竞赛。课前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完成“我是小小调查员”这份表格。教学中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把家乡的风味小吃、传统手艺、地方戏等设计成一道道竞赛题,并在形式多样的比赛中穿插学生表演,或教师补充小资料,让学生在争夺胜利的紧张氛围中,对家乡的特色民俗文化更加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保护欲。最后设计“我是小小传承人”,升华主题,升华情感。
  2.构建开放的课堂模式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中应该以开放的课堂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活动贯穿始终,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更应当用开放的方式,营造开放的氛围,创设开放的渠道,让学生在开放的体验活动中培养情趣,塑造品格。如教学《家乡特色代代传》一课中,“探寻家乡特色之旅(三)—我是小小传承人”就可以把教学地点选择在“传承民间文化、弘扬柳城剪纸”的剪纸馆,并把《花开纸上》的校本教材、学生的剪纸作品有序摆放其间,形成了一个开放、特色的学习空间,然后播放《文化中国—剪纸》,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剪纸艺术,接着讲述我县的剪纸文化,介绍我县民间剪纸艺术家袁秀莹及新一代的传承人,还可以请职校的郑平芳老师(柘荣剪纸传承人)教学生剪纸。这样让学生在自然、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中体验、交流、感悟家乡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树立了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意识,使课堂教学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三、家教培育
  家庭是儿童德性生长的起点,然后从家庭走到学校、走向大自然、走上社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道德与法治》课程编有家庭教育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把传统优秀的家教文化渗透其中,让学生把文本阅读与家庭生活、家教文化三者有效联系起来,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读出体验,接受教育,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亲情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
  1.樹榜样,促规范
  由于学生的各方面都还不成熟,他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模仿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榜样教育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可借助一些榜样来激励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比如古人家教的优秀典范,像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家、杰出的教育家梁启超先生,他一生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有着极其深厚的国学修养和谙熟的西学知识,兼具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素质,其家庭教育思想既含有我国传统家教的精华,又含有现代教育理念的真知。还有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是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丰富的家庭藏书密不可分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用身边的榜样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如教学“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时,可通过文本插图“卖菜的叔叔被评为“诚信模范”、“姐姐当校园志愿者为大家服务”等引导孩子做出期待的行为。   2.正行为,生情愫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注意身先士卒。如,学校教给学生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而家长在外出游玩时,大喊大叫、随口吐痰、随手扔垃圾,孩子提醒制止时,家长二话不说直接拉起孩子就走,或训斥孩子多管闲事,或百般为自己辩解,就是不肯弯腰去捡拾垃圾,失去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更是孩子对规则的默然。晚饭过后,家长命令孩子去书房读书,自己却窝在沙发里玩手机,没有亲子共读可言的同时,孩子的心态也变得浮躁起来。过马路时,当家长上演“中国式过马路”、跨栏比赛的时候,跟在身后的孩子也是竞相模仿、以此为荣,文明意识更是无从谈起。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教育孩子的良好契机,如教学“吃饭有讲究”,除了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外,还应将餐桌礼仪文化教给学生。
  四、“红色”熏陶
  红色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具有天然的教化力、感染力和熏陶力。
  1.挖掘红色文化,开发课程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建议:教师应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感或地域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不仅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少年儿童成长必须接受的教育。
  2.发挥德育功能,渗透传统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建议: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或学校德育活动需要,重组教材进行教学。如,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利用围墻、教室、楼道、柱子来布置宣传标语和举办“红色”图片展,也可以定期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扫墓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学唱革命歌曲等,还可以邀请展览馆、博物馆、历史遗迹单位来学校举办专题活动,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座谈会,利用校园广播开辟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专栏,举行“红色歌曲大赛”等。将红色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树立学生建设家乡、报效国家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如,在教学 “我们生活的地方”时,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将革命先烈马立峰、抗倭英雄袁天禄等历史名人的事迹,作为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从小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认识社会,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升华对家乡的感情,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崇高责任感。
其他文献
有理想,对财会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恪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丰富,具有独到的专业技能;看问题思路开阔,思维缜密;以身作则,重视财会人员复合素质潜能的培养;具有战略大局观、出色的整合能
1.管理主体发生变化.rn4月23日,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联合发布2019年第1号公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作为储备棉收储
期刊
冉昶作为中央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的央企高级经营管理者之一,自加盟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以来,积极履行财务负责人职责,在班子成员的鼎立支持下,带领和团结中国铁物
基础规范是凯尔森“纯粹法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规范秩序之有效性的根本理由.熟悉凯尔森有关基础规范的论述对于理解纯粹法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编译自凯尔
一位具有45年中国共产党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敢为天下先,勇于创新,从政界走向市场,树立品牌;精湛的管理艺术,引领公司内外坚持公平、公正的财会道德准则,全心全意地为中外大中型企业
去年年底PCI Fibress在香港主办了“全球纺织原料大会”。来自全球纺织纤维和相关上下游的诸多行业代表共聚一堂,对全球不同地区纺织纤维和部分原料市场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扩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地是一个和谐。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社会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如此。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元素间结构欠合理,关系欠和谐,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这些“不和谐”促使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呢?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把“爱
期刊
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IT文化或者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网络技术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
在幼儿园阶段的识字教育,旨在带领孩子们认识、了解一定数量的汉字,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衔接。依据幼儿“脑先发育,动作滞后”的生理特点,可以学认汉字,但不宜写字。为此,学认汉字的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朽动力,也是个人在学习工作和事业上的永久活力源泉。所以创新能力对于现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古今,能够在科学领域做出巨大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优秀的品德,那就是能够摒除当时落后的观点,善于创造,用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发现前人的错误并改正,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揭开了神秘自然的面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