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深度与育人温度相融合的思政课堂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习深度与育人温度相融合的思政课堂通过课前预习、生活情境探究、热点对话质疑、迁移运用体验和实践活动创造等关键环节,引导学生展开建构与反思,强化情感驱动的非认知学习,从而实现批判性理解和真实问题的解决,以及学习内容的整合提升,从感受到内化政治认同,实现深度学习与课堂育人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学习深度;育人温度;政治认同
  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1],高中思想政治具有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这要求教学既有学习思维的深度,又有课堂育人的温度。为此,我们尝试以问题导学激活学生思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育人,达到思维深度与情感温度相融合,共同指向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
  1.学习深度。即强调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也被译为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概念。[2]教育中的深度学习不是 AI 领域所理解的深度学习,而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有效学习;深度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人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意义上的深度学习的策略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或科学探究)、多维表征学习、有思考的做中学、主动学习等。[3]与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不仅观照低阶思维活动,更强调“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高阶思维的发展。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2.育人温度。这是一个感性概念,侧重于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课堂教学,其基本含义包括:(1)温度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创设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生活情境,嫁接生活与知识的桥梁,引发学生思想感情的道德认识冲突,在明辨事理中自觉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2)育人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教师的内心世界去爱每一个孩子,让课堂成为认知情感交汇的场域。(3)课堂教学将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注重对人的思想价值观的引导,挖掘知识背后的意义。
  综合而言,问题导学促进学习深度与育人温度相融合的思政课堂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强调关注学生的“学”。树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以学习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出发。二是突出“立德树人”,将培育学生健全的品格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与应用能力内在统一起来,育人的本质在于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真实问题的解决,注重整合性学习,学习的思维深度与内化的情感温度都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生成、生长。
  二、学习深度与育人温度相融合的教学基本流程
  根据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知道(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层级,可对学习深度进行评价。而关于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卢家楣教授把情感测评分为乐情度(接受、反应、兴趣、热爱);冶情度(感受、感动、感悟、感化);融情度(互动、互悦、互纳、互爱)三个维度,而且每个维度又都分别包含 4 个不同水平的层次结构。[4]这三个维度12个层次具有外显性,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学生在課堂教学中的情感变化。情感目标测评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教学的积极影响情况的测评,有助于促进教师采取某种情感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5]在借鉴上述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建构思维深度与育人温度相融合的教学基本流程(见下图)。
  1.在单元知识体系建构与反思中促进感性认同
  深度学习着意学习过程的建构反思,前提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乐意接纳的意向。因此,我们强调思政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整本阅读教材的某一个单元,让学生根据单元的知识体系,找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图或者思维导图。以“收入与分配”一课为例,学生在课前预习整个单元,从中找出了两条主线:一是个人收入分配:分配制度——分配原则;二是国家收入分配:财政——税收。由此,学生可以自主建构思维导图,并联系自己家庭的收入状况和政府的民生工程体会我国的分配制度,初步达到感性认同。
  2.在生活情境的非认知学习理解中感受认同
  深度学习强化情感驱动的“非认知学习”,即让学生体会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情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依托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道德情感认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从而引领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在探究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政治认同,自觉地接受道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如下议题:您会选择哪种方式赚钱。问题1:有哪些赚钱的方式?在企业工作,您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他们分别属于哪些分配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区分不同的分配方式。问题2:我国实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如此,引导学生按照生活经验和知识逻辑统整知识脉络,在探究中感受分配制度的政治认同。
  3.在热点对话的批判性理解中辨析认同
  深度学习注重知识学习的批判性理解,让学生在批判性理解中产生相应的情感。我们在实践中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生活热点,鼓励其大胆质疑,让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习惯,提出相反的辩论或讨论,展开开放式的思维碰撞,辨析应有的政治站位,从而实现政治认同。以“国家财政”一课为例,教师设置了议题:你认为分配政策应该更多地倾向政府还是企业或个人,围绕议题进行开放式辩论。在思维碰撞中,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也体会到分配政策应适度的道理。   4.在解决真问题迁移运用中内化认同
  深度学习强调立足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在解决真问题中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触动。在理解、批判性质疑的基础上,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性概括,但依然处于理解性认同层面,还需要在迁移运用知识中内化政治认同。我们利用课堂训练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政治认同。
  以“财政及其作用”的内容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新冠疫情的时政素材,运用发挥我国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探究两会期间为什么虽没有提出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在稳就业保民生问题上增加预算?教师呈现疫情发生以来中央财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两会”公布的大规模财政纾困和刺激计划等素材。学生在迁移运用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过程中,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内化对我国财政政策的认同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自信。
  5.在实践活动的整合学习创造中实现行为认同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而成为某种情感的生发点,这将为学习效果留下重要资料,即行为认同。这里,我们使用布鲁姆的“创造”目标定义,即指对知识材料的综合运用,设计、组建新的工作,发展出新的知识材料或者推导出新的公式等。思政课是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更强调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达到行为上的认同,从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结束时,教师设计了课后问题:谈谈您将来选择职业的方向?并说明理由。你现在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如此,将抽象的理论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引領学生在实践中达到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行为认同。
  以问题导学促进学习深度与育人温度相融合的思政课教学探索,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重构与探究问题的过程,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过程。政治认同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诸如如何设计与实施可操作性的目标测量与评价等,尚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8:1.
  [2]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7-58.
  [3]冯嘉慧.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策略——访俄亥俄州立大学包雷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7(9):12.
  [4]卢家楣.教学领域情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07(12):85-89.
  [5]李岫泉.课堂教学情感目标测评初探[J].教苑,2013(9):86-88.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谈及国家认同教育,香港修例风波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利用过渡期“一国两制”的法治漏洞,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插手中国香港事务,煽动对特区政府的对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种干预会愈加激烈,甚至某些敌对势力会变得更疯狂。但我们坚信,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也一定能够解决。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是比较的视角。众所周知,作为发达经济体的新加坡国民以华人为主,崇尚儒家文化,经济自由且高度
摘 要当前,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形式主义严重,存在诸多弊端。要让特色建设服务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应认真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的科学路径,准确定位元目标与特色目标的关系,努力推动特色课程从“工具”到“产品”的演进。  关 键 词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元目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獻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03  对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业界有两
摘 要依托“道德两难问题”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有益尝试。相关案例的引用和开发可以为德育提供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的载体。在“道德两难”情境中展开德育,引导学生经历一场思辨之旅,在思辨的“旅行中”提高思辨能力、行动抉择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在“道德兩难问题”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案例、引导思辨、引领价值选择。  高中思想政治;道德两难问题;案例教学;思辨  关 键 词  中图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29名受访者(其中今年高考生740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7%的受访高考生对这个暑假已有规划。具体说来,包括打工体验生活(57.3%)、拓展兴趣(46.4%)、陪伴家人(45.0%)等。93.1%的受访高考生会在这个暑假集中完成一些青少年时代该做未做的事。98.8%的受访高考生表示已经开始准备做一个有担当意识和能力的人。  关于高考生们对暑假的
摘 要  送研调查发现,县级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缺乏专任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素养堪忧;课堂教学存在教材理解不到位、目标意识不强等问题。为此,要以专任教师为主,配齐品德课教师;结合县域实际,拓展培训教研形式,帮助教师形成课程意识,促进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  关 键 词小学品德学科;县级学校;学科建设;课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1]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
摘 要  三年级学生形成了基本的文明素养、行为规范、道德基础,但是,“法”的概念对其而言依旧比较抽象。法治教育教学须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入手,创设多种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整理与提升法治生活认知,体悟法律价值;找到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点,从道德视角帮助儿童理解法律,并与儿童的行为实践相结合,促进其法治认同和践行。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前法律教育”;安全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前小学品德教学研究关注的一个热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儿童文化的视角,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在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关注儿童的喜好,让儿童的喜好与品德课堂有机结合,让品德课堂拥有鲜活的“儿童表情”,这不仅是品德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    一、认识绘本的开发价值    “绘本”英语中叫做picture book,是欧美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也
在这里,我想以欣赏散文诗《春天来了》(附后)活动为例和大家分享我们如何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园本教研,如何通过园本教研使·个主题中的素材点成为可操作的集体教学活动,如何在多次的实践与反思中获得成长。    第一次研讨    执教者最初的活动设计  目标:通过欣赏散文诗《春天来了》,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特征,引起幼儿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兴趣。  活动安排:  山出示表现四季特征的图片,让孩子们找出表现春天的图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联合开发的项目,经过20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国际资本密集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产业基地,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其社会形态也已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发达国家发展历史表明,多元文化社会会给个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表现自身独特的个性和发挥创造性提供巨大的活动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园区教育局注重转变行政方式,着力构建区域德育支持体系,以自主